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千秋功业一朝空
蔡州鬼哭涧一战再一次使岳家军声威大震,伪齐傀儡朝廷两次打败,元气大伤,整个中原地区更是民怨沸腾。
这刘豫的金人主子,也就是金朝的军事首脑完颜粘罕也趁机把金人入侵导致中原连年战乱的黑锅甩给刘豫。说他进不能取,退不能守,导致兵连祸结,就是废材一个。
当年一战的影响是巨大的,金人势力受到极大打击,本来那金太宗完颜晟刚死,新即位的完颜亶为了夺权,正好逮着这么个机会打击握有军事实权的完颜粘罕。
一时间金庭内部斗争激烈,而伪齐朝廷更是从金人统治中原汉人的工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次年完颜粘罕失势,金人也就顺带取消了这个傀儡政权。
除了对整个天下大势的影响,自己也因为那蔡州一战,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江湖上声名大震,从而也更加受到岳将军的抬爱与器重。
当然,从此自己也遭到了金人的重点关照,比如这后来的“江月门”,今天这阴谋,归根结底还是得从当年的事情算起啊。
蔡州一战虽是在撤退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已然给金人和伪齐势力造成重创,金人也正值内斗,若当时能够抓住战机,进行全面反攻,必然能够收复蔡州,从而北进中原,如果江淮战线也能乘胜北进,在战略上稍加配合,一举荡平金寇,乃至恢复河朔也是轻而易举。
因此,打扫完战场,自己当时就整顿军伍,未再回撤,而是等待着反击的命令,同时飞哥传书,把自己对整个战略的构想和用兵建议上报岳将军。
想到此处,杨眠风心下不禁一阵自嘲,当年如此战机,岳将军岂能看不到,还用得着自己提醒?不过岳将军对自己的建言还是深感欣慰,大加赞赏。当即上表高宗,建议发起战略反攻。
然而,当时临安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整个大宋王朝和天下大势后来的命运走向,也改变了整个岳家军和多年来坚持抗金、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命运,其中自然包括自己的命运。虽然这件事当时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件事就是:秦桧踩着往日同僚的尸体终于爬上了枢密院参知政事的位置。
参知政事这官职有多大?就是和当年王安石、司马光的官一样大,实质上就相当于副宰相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后,鉴于历朝历代相权与皇权矛盾重重,甚至经常威胁到皇帝的权威,就干脆不设宰相这个职位了,但是活总得有人干哪,所以就设了参知政事这么个差事,意思就是你可以提意见,参谋参谋,但最终拍板的还得是皇帝。
可是话虽如此,任何人还是不能小瞧了这个职位,直接给圣上做参谋,这圣上哪有那么多精力琢磨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具体的政事?所以参知政事的意见基本上决定了朝廷的政策走向。实际上的权利还是和宰相差不多,况且天天陪着皇帝身边,那感情必定是培养的很好的。
哪像天天在外征战的将领,常年见不到皇帝一面,本来就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偏偏又手握重兵,不受到猜忌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幸,再遇上那些天天在皇帝耳边煽风点火告黑状的,那这位将军的政治生涯也就基本结束了。
而秦桧这个人偏偏就是个善于钻营,玩弄权术的好手,而更要命的是,他从来就看不惯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将领,认为靠动动嘴皮子议议和,金兵就能退回老家去。
后来的事情就越来越麻烦了……
大好的战机很快就要被朝廷畏首畏尾,逡巡不前的政策所贻误。
岳将军极为愤怒,当即便命令自己严防鄂州,随时准备率军出击,而他亲自火速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
岳将军以马喻人,委婉劝喻高宗应当仔细识别人才,了解前线实情,不要被身边近臣说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世人皆说岳将军武功盖世,战功卓著,都认为不过一介武夫,连高宗本不想迎回二帝的心思都猜不透。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从这《良马对》便可知岳将军实乃文武全才,兵法韬略运用自如,书画诗文无一不精,就是建言献策也是颇有技巧。
记得高宗当年对岳将军还是非常信任的,当时因为刘世光在江淮防线上抗击伪齐军时,借口换防,避战不前,犯下重罪,所以高宗当时就准备将刘光世手下的兵马五万余人让岳将军统领。并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岳将军见到自己的队伍即将扩充,圣上似乎也有点战略反攻的意思,当时便觉得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当即便上表请求出师。
在奏章中,岳将军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战略规划,也不再提及迎还“二圣”之事。
高宗看完岳将军的奏章后,也是非常欣慰,并亲自赐下厚礼表示嘉奖,另外都督府也将原刘光世所部军队情况向岳将军进行了通报,眼见把刘世光的兵马拨给岳将军,并出师北伐,进行战略反攻已成定局。
然而,岳将军此时的战功卓著,并得到高宗的倚重和信任在秦桧的看来确实极为扎眼的。
一则他一向反对对金用兵,主张议和,这要是岳将军帅兵北定中原,等于自己的政见就不受待见,那时自己在这朝中自然该滚蛋了。
因此就勾结同样对岳将军心生嫉妒的张浚从中梗阻,这张浚也是资历颇高,在朝中说话的分量不轻,高宗无奈听从张浚和秦桧的意见,收回之前对岳将军的承诺,将刘世光所部军队划拨岳家军,合兵反攻的计划就被暂时搁置了。
然而岳将军深知,前线战机稍纵即逝,而朝中奸臣掣肘,自己又无可奈何,当下心情极为忧愤,一怒之下,当即便辞官回乡,继续为母亲守丧去了。
岳将军并非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必然让圣上难堪,非常容易遭到记恨,并且给了那些钻营小人毁谤自己的把柄。但是他不愿忍气吞声,真正是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真豪杰!
