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天
字体: 16 + -

第77章 三个响头

二人又在**亲昵了一会儿,锦天拍拍橡果儿的脑袋道,“快起来穿好衣服,你怎么偷偷进来的,就怎么偷偷出去。在寺庙中行这苟且之事,若被寺中和尚发现,我俩可真就既惹恼了佛祖,又得罪了僧俗。”

橡果儿噘着嘴不情愿地起身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道,“那你什么时候去山上?我等着你。”锦天也起身将衣裤穿好道,“好几天没有回军营了,待我回趟军营看看,如军中仍无事,我会尽快回来与你相会。”

橡果不情愿地轻身跃出后窗,消失在院墙之外。锦天立在窗前见橡果儿已经安全离开,整束好衣冠后行出房门。

心情从未有过的舒畅!他轻步地向师傅的房间走去。天杨与义慈正在对弈,见锦天进来,义慈笑道,“锦亲王爷昨夜未归,今日又睡至午后,年轻人的行踪真是令老纳难以捉摸。”

锦天面色一红道,“晚辈在寺中打扰数日,今日正是来向方丈与师傅辞行,我准备回到连山大营之中。”

天杨边下着棋边说道,“虽然你现在军中是闲职,但离得太久毕竟有失军规。你回去看看也好,如军中实在无事再回来。”

锦天恭身向二位老人深施一礼,转身步出房门。他牵出自己的宝马,出得庙门一路向东直向连山大营驰去。

连山大营这边此时对锦天来说却是危机重重!自前日锦天赶走了叶布苏的征粮队,叶布苏气得哇哇大叫。他本就对锦天怀恨在心,他想趁此机会狠狠地向多尔衮奏他一本。

奏本中极尽污蔑之词,说锦天不顾军规时常私出军营寻花问柳;又在百姓面前卖好,阻挠为大军征粮等等。写完奏本,刚欲派人送至山海关。没想到多尔衮却率领一队人马急火火地赶回到连山大营。

山海关大战已经结束,经此一役,李自成的农民军彻底失去了对北京东北方向的控制权。多尔衮此时与吴三桂的大军已经由丰润、三河、通州直逼近北京城。

在此大战的关键时刻,多尔衮为何突然返回连山大营?正是因为军粮短缺之事。山海关一战,大批的农民起义军归降。这些投降的士兵通过整编后,全部归入洪承畴的汉八旗军。

多尔衮自从入得山海关,听从了洪承畴的建议:如若要平定中原广大地区,单凭区区满洲骑兵绝不可行,必须以汉治汉。

故而一入关,多尔衮便收容了这些因战败而降的农民起义军,足有七八万人。军中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的士兵,粮食就成了头疼的大事。

而连山大营这边叶布苏所征集的粮食越来越维济不上军中所需。故而多尔衮亲自回到连山大营督办征粮事宜。

叶布苏乐了!如今军粮成了摄政王心中头等的大事,那

也正是扳倒锦天的绝好时机呀!当多尔衮问及征粮之事时,叶布苏将责任全部推到了锦天的头上。

启禀王爷“自锦亲王来到连山大营督办粮草以来,他不但不管征粮事宜,还处处收买人心,阻止我向富户及寺院征粮。”

多尔衮言道,“自太祖始,寺院的粮不能征,你难道不知?”叶布苏言道,“我倒觉得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举。如若这也不能征那也不能征,则很难满足大军之需。”

多尔衮点点头道,“你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正当我大清一统江山的关键时机,那些富户、寺院暂时做一点牺牲,待我大清统一全国后再加倍补偿给他们也未偿不可。”

叶布苏趁机道,“锦亲王上次山海关大战失利,这次又在连山阻碍征粮。摄政王理应严办于他,如果连锦亲王都被严办,那恰好可正军规,看以后谁还敢贻误军机。”

多尔衮叹口气道,“锦天毕竟是庄后的女婿,我撤了他的军职已经是对他的惩罚了!如再进一步法办,恐庄后那边难以交待。”

叶布苏故意挑唆道,“摄政王此言差矣,如今济尔哈朗与豪格都已对您俯首称臣。你们兄弟三人已经是我大清国实际的主人,何必惧怕于庄后?”

