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幺妹
字体: 16 + -

第583章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顺理成章的打算完全落了空。在淮北,收复故国的信仰使淮北军民紧紧团结到了一起,淮北王的声望极高,而淮北王妃出资支持的戏剧更是从思想上控制住了所有淮北人。

    不管是军中,还是民间,到处上演着这样几部戏剧:《北上记》写的是淮北王在先皇寝灵前接遗诏,击石盟誓。

    然后淮北王夫妻变卖家产,招募军士,渡过淮河,解救淮北汉人于水火;《参军记》写的是淮北几个青年说服家人,积极参加淮北军,上前线英勇战斗,获得军功凯旋回乡的事;《织锦记》写的是淮北女子走出家门,种桑养蚕,加入纺织厂,生产出大量的锦帛,支援淮北军北上,得到众人赞扬,并获得美满婚姻的故事……因为戏剧团不止专门在城中演出,还在淮北到处免费巡演,牧场、农场、工厂,甚至偏远的小渔村,差不多辐射到了所有淮北民众,愚夫愚妇们再不把士人的话放在心上,他们完全被戏剧里表现的思想同化了。

    而这些戏剧还在不断地产生着新曲目,影响着更多的人。就是陆纪书和徐世晶也得承认,戏剧的形式和唱词确实很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很多人看得出醉如痴,而很多唱词也到处传唱。

    比如《北上记》中淮北王的一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打动了多少热血少年的心!听说尚家的小公子尚颉就是这样毅然离开尚家,投身淮北王麾下,甘愿做马前卒。

    还有写淮北王妃的情节,更有欺骗性,《北上记》中淮北王妃自得知淮北王将要北上,白日中忽然梦到先朝大长公主,授之以耕种渔盐之法,令其辅佐淮北王,成就一番伟业。

    其中的唱词

    “脱簪换粮,煮海为盐,上天降玄女,泽被人世间。”也将淮北王妃的地位捧到了神仙的级别。

    在这种形势下,陆纪书和徐世昌不管怎么摇动唇舌,在淮北也没有多少跟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