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篱下好种田
字体: 16 + -

正文_第二百九十章 互换

秦姑姑在宫里这么多年,养成的脾气和习惯还是挺谨慎小心的。

她从国公爷口里大概得知了一些事,花水木夫妻是对憨厚的,只不过,人家的女儿就近乎为妖了。

秦姑姑有心想要接触花水木,借口自然是特别容易找了。

哪怕不是秀秀嫁进了花家,都能找借口,更何况现在两家严格来说是亲家了。

秦姑姑找的借口也挺容易的,那就是大家伙乐呵乐呵,算是庆祝她的乔迁之喜。

那时候皇帝还在江南,就有说过,倘若秦姑姑找着了亲人,那么,允许她在江南享天伦。

倘若没找着嘛,那就由国公爷护送她老人家回京城。

怎么着也得让皇帝尽尽孝不是?

而现在,秦姑姑找着了亲人,自然会在县里安置房产,不好意思再住在行宫里了。

秦姑姑原来的想法是,去和秀秀他们爹娘同住一个镇上,大家互相彼此之间有个照应。

只不过,被国公爷啊,县老爷,捕快否决了。

几人的想法都是为了秦姑姑的安全考虑。

虽然说,县里也有出过灭门惨案,不过,严格说来,还是县里更加安全些的。

算算每年的这些比例就知道了。

东城自然是首选,实在不行,你也可以选择南城啊!!

县老爷还拍了胸膛保证道,包管让秦姑姑找到一处称心如意的居所,让她安享天伦。

据国公爷所知,那就是皇帝有发暗旨,大概的意思是秦姑姑的私已不是很多,所以,无论秦姑姑看中的院子是多少银子,都只收秦姑姑五百两。

至于另外的银子,则由皇帝的内库所贴。

县老爷也是年近五十的人了,第一次收到皇帝的暗旨,那叫一个激动和雀悦啊。

立即拍着胸膛向人家来传旨的太监保证,绝对不会多收秦姑姑银子。

本来县官老爷的想法是,由他私人来贴。

只不过,那传旨的太监收了县官老爷的好处,就提点他了。

你想啊,那别的银子,那是皇帝孝敬秦姑姑的,你说你算哪根草啊?

再说了,一般三进的宅子,能配得上秦姑姑身份的,怎么着

也带亭台楼阁吧?

你说你孝敬了,这不是变相在和皇帝说,那是你贪赃妄法得来的银子吗?

这让皇帝怎么想?

县官一听,自然明白要怎么做了,又孝敬了人家太监一些银子。

应该说,那太监走了之后,县老爷就给县里的富户开了一个会。

大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问富户们谁愿意贡献出私家宅子。

富户们的银子,谁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县官这样,和明抢也没分别,可是,他们有什么办法?

灭门的县令,抄家的知府,更何况,人家上头还有皇帝呢,你能怎么办?

虽然只给点点银子补贴,不过,对富户们来,也只能妥协。

因此,倒也是有十几个富户都贡献了出来。

大家都是抱着一个念头,指不定,人家秦姑姑不会看中咱家的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县令怎么可能让秦姑姑住到镇上去的?

你想,到时候,万一皇帝问起来,叫他怎么回答?

皇帝不会认为秦姑姑想和亲人住得近些,只会认为,他这个县令办事不利。

你想啊,只要宅子够大,够宽阔,多少亲戚都住得下。

没让秦姑姑住得舒服,住得舒坦,那就是你的责任。

你连小小的事也办不了,以后咱怎么还把重要的事让你打理?

还不如回家种红薯呢。

县官别看五十了,可人家对官途还是极为向往的,自然得办妥这件事了。

至于捕头捕快们反对,则是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

你想,他们原先都是住在城里,基本上,每人每片区都是划分好了的。

那些乡镇的治安真心不归他们管,除非发生命案了。

可发生命案,几年也就出一单。

至于平常那些邻里吵架,鸡毛蒜皮的这种小事,全部由人家的镇长啦,里长啦,保长啦,村长啦搞定。

可是,倘若秦姑姑住哪儿去了,怎么着他们得多跑几趟吧?

就算大家轮着来,在月收和没有上涨的前提下,多干活了,多跑乡镇了,那不是变相降收入吗?

更何况,万一秦姑姑在

哪儿,出了啥事,到时候,责任谁担?

秦姑姑后来也是没办法,只能在城南,靠近城西这这挑了所宅子,不大,才两进。

用秦姑姑的原话就是,自己年纪也大了,在宫里也习惯清静,所以,宅子不用大,侍候的人不用多。

她另外也上了道折子给皇帝,大概的意思是她这次选择的宅子极为满意,小桥流水,环境极为的好,宅子里还种了好几棵大树,她还打算再种些葡萄啥的,到时候葡萄成熟了,就孝敬给皇帝诸如此类的。

秦姑姑也知道自己买下的宅子挺便宜的,因此,便把人家卖家家的事儿提了提,顺便还说了,人家的儿子挺聪明的,有心想考科举。

皇帝又不是傻的,自然明白了,因此,人家的儿子轻易的获得了一个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原先人家富户还挺不高兴的。

因为,他家也就比袁天柱家好一些些。

在城里,也就两处房产。

秦姑姑买下的那处,他是打算以后年纪大了,来这里养养老,毕竟环境是极为不错的,绝对的闹中取静。

那时候报上去,也是想着,别人家的都是三进大宅,自己才两进,人家秦姑姑看惯大场面了,不会看得上。

哪里知道运气是这么的不好,居然会被看上。

他的宅子虽然小,但也属于小而精致的,买下来,再到建造和装修,由于是自己的养老所在,所以也花了近五万两银子。

现在,五百两就卖了,你说他心不心疼。

可有什么办法,谁叫秦姑姑看上了呢?

不过,没郁闷几天,那边县里就有人来告诉他,他儿子有个去京城读书的机会了。

虽然他有想过,京城的皇帝估计会有点补贴,可哪里知道,这个补贴是这么的大,这么的舒心。

江南文风较盛,所以,想要考取功名,那是千难万难。

京城的先生未必会比江南的更加出色,更加的好。

可是,国子监的先生,那是肯定知道,如何教导,才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功名。

毕竟,每次的考题都是人家出的不是?

你怎么知道你儿子将来的先生不会轮到出考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