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盗混元枪
字体: 16 + -

第五十六章 李家桥

    胡乱扒拉了两口大饼热菜,喝了碗稀粥,勉强填饱了肚子。完颜宗燊迈步往外就走。

    刚走到门口,就见一合酒楼的门口围满了人。又有热闹发生。

    完颜宗燊心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管他发生了什么事呢,赶紧赶路的要紧。拿手分开挡在门口的闲散人员,就往长街上挤。

    就听圈子里有人恶狠狠地骂道:“狗有子呀狗有子,你是真不要命了啊?没完了是吧,以为老子真不敢打你吗?”

    另一个满不以为然,嘻嘻笑道:“哎,孙子,今天你要是不打死我,你就是我孙子!大家都给作证啊!”

    完颜宗燊听着好奇,心说打架的见得多了,一般都是互相不服气,你骂我、我骂你的,你喊杀了我、我喊弄死你的。真是一处不到一处迷,十处不到九不知。

    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就在分开人群的空当,往圈内瞅了一眼,只见两个精壮的汉子,一前一后围住中间的一个干瘦干瘦的小年轻,看样子,二人是想打他,而中间这个瘦子呢,站没站相,斜挎着一条腿,身子是九曲十八弯,歪着脖子,嬉皮笑脸,毫无惧色,并且不断地以言语挑衅两位大汉。

    这时候,人群里也有人不断议论着,“哎,这狗有子也确实太过分了,也该有人好好教训教训他了!看吧,今天他就算嘬到头了。”

    另有人说:“算了吧,谁跟他这个残疾人较劲?再说了,狗有子也不易,对吧。好嘛,两个练武的高明把势,真要当街打一个瘸腿残疾人?哼,我是看不下去!”

    那位说了,“您看不下去啊?那您倒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啊!来,我给您让开,您过去……”

    那人连忙摆手,“算了吧!二十个我捆一块儿,也不是他们哥俩儿的对手啊。看不下去啊,就先看不下去吧。”

    完颜宗燊边看边听,就知道了个大概,心说怪不得那个瘦子会以那种奇怪而别扭的站姿站立呢,原来是个瘸子。

    心里劝着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心里说着不要,然而身体却很诚实。

    拿手一扒拉旁边的吃瓜群众,“劳驾,这是怎么档子事儿啊?”

    有那多嘴好事的,就把事情的经过简单说来:

    人们口中的这个“狗有子”,就是中间那个干瘦干瘦的瘸腿残疾人,等着挨打的那主。这个人,经常在街面上吃白食,或者说吃“霸王餐”,一般的店铺看他这副模样,要么出于怜悯、要么是根本就不屑,也基本不予理会。这不今天嘛,惹怒了本地大小二霸王,要跟他算总账。

    当然,故事的始末缘由、来龙去脉,要想搞个清楚明白,还得学生我费费劲,把怎么来的、怎么去的,给您讲清楚:

    出城往北走,十余里,有个小村落,名叫“李桥村”,也叫“李家桥”。

    皆因为早先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小河,从这里经过,虽然离城只有十余里,大家却要绕行几十里路进城,村民的出行极不方便。

    要说搬走吧,还舍不得。同样是因为有这条河,附近的土地非常肥沃,田产非常多,取水也方便。

    后来,村中有位姓李的人家,家境稍好,拿出钱来,修了一座桥。这下可好了,既利于生产,又利于生活。

    早先,这个小村子是没有名字的,村落规模也很小,只有十几户。正因李家人修了这座桥,很多外村人为了进城方便,也从这条近路走。渐渐地,这个村子成了城北的一处小中转站,进出城的生意买卖人、干各种零活帮短工的……

    大家一说起来,“您这是去哪儿啊?”

    “去城北十几里的那个李家人修桥的那个村子。”

    太啰嗦,后来,人们简化为“李家人修桥的村子”,再后来,干脆就叫“李家桥”。

    现在,人们就管那个村子叫做“李家桥”或者“李桥村”。

    狗有子,就是李家桥的人士。

    这个村子最开始就只有十几户人家,其中一大半都姓李,往上倒几代,还都是一个祖宗。所以大家彼此之间还算比较融洽,一个村儿的人,论起来,还多少都有血缘关系,都沾亲带故的。在过去,这都不算新鲜。

    李家人修桥补路,积德行善。善有善报,到后来,李家人果然是儿孙满堂,家大业大。

    到后来,儿子们长大了,开始分家过日子。总的来说,都还不错。方圆多少里,一提起李桥村的李家,大家都还很尊敬。

    又往下一代,就出了点儿小问题。

    什么问题呢?

    李家小儿子平时最受宠爱,养成了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坏毛病。怕苦怕累,从来不干活。爹妈也疼爱幼子,上头的哥哥们也很爱惜这个小弟弟,也乐意宠着他、惯着他。就连分家的时候,也是优待于他。

    家里的田产先分成五份儿,其中一份儿先给小儿子,剩下的四份儿,所有儿子再平分。您可听好了,小儿子是先拿了总数的五分之一,然后再参与平分剩下的五分之四中。所以,论田产,他是众兄弟里头分的最多的。

    家里存的现金、所有的家具、家里的牲口、农具等财产,也是如此,也是先单独划出一部分,留给小儿子。不同之处在于,平均分的时候,连女儿也要算上,包括已经出嫁的姑太太们,也回家参与分家。

    最后,就是这所大宅子,这个甭分,直接留给小儿子,没毛病。

    已经出嫁的女儿,自然有地方住;其他的儿子,自己出去盖房子;没嫁出去的,暂时留在老宅子里。

    所以说,分家的时候,最大的获利者就是小儿子。明显的不公平。

    别看不公平,兄弟姐妹之间却是毫无怨言。因为顶数这个小弟弟年龄小、又好吃懒做,内心深处都偏向于他,或者说心疼他,都愿意多给他一点儿,算是照顾照顾他。

    正因为兄弟和睦,所以不公平的分家才没有引起波澜。而正是因为这种手足之情,这种溺爱宠爱,才导致了后来有了更大的麻烦。

    列位,要听书,往李桥看,这里要出“十命风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