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剑录
字体: 16 + -

第二十三章 吴王李恪

    宁无在这客栈里睡了是一天一夜,醒来之时还是个下午天。

    肚子里发出一连串的咕噜声,促使着宁无挪动着自己那破烂不堪的身体出了房间。

    宁无知晓昨日重伤昏迷,是李慕白背自己来到这客栈住下歇息,就是不知他人去了哪里。

    想到答应李慕白要和他一起前往长安,也就没有自己离去。下了楼让小二上了饭菜,坐在大厅里吃了起来。

    “诶诶诶,你知道吗。听说当今皇上的弟弟吴王亲自率兵围援了定州。”

    “是嘛,那这么说,定州城岂不是得到了保全?”

    听到邻桌的食客在讨论边关战事,宁无端着饭菜,便坐在这边的桌子上,问道:“兄弟,你这是从哪听来的,不会是谣传吧。”

    “怎么可能,兄弟,那吴王率着亲兵五万,从封地函阳赶到定州,把整个定州区域的太和国贼人杀的片甲不留。”那人见宁无怀疑自己说的真假,故作严肃的说道:“兄弟,我再跟透露个消息,听说,这吴王此次倾巢出动,就是为了…”

    这人欲言又止,抬头张望下四周,又用极低的嗓音在两人耳旁说道:“造反!”

    另一人听到这人说的话,连忙捂住这人的嘴,张皇失措的巡视下周围,见没有人注意到他们说的话,才怪罪到:“刘兄,你这是什么话,当心被人听到报了官,有你好受的!”

    这位刘姓男子见那人神色紧张,不由得大笑一声:“哈哈哈,王兄也太胆小了,我只不过是道听途说,难不成还能把我抓走了不成?”又对着宁无说道:“这位兄弟你说是不是。”

    宁无再无心搭理这二人,头也不回的起身离开了客栈。

    两人看着离开的宁无,也不知道是哪里说错了得罪了此人,没有放在心上,两人继续说着那些辛秘。

    宁无脸带优容,他不知道那两人说的有没有道理,但是无风不起浪的道理他都懂。

    若正是如此,那么自己等人和阿爹的冤情是不是就是这场皇室内斗的一个小小的产物?不禁感觉到一阵迷糊,感觉为徐世玉报仇的路,愈行愈坎坷。

    大唐王朝定州州府

    州府大堂之上端坐着一男子,剑眉凤目,鼻正唇薄,双眸闪烁着犀利的光芒。身穿紫色袍服承托出无比高贵的气息,冷硬精致的面容上则显露出一种刚劲,有力的气态。

    台下站着十数位身着官服的人分成三五成群,互相的交谈着。

    堂上刚劲男子眼神扫着堂内的群官,思索片刻后轻咳了一声,堂内便安静了下来,十数个人都抬起头躬身望着堂上那人。

    那男子抚摸着右手上的扳指,面容平坦的说道:“齐肃,你来说说,我们下一步应当怎么做?”

    这男子正是当今大唐皇帝李崇的亲弟弟,吴王李恪。

    当今皇帝登基三年,这李恪就在封地函阳沉寂了三年。

    整个朝廷内部都认为这个李恪早已经放弃了对皇位的图谋,可是只有李恪的亲信们知道,自己的吴王是在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在函阳三年闭门造车,硬生生的把原本只有五千人亲卫军壮大到了八万。几乎所有的函阳青壮年都被强行加入到李恪的亲王卫军里。

    要说这大唐亲王亲军,并没有在纸面上有明确的约束人数。但是世人都知道这亲王的亲军不能过多,可是这李恪就是这样做了。作为一国之君的李崇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在函阳城里做了些什么,可是他偏偏就没有去插手约束吴王。

    当时还引起了众多文官大闹早朝,可是却被李崇一句:“那是我血浓于水的亲弟弟!”给打发了去。使得甚至是宰相都跪倒在朝堂之上哭天抹泪大声疾呼:“皇上这是把天下百姓推在悬崖峭壁的边缘,实属愚蠢之君!”

    后果可想而知,宰相安国清被以年老昏庸为由被罢免回乡养老。

    这三朝老宰相临走前还在朝堂前仰天长啸道:“大唐宿命,国之将衰!”

    从台下众人中向前走出一布衣中年男子,面向普通无华,躬着身子回道:“禀吴王,下官认为,我们应当撤军函阳。”

    此言一出,瞬间在安静的大堂内激起了一阵波澜,一身穿棕色胄甲的将领满脸通红的上前吼道:“齐大人可知自己在说些什么?我们在函阳偏居一隅,卧薪尝胆三年,终于找到了机会能够入主一州,你居然让我们撤退,你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弟兄们嘛!”

    那齐肃也不回头看那叫嚣之人,对着台上的李恪保持揖礼说道:“王爷,下官认为,无论是李崇还是太和国都已经看到我们的实力。这太和国已经撤军,我们现在还是大唐的臣民,并且是有功之臣,那李崇不但不能怪罪于王爷,反而还要嘉奖王爷。”齐肃停顿一下,抬头见李恪依旧没有表情变化,便继续说道:“那只是其一,其二是我们的实力已经传向大江南北,那些追随王爷的旧部就会做好起反的准备。我们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等而已。”

    李恪见齐肃对着自己使了个眼色,就已经理会了他的意思。

    但是在场的其他人不懂,不懂得这齐肃说的等是要等些什么,于是堂下又开始了交头接耳。

    李恪皱了皱眉头,看着堂下的一众下属,除了齐肃是越看越不顺眼。

    齐肃自十三岁的时候就以伴读书童的身份陪着李恪长大,因为李恪的身份,即使是齐肃比李恪年长,比李恪更有智慧,也以李恪为首。

    后来先皇去世,李崇即位。李恪被封吴王,封地函阳。这齐肃因为无亲无故,就也跟着李恪前往函阳,做起了李恪的幕僚。

    李恪渐渐舒展开皱起的眉头,声音响彻整个堂内:“够了,都退下吧。”

    众人还在迷惑之际,但是令不可为,只好三五成群的退下,齐肃立在原地,看着众人离去。

    每次都是这样,商议结束后齐肃就会留下再和李恪商量些什么。

    众人散去之后,李恪这才开口道:“齐肃,我们和外族勾结,真的好吗。”

    齐肃回道:“王爷,只有这样才能从李崇那个卑鄙小人的手中夺回皇位,王爷才能建造我大唐的恢弘盛世。”

    “我们不过是答应太和国把滨临东海的几个州郡送给他们,等到我们夺回皇位,还怕不能从这太和国手中夺回这几个州郡?”

    李恪想来也是,只要能从夺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别说是几个州郡。就是把整个东海道送给太和国都是值得的。

    “那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办?”

    齐肃见李恪依旧是这么无主见,不由得觉得很是劳累,不过谁让他是自己的主子,说道:“李崇有整个江山,却没有完全把江山抓在手里。”

    李恪想了想,低声说道:“你说的是,武林宗派?”

    “没错。”齐肃甩了甩衣袖,兴致勃发,说道:“李崇控制江山,王爷控制江山上的宗派,若是能够把那些武林高手都收到麾下,那么王爷手里捏的,可就是全天下最为强大的军队。”

    李恪脸色葱茏,转而向着台下的齐肃吩咐道:“传我命令,撤军,回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