三盗混元枪
字体: 16 + -

第七十四章 走马上任

    很快,府衙就有了回复,说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定性准确、处罚适当,另外,本案案情重大,性质恶劣,伤风败俗,建议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知县和师爷一商量,各自一活动心眼儿,就有了杀人灭口的打算了,要判死刑。

    死刑,府里是决定不了的,要呈报到中央朝廷,按规矩,要由皇帝亲自批准。

    所以,在上报的公文中,知县已经润色的相当完美,将案犯描述成积案如山、罪行累累的惯犯,不但有人命,还涉及风化问题,伤风败俗,简直是耸人听闻,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危害性极大、罪行极其严重……

    总之,这篇公文就是要往死里处置这些人。因为知县大人确实有些心虚,生怕这些人如果不死,哪一天真会给翻过案来。只要人一死,特别是这八个匪人一死,就算万事大吉了。

    这八个匪人必须死,那李有子呢?知县大人反而是在公文中,替李有子求情,求上级部门能够从轻发落。

    为什么呢?他不怕日后翻案吗?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李有子跟知县大人是利益共同体。翻案,对李有子没有任何好处。如果翻了案,知县大人只不过是丢乌纱帽,而李有子则是要丢脑袋。所以,李有子绝对不会翻供、翻案。

    而且,一下子处决八、九个人,实在是有些残酷,倒不如加进来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小插曲,替这个父母双亡的残疾人求情,也显得知县大人通人情、讲情理。

    一刀切的量刑,总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吧。有杀的,有留的,这才像真的。

    这就是久混官场的老知县和师爷的如意小算盘。

    果然,朝廷来了批示,批准了知县的请求,并且盛赞他爱憎分明,处罚适当,有意教化,值得推广。

    知县接到批示,与师爷略作商议,便让师爷起草了一份告示,说是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要依律处决死囚,云云。

    百姓看到榜文告示,皆大欢喜,奔走呼号。

    到了行刑这天,法场内外人山人海,知县老大人身穿大红衣,亲自监斩。

    法场正中间,两名刽子手,身穿大红裤子,腰扎大红腰带,赤裸着上半身,头裹大红绸子头巾,怀抱鬼头钢刀,真是吓煞人的胆寒。

    锣敲三通,有大嗓门的差人,负责宣告死囚所犯罪行,要让围观百姓都知道知道,究竟为何要杀他们:

    “案犯某某某,某某……罪行累累,屡教不改,刑满释放之后,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拉帮结伙,开始了团伙作案,在城北李桥村附近,作案多起,抢得赃银多少多少,珠宝首饰无数,刀伤三人;

    另勾引有夫之妇,教唆、胁迫其子犯罪,并因奸杀人,之后纵火毁尸灭迹。骇人听闻,丧尽天良。归案之后,百般抵赖,胡搅蛮缠,妄图蒙混过关,逃避处理。可谓是穷凶极恶,十恶不赦!”

    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说该杀、该剐。

    “经本县审理、上级府衙批准,今判处案犯某某某、某某……八人,斩立决!

    主犯之一,马芙蓉,之前已经在女牢中,畏罪自尽;

    从案犯李有子,协助本案主犯作案,为该团伙充当眼线,本当从重处理,念其年幼无知,又身患残疾,且所犯罪行亦是在其养母胁迫下所为,养父又是本案受害人之一,到案后认罪态度良好,故而本县综合考虑,特事特办,予以从轻发落,给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百姓拍手称快,齐声高呼“青天大老爷”,十分支持这种人性化的判决。

    案情说完了,也宣判完了。时间正好是午时三刻,囚犯们被一一押解到法场之上,李有子也跟着,这叫“陪刑”,实际就是吓唬吓唬他,让他看看,这就是不思悔改的下场。

    三声追魂炮响,刽子手们手起刀落,案犯伏法。

    包括“瞎鬼”在内的八个匪人,身首异处。

    没多久,上面来了文件,说知县大人破案迅速,于限期之内破获错综复杂的犯罪集团,且量刑适中,富有人性化,当地百姓称赞之辞不绝于口……官升一等,到某某地赴任某某职。

    果然,升官了。

    知县老大人带着师爷,去往别处赴任,就与本书无关了。咱们从此放下,不再提他。您各位也能觉出来,他们肯定与本书主要内容无关,连个名姓都没留下……“瞎鬼”好歹还留下了一个江湖绰号呢。

    新来的这位知县老爷呢,姓胡,官讳图丹。哎,就是胡图丹,胡大老爷。他的师爷,仆随主姓,也姓胡,名叫胡乱收。

    胡知县到任之后,自然要摸查一下当地的情况,特别是县里的各项公文档案。咱们长话短说,那么这一天,就查到了李桥村“灭门案”,李有子的案卷。

    胡知县来之前,就曾听过坊间传闻,说某某县出了一宗大案子,其中有人命、有男女私事。

    老百姓可爱传闲话了,特别是“搞破鞋”的故事,更是喜闻乐见。涉案人员马芙蓉,历史这么丰富,够他们编一通的了。

    传来传去,在百姓口中,马芙蓉简直就是潘金莲再世,好嘛,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还真有那闲的没事儿的人,专程来李桥村李家祖宅参观,回去之后再给大家描述旅行见闻,说那房子到现在还没得到修缮,仍有大火烧过的痕迹。

    有人甚至传言,说一到晚上,宅子里就有打斗、哭泣的声音,说可能是老李的阴魂不散……

    胡图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着卷宗,不禁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哎——师爷,你来看看这个……”

    胡师爷看了一眼,“老爷,昨天不就看过了嘛,没什么的。凡是涉及风化的案子,老百姓总爱乱传闲话。”

    “不是——”胡知县用手指在卷宗的末尾圈点一下,“你再仔细看看这个——”

    胡师爷一看知县的表情,心中不免也有些疑虑,“怎么,您发现了——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