如果知道有风险就不去做,一味为了讨好圣上,那与张浚秦桧之流还有什么差别?
但是即便如此,高宗出于自己的私心和议和成功的侥幸心理,对于岳飞的辞官仍是无动于衷,甚至心生怒意。而岳将军一走,朝中的投降派更为猖獗,疯狂打压抗金将士,至此朝中文物难有再敢轻言抗战,北复中原之人了。
自己当时在鄂州前线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发兵北进,但是听到这一消息,心情更是极度失落,郁郁终日,却只能望北兴叹。心想岳将军当时的心情更是可想而知。
不久,姚往圣便从岳将军那里捎来了他的亲笔书信。
至今记忆犹新,上书“杨眠风将军亲启”。
打开一看,竟是岳将军做的一首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想到此处,杨眠风再一次潸然泪下,岳将军当年矢志抗金,怎奈朝中奸佞掣肘,眼见大好战机白白贻误,多年努力付诸东流,大宋中兴的千秋功业,就这样一朝成空。心情何其忧郁愤懑,而放眼朝中文武百官,又有几人能懂得自己的“精忠报国”之心?更多的人只是嫉妒自己功高权重,手握重兵。一腔忧愤,难以寄托。
而岳将军愿意把这首词寄给自己,更充分说明他对自己的信任,真正把自己当做了知音。
但是,当自己读完信之后,小心翼翼的准备将信收起之时,却见信封内侧一行小字:
请退下左右,自将诗稿浸于水中,勿让旁人所知。
看到这里,当时自己就心下一凛。深知此事必然干系重大,且事出紧急。当下便也未动声色,辞别姚往圣之后,立即支退帐中卫士,并下令未经自己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帐中。然后倍加仔细地将诗稿平铺水中。只见纸上渐渐浮现出几列小字:
杨将军见字如令!务尽速查明江月门来历行踪。近日多名志士刚遭罢免即被暗中杀害,手段及其凶残,亡者皆被枭首,据悉为江月门所为。此等伎俩,虽不足为患,然志士怨魂,不可不申!阅后即焚,勿扰军心。
这刘豫的金人主子,也就是金朝的军事首脑完颜粘罕也趁机把金人入侵导致中原连年战乱的黑锅甩给刘豫。说他进不能取,退不能守,导致兵连祸结,就是废材一个。
当年一战的影响是巨大的,金人势力受到极大打击,本来那金太宗完颜晟刚死,新即位的完颜亶为了夺权,正好逮着这么个机会打击握有军事实权的完颜粘罕。
一时间金庭内部斗争激烈,而伪齐朝廷更是从金人统治中原汉人的工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次年完颜粘罕失势,金人也就顺带取消了这个傀儡政权。
除了对整个天下大势的影响,自己也因为那蔡州一战,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江湖上声名大震,从而也更加受到岳将军的抬爱与器重。
当然,从此自己也遭到了金人的重点关照,比如这后来的“江月门”,今天这阴谋,归根结底还是得从当年的事情算起啊。
蔡州一战虽是在撤退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已然给金人和伪齐势力造成重创,金人也正值内斗,若当时能够抓住战机,进行全面反攻,必然能够收复蔡州,从而北进中原,如果江淮战线也能乘胜北进,在战略上稍加配合,一举荡平金寇,乃至恢复河朔也是轻而易举。
因此,打扫完战场,自己当时就整顿军伍,未再回撤,而是等待着反击的命令,同时飞哥传书,把自己对整个战略的构想和用兵建议上报岳将军。
想到此处,杨眠风心下不禁一阵自嘲,当年如此战机,岳将军岂能看不到,还用得着自己提醒?不过岳将军对自己的建言还是深感欣慰,大加赞赏。当即上表高宗,建议发起战略反攻。
然而,当时临安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整个大宋王朝和天下大势后来的命运走向,也改变了整个岳家军和多年来坚持抗金、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命运,其中自然包括自己的命运。虽然这件事当时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件事就是:秦桧踩着往日同僚的尸体终于爬上了枢密院参知政事的位置。
参知政事这官职有多大?就是和当年王安石、司马光的官一样大,实质上就相当于副宰相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后,鉴于历朝历代相权与皇权矛盾重重,甚至经常威胁到皇帝的权威,就干脆不设宰相这个职位了,但是活总得有人干哪,所以就设了参知政事这么个差事,意思就是你可以提意见,参谋参谋,但最终拍板的还得是皇帝。
可是话虽如此,任何人还是不能小瞧了这个职位,直接给圣上做参谋,这圣上哪有那么多精力琢磨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具体的政事?所以参知政事的意见基本上决定了朝廷的政策走向。实际上的权利还是和宰相差不多,况且天天陪着皇帝身边,那感情必定是培养的很好的。
哪像天天在外征战的将领,常年见不到皇帝一面,本来就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偏偏又手握重兵,不受到猜忌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幸,再遇上那些天天在皇帝耳边煽风点火告黑状的,那这位将军的政治生涯也就基本结束了。
