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垃圾王
字体: 16 + -

第一百八十章:另一个‘东西’

    怀着复杂的心情,杜泽追寻着多宝一路上有意无意留下来的线索,在管道中继续前进。他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又遇到了一条岔路,一边的直径与他所在的一样,约有2米,另一边则又提高了一倍,足有4米。

    这里已经找不到多宝留下来的线索了。

    杜泽在头脑中勾勒了一下‘排泄孔’的内部结构。

    这是一个繁琐但很有规律的管道网络系统,最末端是一个个与外界相连的‘排泄孔’,也就是地底人能接触到的通道口,后面连接着直径1米左右的、通往地下的管道,且这些管道还与另一条或更多的同尺寸管道相连,然后共同通往一条更粗的管道。

    从目前发现的情况来推断,似乎每向前一层,管道的直径就会翻倍。这种设计无疑是为了在管道数量减少的情况下避免堵塞。直觉上判断,尽管据地底人所说,总共有“100至200个通道口”,但它们有可能最终是通往同一个地方的。

    心算了一下,杜泽发现,自进入‘排泄孔’以来,自己一共见过三次管道直径扩大,如果暂且以每条更粗的管道与两条更细的管道相连来计算,则100至200个入口以及下面的细管,目前可能已经共同汇入了大约12至24条较粗的管道中,可能更少,但大概不会更多,否则这些管道在建设时也没必要让直径不断翻倍,白白增加建设成本。

    只要自己不断选择往更粗的管道里走,有很大的可能,会抵达一个处于管道网络系统末端的空间。从其他方向来的人或东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会出现在那里。

    想到这里,杜泽有些明白了,那些曾经前往‘排泄孔’中探险的地底人,为何再也没能返回。

    这里很容易让人迷路。

    ‘排泄孔’入口那里的高度落差,很容易发现,就算不像杜泽一样,有着先进的设备,也能靠在上面固定好的绳子安全往返。但要是进入的太深,经过的分叉太多,要想返回原先的出入口,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而其他的出入口处的环境,也多半没那么理想。

    这些管道内部没有任何标记,规格精准,每个看起来都差不多,又很结实,经久耐磨,难以附着,如果没有多宝那样的力气和硬度,是很难在内壁上做出标记的。

    同时,管道总体上是向下走的,且内壁相当光滑。受到环境影响,以杜泽的眼光来看,有些地方看起来是平的,甚至是上坡,但随身的仪器显示,他实际上是在一直往下走的。

    杜泽试着把一个参照物丢到地上,同时设法站在原地,不要移动,会发现那个东西正在缓缓向前、也就是向下滑去。

    那大概就是管道内看起来为何会如此‘干净’的原因。

    地底人丢到这里的垃圾,无意中掉落的尘土或碎石,以及被困在下面回不去了的地底人,或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只要是没有意识,无法自主移动的东西,都会慢慢滑进管道深处,消失不见。

    谨慎起见,杜泽一路上都在用通讯器记录自己行走的路线,免得像曾经进入这里的其他人一样,再也无法离开。

    接下来的情况基本印证了杜泽的猜测。

    他走了一段非常远的距离,经过了数个尺寸近似或更小的岔口,终于看到管道再次扩大,直径有8米上下,相当于两到三层楼高,实际容量也大幅提高。这是第四次直径扩大。就路上看到的情况来看,也许这个管道网络系统每一次改变直径,剩余管道的数量都会比杜泽预想的更少,说不定快要抵达终点了。

    或许,那些进入排泄孔,发现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回的地底人,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找不到或不愿意从原本的出入口离开,就不断向更深处探索,然后顺理成章的发现了管道直径的变化,接着自然的决定不断朝更粗的管道前进,试试会发现什么……

    杜泽想到这一点,突然觉得有点毛骨悚然。

    这里确实容易迷路,但也不至于以此困住所有人。如果说那些只是来玩儿或者找东西,就轻率进入其中的地底人,还有可能走着走着就再也出不去了,那些准备充分的探险者,还是能找到办法,稳定记录路线的。

    最简单的,只要队伍的规模够大,在每个岔口处都留下人值守,很容易就能找到回去的路。或者,就算管道内壁再怎么坚硬,只要带着大功率的电动机械下来,多花一些时间,强行刻下标记,也不难做到。就算这些都不行,只要多带纸笔,详细的记录自己经过了几个岔口,朝着哪个方向走了,把一切都记下来,应该不会迷路才对。

    再者说,这里曾经还是地底人的家园,且他们的建筑都是围绕着‘排泄孔’建设的。就算回不到原本的出入口,到了其他的出入口,大声呼救,还是能得到救援的。

    但没有哪怕一个地底人从深处回来。

    这足以说明某种问题。

    要么,是这里看似有点复杂,其实规律很明显的地形,吸引了那些探险者的注意,让他们不由自主的一路向前,进入到最深层,然后遇到了危险。要么,是有什么东西,在他们尝试离开时,袭击了他们,以免他们把这里的信息或情况带到外面去。

    或者,两者都有。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杜泽停在了岔口处,假意思索,实际上把摄像头调成了热感应模式,四处扫动。

    在这种模式下,摄像头只会被动接受热辐射,本身不会放出任何光源和能量,应该能在不惊动生物和智械的情况下,检查周围的情况。理论上来说,只要一个物体的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就一定会散发出热辐射来,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摄像头拍摄到的结果,直接返回到了杜泽的通讯器上。

    这里的信号干扰强度很大,所用的技术水平远在地底人之上,至少杜泽的通讯器已经明显受此影响,无法与稍远些的其他设备通讯了,不过相对距离很近,中间没有干扰物的话还可以。

    周围的管道有点热,温度大概有40摄氏度上下,周围空气干燥,含水率很低,这可能和管道工艺精良,没有或极少有地下水渗入有关。在这些杂乱的热辐射中,杜泽看到了自己,一个体温37摄氏度左右,躯干和头部比四肢更热的人类。

    以及,在自己身后,大约20米远的另一个岔口处的另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