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女神农
字体: 16 + -

全部章节_第281章 士农工商

宴席上剩下的菜给村民们分了带回去,借来的桌子板凳碗碟之类清洗好了还回去,整个院子打扫整洁之后,秦家算是彻底的入住了新家。

秦少贤和秦妙赶着马车回家之后,家里就有了马车用,去镇上置办年货什么的就方便多了。

县里的元色布庄下半年三个多月的盈利有两千两左右,银票由秦少贤交给了秦峰,连带着之前结算的太丰粮店的万余两银子的盈利,一共有一万两千多两的银子交到了爹秦峰的手上。

一时间秦家的家底成了方圆百里最厚的一家,两万多两银子的家底,就是放到县里那也是富户了。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腊月下旬,再有几天的时间就要过大年了。

这天天气不错,一大早的大哥和二哥就赶着马车去镇上采办年货了。

说起来今年的年货也没啥特别需要的,秦妙之前在镇上之前存粮食的那座宅子里移出来许多的干鱼和蔬菜,早先摆宴席的时候全都让人送了来,宴席上没有用完,还剩了不少的干鱼和蔬菜,正好留作过年的年货。

之后秦妙又暗地里将家里的米缸面缸给装了个满满当当,全都是空间粮库里面的精米细面。家里人口多,再加上娘新生了小妹妹还没出月子,大家不是忙着伺候娘逗弄小妹妹就是忙着采买年货或者村里人的礼尚往来,没人注意到厨房米缸面缸里的存粮,见着粮食堆满了还以为是两个小子采买回来的年货。

另外布匹也不需要,秦妙和秦少贤从县里回来的时候带了不少的布,一家大小的新衣裳是管够的 。

所以秦少贤和秦少廉两个去镇上转了一圈就只买了些糕点,猪肉之类。其实糕点也是不缺的,从县里回来的时候就带了不少好糕点,不过还没等到过年就被前来串门道贺的村民给吃光了,所以不得不再买一些。

说到猪肉,秦家现在早过了吃不起猪肉的

光景,一斤猪肉二十文钱,就算年末猪肉涨了价二十五文一斤,一两银子可以买上四十斤猪肉,就是买一整头猪回来也不过几两银子而已。按照秦家现在两万多两银子的家底,都不用记到账上去。

这天晚上,晚饭做得是猪骨汤浇面条。新院子里面的厨房盖得很是宽敞。除去灶台,菜柜,案桌,堆柴的围子,还剩下许多的空地。

娘还没出月子,所以做饭的差事就落到了四姐秦妙媛的身上,好在四姐之前跟着何花学过厨艺,现在做的饭菜很拿得出手了。四姐围着娘的围裙炖骨头汤,大哥和二哥镇上采买年货回来便来了厨房烧火取暖,秦妙没啥事做便来了厨房凑热闹,爹到了年底活儿也少了,便也进了厨房和孩子们说话。

秦家现在的光景好了,大家生活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为了吃饱穿暖。现在家里不缺银子了,爹秦峰的心里,最为遗憾的还是当年因为战祸而不能继续读书,不能读书就不能学而优则仕,蹉跎了这么些年,到了现在也只是乡村里面的一个农民。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的心里最明白。

这样的遗憾和辛酸,秦峰不愿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上演。之前是家里穷,念书考功名又是一件特别烧银子的事情,只能按下不提。现在不同了,家里底子厚了,小子们虽然错过了开蒙的好时间,可是现在开始念书也不晚。

于是就特别关心起儿子们的念书情况。

秦少贤过了年就十七了,虽然拜了朱老先生做师傅,可是到底是年岁有些大了,之前又一直没有念书,功底太薄。秦峰少不得要关心两句:“老大,听妙妙说,你明年就要下场考试,可有准备?”

秦少贤现在是秦家所有人的希望,自然不敢懈怠,听了父亲的问话,忙放下手上的活儿,规规矩矩的站到爹的面前,郑重其事的回答说:“儿子已经准备好了,爹您尽管放心好了。”

话是

这么说,秦峰的心里还是放不下来,去年秋拜师,到年底,也就只念了三四个月的书,如何就比得过人家自小念书的?不过再一想,早些年战乱,国都灭了,谁还有心事念书,今年春皇帝才刚贴的皇榜说开恩科,之前谁都没料到这北边的蛮子出身的新皇帝会对中原的科举感兴趣。

说起来明年春天准备下场考试的读书人也都是最近一年才开始念书。既然大家都是最近才开始念书,那水平都差不多,也许,说不定,大儿子当真能考个名次回来呢?

秦峰坐在厨房里面的平时择菜坐的小凳上,琢磨来琢磨去的,眉头一会儿皱着一会儿展开,秦少贤也不知道老爹的心里都想着什么,只得再次开口劝:“爹,儿子定会刻苦读书,不会让您失望的。”

秦峰和蔼一笑,连说了两个“好”。

说罢了大儿子,秦峰的目光便落在二儿子的身上。

秦少廉这会儿正不亦乐乎的朝着灶下添柴,之前是大哥烧火他凑在一旁取暖,后来大哥被爹叫去问话了,他便坐到了烧火的位置上添柴,烤火。正烤得不亦乐乎,忽听到爹爹的声音道:“少廉,不若明年春你跟你大哥他们一起去县里,看能不能也去朱老先生家里念书。”

秦少廉被这突如其来的话吓了一跳,添柴的时候碰到火星,手上顿时烫了一个泡。忙站起身来摆手:“别啊,爹,大哥是读书的好材料,我可不是。我看我还是留在家里帮你做农活吧。”

秦峰正色道:“家里的那两亩地不值什么,男儿大丈夫,学得文武艺,卖入帝王家,这样才能光耀门楣。”

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位,家里若是不出个做官的,赚再多的银子,也只是虚妄。人家当官的一句话就能让这些家财散尽。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是知府不够清廉,而是有钱人都争着去巴结知府,只要能搭上官家,花多少的银子都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