叶布苏也是蠢到了极点,进谗言进到锦天就行了,他还要捎上庄后。这不是在揪多尔衮的心么?人家庄后倒在其次,那福临可是他的亲儿子。自己这辈子唯一的儿子!为儿子打江山,他多尔衮心甘情愿。

亲儿子并不知晓自己是他的亲生父亲,那么儿子对他亲不亲,可全在庄后一句话呢。他多尔衮能不怕庄妃吗?叶布苏哪知道多尔衮与庄妃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故而一句话惹得多尔衮拍了桌子。

“我大清的后方惹无庄后这样的杰出女性守着,我们这些爷们敢出来放心地征讨四方吗?今后若再敢在本王面前说庄后的短处,本王定不轻饶!”

叶布苏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吓得扑通跪倒于地乞饶道,“小王下次再也不敢了,求摄政王宽恕我一时胡言。”

多尔衮平息了一下情绪,缓缓说道,“本王知道你近日里征粮劳苦,怎奈前方的降卒越来越多,你还是要想个万全之策才可行。”

叶苏苏言道,“单靠辽西地区的粮食我看是行不通了。您看是否书一封急信给庄后,让她在盛京那边也征讨一些粮食运过来。”

多尔衮摇摇头道,“即便庄后在盛京征集到粮食,可是路途遥远,运输极难。远水难解近渴!最好的办法还是就地解决。”

俩人正在账中一筹莫展之机,锦天欣帘而入。他是回到营中后听士兵报告多尔衮回到连山,故而过来相见。

多尔衮见锦天进得账

中,虎着脸问道,“我听叶布苏讲锦亲王爷自来到连山大营,不但不过问征粮事宜,还处处阻挠征粮,可有此事?”

锦天闻听此言心道,“是你不让我插手军中一切事务,还故意如此说。你多尔衮好歹也是堂堂摄政王,怎么像个无赖似的!”

心中虽小视他可锦天嘴上却是不敢直言。他向多尔衮一抱拳道,“我见叶布苏勤于征粮诸事,不好与他争功,故未管征粮之事。至于阻挠征粮纯属扯淡,向寺中征粮本来就有违我大清律法,何来阻挠之辞?”

叶布苏反讥道,“不向寺中征粮怎么办?在辽西地界,寺院大多数为占地大户,他们的粮食也是最多的。不向寺庙征,你倒给摄政王出个好主意?”

锦天也是少年气盛,加之与叶布苏本就不和。他笑笑,向多尔衮一抱拳道,“摄政王,我若为大军解决了粮食问题,您当个证人,让叶布苏给我当庭磕三个响头如何?”

多尔衮当下最焦急的莫过于粮食问题,他未加思索便言道,“只要锦亲王能够为大军筹到粮食,甭说三个头,一百个头他叶布苏也得磕!”

锦天道,“军无戏言,请摄政王言而有信。”多尔衮正色道,“如叶布苏不肯磕头,让本王替你摘下他的项上人头。”

“征粮其实很简单。请摄政王立时在辽西地界发一纸征兵通告。通告这样写:因要一统中原,急征兵源。全国凡六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强令入役。如不愿入役,每二十斗米可免一人兵役。”

叶布苏反对道,“你这主意太阴损了,这不是借征兵来强征粮食么?百姓不是傻子,他们岂有不闹之理?”

锦天呵呵一笑道,“我大清自太祖始便有祖制,一旦有大的战事发生,服兵役那是百姓的义务,也就是必须要入役。如今这一纸通告下去,百姓不但不会有意见,还会感恩摄政王体恤民情。加之辽西多商股之家,很多商股之家宁愿多出粮也不会让子女去当兵。”

多尔衮闻听一拍帅案哈哈大笑道,“锦亲王不愧是我大清军中骄子,一句话点醒本王啊。辽西当地百姓自古便生活富足,看到此通告,本王相信大多数家庭是只愿出米不愿服兵役的。这样军粮的难题算是迎刃而解!”

多尔衮言罢,认真地转向叶布道,“郡王爷,为了我大清的国运,你就给锦亲王献上三个响头如何?”

刚刚多尔衮已言明,自己要不磕这三个响头,他摄政王就要摘下自己的脑袋。叶布苏带着极其怨恨的眼神向锦天扑通一声跪下便‘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磕完头也未回直向账外走去。

多尔衮仍未介意,哈哈一笑道,“锦亲王爷,我言面有信。你出奇谋又为大清立了一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