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珍奇案录
字体: 16 + -

第176章 总理拍板

    回到岱山的张剑东,立即按照岱山市委和公安局长的要求,完成了对节前确保岱山市社会稳定的警力布置。

    完成了这些工作的张剑东,空出一点时间,打算把公文包整理一下。就在此时,一本书掉了出来——《我的前半生》。

    捡起这本书,张剑东思忖良久,最终还是决定给市局办公室宣传科的宋主任拨打了电话。

    不一会儿,宋主任的电话便又打了回来。

    “张队长你好。刚才你让我帮你找的群众出版社当年参与编写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的那位编辑找到了。”宋主任负责岱山市公安局的宣传工作,是一位老资格了。由于经常与公安部的**********——群众出版社联系,所以,张剑东让他帮忙找个老编辑,并非难事。

    “太好了,宋科长,就知道您老人家神通广大。”张剑东高兴地说道。

    “你先别拍马屁!”宋处长打断了张剑东的恭维,说道:“你可得跟我说清楚,你要那位编辑的联系方式干什么?难道是要出书?我可警告你小子,以你个人名义出什么书都可以。但是,如果涉及业务方面的,按照规定,你必须得跟局长汇报。可不能自作主张啊!”

    这位宋科长干了一辈子宣传工作了,即将到了退休的年纪了,原则意识非常强。

    “看您说的,我还能给您找麻烦吗?”张剑东笑着说道,”我手头有个案子,遇到了一点疑问。涉及到当年出版的那本《我的前半生》,所以,有些细节我跟想那位编辑了解一下。”

    “恩。”宋科长轻轻咳嗽了一声,说:”你小子也真是有福气。那位编辑叫李文达,退休后,就住在南京,离我们这里还很近呢。”

    第二天,张剑东就出现在了群众出版社原编辑李文则位于南京家中的客厅里。

    一番寒暄后,张剑东单刀直入:“李老,《我的前半生》这本书中,在编写的时候,是否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书中主人公的部分表述出现与事实不符的错误?”

    八十多岁的李文则老先生没有急于回答张剑东的问题,而是戴着老花镜,接过那本《我的前半生》,端详了一会儿,像爷爷疼爱孙子那样拍了拍书,嘴角漏出了微笑,“恩,是我的孩子。”

    “张警官,首先我可以认真的、负责的告诉你,关于这本书中的任何事实和表述,都经得起历史和事实考验。”李文则放下书,盯着张剑东,一字一句的补充道,“这本书中,不可能出现任何错误。”

    张剑东对李文则的自信表现出了些许质疑。又不是《宪法》,在那个年代,这样一本书,怎么就敢这么信誓旦旦地说“没有任何错误”呢?

    看出了张剑东的心思,李文则继续说下去:“这本书,是时任******副总理的陈毅、外交部长的同志直接指示编辑的。”

    “哦?规格这么高?”这一点出乎了张剑东的意外。

    “所以出版社直接就把工作安排给了我。我当时是以总编辑的身份,被要求直接负责该书的编辑工作。”老人显然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张剑东静静听着。

    “溥仪的回忆录,是历史,是政治,是文化,也涉及当时中国脆弱的外交。我们绝对是慎之又慎,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资料搜集和核实的小组,就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说着,李文则拍了拍手中的这本书,“此外,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和何干之还被邀请作为历史顾问,直接参与了书籍的审定。着名作家老舍先生亲自为这本书的文字表达进行把关。你说,这样一本中央重视、编写阵容强大的书籍,有出错的机会吗?”

    张剑东无话可说。他从李文则眼前把那本书拿了起来,翻到了第六章《伪满十四年》当中的第十节《大溃败》,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大栗子沟是个煤矿,在一个山弯里,与朝鲜一江之隔……”,问到:“李老,书中说溥仪被日军安排在大栗子沟附近的一个‘煤矿’附近躲藏。可是根据我们掌握的事实,大栗子沟方圆百里内,根本就不产煤,更不要说有什么煤矿了。铁矿倒是有几处……”

    “张警官,你们的工作做的很细致啊!”李文则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赞许的笑意。“虽然不是史学专家,也不是出版专家,但是你们警方居然可以发现这样细微的疑问,确实难得啊。”