而秦桧这个人偏偏就是个善于钻营,玩弄权术的好手,而更要命的是,他从来就看不惯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将领,认为靠动动嘴皮子议议和,金兵就能退回老家去。
后来的事情就越来越麻烦了……
大好的战机很快就要被朝廷畏首畏尾,逡巡不前的政策所贻误。
岳将军极为愤怒,当即便命令自己严防鄂州,随时准备率军出击,而他亲自火速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
岳将军以马喻人,委婉劝喻高宗应当仔细识别人才,了解前线实情,不要被身边近臣说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世人皆说岳将军武功盖世,战功卓著,都认为不过一介武夫,连高宗本不想迎回二帝的心思都猜不透。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从这《良马对》便可知岳将军实乃文武全才,兵法韬略运用自如,书画诗文无一不精,就是建言献策也是颇有技巧。
记得高宗当年对岳将军还是非常信任的,当时因为刘世光在江淮防线上抗击伪齐军时,借口换防,避战不前,犯下重罪,所以高宗当时就准备将刘光世手下的兵马五万余人让岳将军统领。并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岳将军见到自己的队伍即将扩充,圣上似乎也有点战略反攻的意思,当时便觉得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当即便上表请求出师。
在奏章中,岳将军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战略规划,也不再提及迎还“二圣”之事。
高宗看完岳将军的奏章后,也是非常欣慰,并亲自赐下厚礼表示嘉奖,另外都督府也将原刘光世所部军队情况向岳将军进行了通报,眼见把刘世光的兵马拨给岳将军,并出师北伐,进行战略反攻已成定局。
然而,岳将军此时的战功卓著,并得到高宗的倚重和信任在秦桧的看来确实极为扎眼的。
一则他一向反对对金用兵,主张议和,这要是岳将军帅兵北定中原,等于自己的政见就不受待见,那时自己在这朝中自然该滚蛋了。
因此就勾结同样对岳将军心生嫉妒的张浚从中梗阻,这张浚也是资历颇高,在朝中说话的分量不轻,高宗无奈听从张浚和秦桧的意见,收回之前对岳将军的承诺,将刘世光所部军队划拨岳家军,合兵反攻的计划就被暂时搁置了。
然而岳将军深知,前线战机稍纵即逝,而朝中奸臣掣肘,自己又无可奈何,当下心情极为忧愤,一怒之下,当即便辞官回乡,继续为母亲守丧去了。
岳将军并非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必然让圣上难堪,非常容易遭到记恨,并且给了那些钻营小人毁谤自己的把柄。但是他不愿忍气吞声,真正是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真豪杰!
如果知道有风险就不去做,一味为了讨好圣上,那与张浚秦桧之流还有什么差别?
但是即便如此,高宗出于自己的私心和议和成功的侥幸心理,对于岳飞的辞官仍是无动于衷,甚至心生怒意。而岳将军一走,朝中的投降派更为猖獗,疯狂打压抗金将士,至此朝中文物难有再敢轻言抗战,北复中原之人了。
自己当时在鄂州前线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发兵北进,但是听到这一消息,心情更是极度失落,郁郁终日,却只能望北兴叹。心想岳将军当时的心情更是可想而知。
不久,姚往圣便从岳将军那里捎来了他的亲笔书信。
至今记忆犹新,上书“杨眠风将军亲启”。
打开一看,竟是岳将军做的一首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想到此处,杨眠风再一次潸然泪下,岳将军当年矢志抗金,怎奈朝中奸佞掣肘,眼见大好战机白白贻误,多年努力付诸东流,大宋中兴的千秋功业,就这样一朝成空。心情何其忧郁愤懑,而放眼朝中文武百官,又有几人能懂得自己的“精忠报国”之心?更多的人只是嫉妒自己功高权重,手握重兵。一腔忧愤,难以寄托。
而岳将军愿意把这首词寄给自己,更充分说明他对自己的信任,真正把自己当做了知音。
但是,当自己读完信之后,小心翼翼的准备将信收起之时,却见信封内侧一行小字:
请退下左右,自将诗稿浸于水中,勿让旁人所知。
看到这里,当时自己就心下一凛。深知此事必然干系重大,且事出紧急。当下便也未动声色,辞别姚往圣之后,立即支退帐中卫士,并下令未经自己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帐中。然后倍加仔细地将诗稿平铺水中。只见纸上渐渐浮现出几列小字:
杨将军见字如令!务尽速查明江月门来历行踪。近日多名志士刚遭罢免即被暗中杀害,手段及其凶残,亡者皆被枭首,据悉为江月门所为。此等伎俩,虽不足为患,然志士怨魂,不可不申!阅后即焚,勿扰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