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之御剑天下
字体: 16 + -

序章

    自盘古开天地。

    华夏旦于此。

    九霄俯瞰神州大地,万里大山,蜿蜒崎岖;峰入云端,一比高低;林木成森,奇兽遍地;江河湖海,奔腾不息,望至向东,滔滔不绝。叹自然之鬼斧,造天地之奇观。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人存于世,不甘生老病死,也想苟求长生。幻想神仙之逍遥,游行于世间,但自古谁能破生死,其下无人。

    后遂有人参详《黄帝内经》,潜入深山秘洞,妄修长生之术,未果。

    何谓长生?

    长生既不死,不死既不生。不生不死,既长生不死。

    光阴荏苒,暮去朝来,乌飞兔走,居诸不息。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人也无据考究。

    传一道僧,因修的道法,却难参透生死。此时佛教盛世,广传大街小巷。他心生妄想,欲参佛经,窥探究竟。

    他深知此犯大禁,从未有人同修道佛两门法学,既藏于世俗之中,不想还是被人发现,遭受唾弃驱赶出市。

    道僧一路狂笑世人无知愚昧,世人笑他狂妄自大,犯禁偷学。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意志,被赶出世俗之地,头也不回的往前走。

    以天为被,地为席,雨露为水,果腹充饥。衣衫褴褛,手撑拐杖,步履蹒跚,行至天云山(峰入云端,遂得名'天云')。

    望向山间,云烟缠绕,林木丛生,奇石外露,山拔地而起,欲破冲九霄。峰回峰,云绕云,灵气乍现。偶然一走兽,漫步在林间;闭眼细听,潺潺流水,溪间荡漾,鸾鸟轻语,耳舒心悦;一阵微风串过,带来花香扑鼻。世间如此之地,难寻一二。

    寻外围小路,曲径通幽,入山内,别有一番美景。环望四周,山腰惊现天然石洞,树冠随风摇曳遮挡洞口,若影若现。仔细观察,寻觅是否有路通往。眼前灌木横生,扒开密叶,果真一条羊肠小道,依山而附。顿时欣喜,顺至而行。

    行至洞口,旁矗一个巨大骏岩,犹如阴曹判官,其像狰狞,令人望而生畏。

    刹忽间,头顶一水滴顺岩璧而落,抬头观看,岩璧排列整齐的水滴,印上山林倒影,幻象百出。云移光照,色彩绮日,晶莹夺目。

    可谓赤壁千寻晴凝雨,明珠万颗垂画帘。

    入洞内,摸壁前行,顿觉习习凉风扑面而来,令他精神一振,全无疲倦之意。观其内乱石嶙峋,怪石堆砌,其路曲曲折折。洞中时而宽,大容十余人,窄处需侧身独行。

    明明之中,一切自有安排,因果有缘,遂留下在此,潜心顿悟。

    四季有别,春来秋去,夏至冬未。

    道僧日夜朝壁,思顿悟道,修身参佛。不想道佛两家根源不同,对于长生之术,观致不一。

    岁月难改山容之貌,却有意催人老。此时道僧自知时日无多,遗憾未能参破长生奥秘。长叹光阴,何不久留。

    这么死去太而不值,遂用尽最后力气,在石壁上留下'道佛不同修,勿参恐入魔',以示后人不可再效仿。看着满壁文字,大笑一声倒地。其声透着悲凉,透着遗憾,透着感慨。闭眼长眠,年终九八有余。

    ***

    后至三百年,岁月如梭,斗转星移,世间变化极大。西北荒芜人烟,草木难生之地,变沃野千里,成膏膄丰饶。

    其因三百年前,一夜,西北上空一场流星雨划破天际,如银针飞逝,光绚灿烂,破万籁沉寂。离地十尺,化粉尘而落。一时灵气聚汇,千里之内皆是如此。

    原贫瘠之处长出参天大树,连绵不断,其高百丈,云绕半空,望之无尽;砂石膨胀,大者吞噬小者,骤变成怪,其声震耳,贪睡,遂长眠不动。惊之狂暴,拔树投掷;水中之物,吸灵化形,形似人但非人,其貌妩媚,绰约多姿。可潜上岸,因气不足,不过数秒,回潜水中,其声如婴,迷人心窍,常食路人。世称“人鱼幻妖”;虾蟹倍增,其形体大之数倍,因水中再无可食之物,互残食之;林中不凡一些聪慧之物,顿悟修行,大果,狐修精变,据一方为首。腹蛇藏洞食兽困眠,年蜕十次,形之大,体粗盆口,少许生翼,一飞冲天,千年生足,堪比神龙……但凡林中之物皆化百样,珍宝药材丛林深处遍地而生。

    后称“灵气宝地。”

    ***

    其间,世传一书生,怀志赶考,半路遇盗贼,奔入天云山内,盗贼紧追,慌乱中从悬崖跌落,兴有藤蔓依附,险丧崖底。

    醒来现一洞前,遂不知此乃道僧潜修之地。站起拍其尘土,入洞内,达洞底,亮起烛火,发现漫壁文字。

    “道佛不同修,勿参恐入魔。”

    意觉深奥,读其完,叹之言论。葬道僧尸骨于洞内,诚拜三叩!弃佛悟道,终果。

    不想时过已有二百余年,除发白,身无异样。莫非已长生,心喜。

    出洞口至壁前,刻'无相'二字,自称“无相子。”遂挥袖而去。

    后至终天云峰顶,起一道观,名曰“天云门。”自此修仙传道为己任,创道法无数。

    往后世人得知,千里赴行,跋山涉水,欲拜师学艺。一时间,求道之人接踵而来,不问其果。其百年间只收三名聪怡心善弟子,再无其徒。依赐道号,“一凡”。“一白”。“一叶”。

    天下之大,修炼长生之术也是教派众多,人如云集一般。不凡堕入旁门左道者,其法逆行大不为,邪念心生入魔道。

    遂正邪至此分化开来。

    ***

    往后一千年,正道昌盛,由天云一派最为繁荣。祖师“无相子”年终八百六十岁羽化飞仙,三徒中仅一人得此道传,后世称“剑仙一凡”。

    为道立正,弘扬万世,改“天云门”为“天云宗”,一宗又分五门。

    妖魔鬼怪遂不敢轻踏中原,虎式眈眈据外围。

    妖皇“魅姬”,由千年狐精修炼而成,传化形尾之有九,又称“九尾妖狐”。藏西北宝地深处,遂长居不问世事,领其下妖族活跃至此。

    魔帝“败火”,传五百年前本是正道一人,后偷学门中邪魔禁术,被驱逐追杀,躲入西部万里大山。兴得一件上古大战留下的宝物,至阴至邪,需以活人之血供养,唤名“血绛”。往后之日,魔族各教率众朝拜,后在万里大山内建都“魔城”,时而骚扰中原各地。

    鬼怪之首“蛇王”,本也是西北宝地蝮蛇精,因争地域统治,跟妖皇“魅姬”大战一天一夜,修炼行道相差无几,但功力不及,被魅姬打伤后,震翅飞天,逃至南方大澡泽。卧薪尝胆,待有朝一日重返宝地,一雪前耻。

    ***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万物皆有果,其果必有因。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