    张剑东感觉有点兴奋。这倒不是因为李文则表扬了他,而是从李文则的话语中,张剑东判断,对于“煤矿”这个疑点,李文则是知道的。

    果不其然,李文则说道:“这个问题,当年自然没有逃过我们编辑小组的审核。我们曾多次与当地的政府沟通,得到的答复就是——大栗子沟附近不产煤,更没有煤矿,倒是比较盛产铁矿。”

    “哦?”张剑东皱起了眉头。

    “而且,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通过书面形式,专门向当时东北局的地矿专家咨询过。他们给的答复也是表明大栗子沟附近,确实没有探明的地下煤层。”李文则回忆当时的情景,如数家珍。

    张剑东更加疑惑了。“那书中为什么还保留关于煤矿的表述?”

    “张警官,你忘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李文则笑着说。

    “作者?”张剑东不知道李文则是什么意思,“因为他是末代皇帝,所以就必须采纳他的错误说法?”

    李文则轻轻摇了摇头,“倒不是说非要坚持他的错误说法。只是,如果要修改,溥仪那一关是一定绕不过去的。”李文则说道。

    “也就是说,是溥仪坚持说是煤矿?”张剑东知道了问题在哪里了。

    李文则点点头。说道:“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多次跟溥仪沟通过。但是,他坚持称那个地方就是个煤矿,不是铁矿。只要他不同意改,我们就没有权力进行改动。”

    “李老,溥仪毕竟做过皇帝,骨子里的那股高傲气是不是促使他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张剑东提出了一种可能。

    “最初,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可事实是,对于书中的其他被我们证实是有错误的地方,溥仪基本上都可以诚恳的接受,同意修改。唯独这一处,溥仪坚称自己是对的。”李文则摇了摇头,表示无可奈何。”为此,我们也左右为难,伤透了脑筋。”

    “所以出版社最终做出了妥协,采用了溥仪的错误说法?”张剑东确认到。

    “什么叫‘妥协’?!”张剑东的话,显然引起了李文则多不满。“我们群众出版社那是一般的出版社吗?我们可是公安部直属的啊。像你们办案一样,对于事实我们是绝不妥协的!”李文则说的有些激动。

    看着张剑东一脸疑惑的表情,李文则继续说道,“我们为了坚持真理,把问题向上级报告了。最后,你知道是怎么解决的?”李文则买了个关子。

    张剑东摇摇头。

    “这个问题,一直到最后,由******他老人家亲自出面召开了一个小型内部会议进行了商讨,这才最终拍板,决定采用溥仪关于‘煤矿’的说法。”李文则对于这个事情最终需要惊动******总理,直到现在也表示了很大的不理解。

    “周总理亲自过问?那究竟是为什么啊?”本来由陈毅副总理亲自指示出书,就已经让人不可思议。现在,******总理竟然为了书中的一个细节亲自主持会议。

    “哎!”李文则深深叹了口气,“我也不知道,领导只告诉了我会议结果,没有告诉我究竟是为什么。”

    “您的意思是,当时您没有参加会议?”张剑东问道。

    “开玩笑!你知道那天参加会议的都有谁吗?”李文则又卖起了关子。

    张剑东当然不知道。

    “******总理,陈毅副总理,溥仪,物理学家钱三强,东北局的地矿专家,我们出版社……”

    “等等!”张剑东果断打断了李文则的话,“李老,参加会议的,还有物理学家钱三强?你没有说错吧?”张剑东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会议,需要邀请一个当时国内顶尖、国际声名显赫的物理学家参与。

    “呵呵”李文则苦笑一声。”张警官,不但你不理解,就是直到现在,我也不理解啊。”

    看到张剑东沉默不语,李文则继续说道,“后来,在我的再三追问下,社长给我8个字——‘涉及外交,绝对保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背后一定不是简单的对‘煤矿’或‘铁矿’的辨别问题。”

    张剑东点点头:“所以,最后决定采用溥仪的说法,并不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妥协,而是******总理出于外交或政治上的考量,默认了当事人的说法。”

    “所以,你从溥仪书中发现的与事实不符的那一处,是经过中央定性了的,可能是出于某种政治意图有意为之的。这,决对不是出版商的错误,更不是编辑的错误。”李文则语气强硬,显然,他作为一个老出版人,对于扞卫尊严的决心异常坚决。

    张剑东使劲点点头,表示完全认可李文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