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相公
字体: 16 + -

008 【迎亲】

纳采,问名完了,下一步就是——纳征。

说白了这“纳征”其实就是送订婚礼品。古人云:“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见。”因此,纳征又叫作“纳币”。币,是古人用作订婚礼物的玉或帛类丝织品。

这天周府上下全家老少倾巢而出,兴师动众在大门外跪接天使。皇帝儿媳妇的聘礼自然丰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胭脂水粉,古玩玉器等等。除了实物,当然少不了很重要的两样___太子妃身份和地位象征的:玉璋,乘马束帛。

礼品是周府上下每人都有份,父母,家人甚至连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儿。的的确确是“甘霖普降”,“皇恩浩荡”。

然后就是告期,宫中把结婚的日期,通知周府。足见皇上对此门亲事的重视。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太子即便想多结几次,也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

至此,大婚之前的程序走完。

之后就是亲迎。

泰和十二年l六月初三黄昏时分。周府上下到处张灯结彩,路上都铺了红毡子。

婚即昏。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和现在早晨结婚恰恰相反。

太子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周府。迎亲使者把金册、印玺放到“金龛”里。仪仗队、鼓乐队在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侍卫,出午门,太子妃仪仗队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周府。一行人马,花花绿绿,绵延数里,绝对是难得一见的“靓丽的风景线”。沿途观者如潮,尾随队伍始终者,大有人在。

周丞相和周夫人率全家老少,在大门口跪接迎亲队伍。迎亲使者高声宣诏。鼓乐声中,锦衣轿夫把太子妃礼舆、金亭,抬入前院,再由太监抬到后院的“绣楼”前,按钦天监官员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将皇太子妃的婚服褕翟,及首饰大花九树,小花如九数,并两博鬓交给侍婢为太子妃换上。

其实在我国婚俗史上——新郎着红衣,新娘着绿衣(或者青色,或者青绿)——这就是成语“红男绿女”的由来

新娘新郎是典型的红男绿女,而并非今日的通体大红。

怎奈金奴房门紧闭,拒绝梳妆。任凭丫鬟婆子敲破了门,杨夫人急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外:“女儿,认命吧!抗旨不遵,满门抄斩,女儿啊,我们一家人的性命都在你手里攥着。”

她虽身贵为相府千金,又奈何?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终究无能为力。何况对方又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皇之家呢。

只好任人梳洗打扮。一切完毕在婢女搀扶下跪在一个大红礼毡上,接受太子妃封书以及印玺。

又是等待吉时。

一会儿听到外面司礼监高喊:“吉时到!有请太子妃入辇!”

雪柔搀着金奴来到父母跟前泪眼盈盈地下拜:“父亲,母亲生养孩儿一十六年,如今大了却要嫁入宫中,不能膝前尽孝,今日女儿出嫁了,万望父亲母亲大人保重身体,尤其我娘体弱多病,莫要惦念孩儿……”一言未尽泪如雨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