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向
字体: 16 + -

第三十二章 首战制胜,儒家官人

    “你真不是修行者?”赵力疑惑问道。



    “暂时还不是。”于未回答干脆,因为这一点不用隐瞒。



    赵力啧啧称奇。



    因为他的巨力是天赋异禀,从小虽不在人前显露,但也觉自己总归高人一筹,没想到还有这么个猛人在前。



    “我从小修习罗汉拳,若是你想学,我问过寺内长老之后便教可你。”于未说道。



    赵力咧嘴,“说那些还太早,首先你要把我打趴下,不然我可不服你。”



    管你练得什么拳,打过再说!



    于未也笑了,把剑插在地面,卷起袖子,再次向壮硕少年冲去。



    以拳对拳,以力搏力。



    两人拳脚相交之声在小河边响起,只是传不出古怪山头的迷障之外。



    ...



    打了约莫也有半刻钟,两人相距十步远,皆驼着身子,微微喘气。



    于未回复极快,再次冲锋。



    赵力粗壮胳膊相互交叉,挡住于未直刺右拳,转身右腿如鞭一般,划过空气踢在于未后背,将他踹出两丈远。



    天生巨力的少年趁胜追击,双脚蹬在地面,高高跃起,双拳高举犹如大斧,用力砸下。



    少年身疲惫,目光却极有神,刚才那一拳生怕将卖面小子瘦小身板打伤,收了五分力,这下可不留情了。



    而于未双腿微躬,右拳平直抬起,瞧着赵力高高跃起,双脚尖蹬着地面。



    抽剑势。



    只是这一拳,明显比对着那日魔修更强。



    抽剑聚势,一往无前。



    悬空的农家少年根本来不及变换姿势,便被于未拳头一拳击中胸口。



    赵力落地,此时两人间大约相距三丈远。



    农家少年躺在地上,左手捂着胸口,猛烈喘息。



    “痛快痛快。”少年觉得自己大概已经有些英雄好汉气概,扯着嗓子大喊。



    其实最后那一刻,于未还是收了力,所以倒对他没造成什么伤害,甚至于未收的皮肉伤,比赵力更重。



    背后被踢的那处,火辣辣的疼。



    于未捡起自己包裹长剑,在林子里寻回那把少年投掷的镰刀,可惜这把材质普通的农具与“九姑娘”碰撞,早已破破烂烂。



    赵力也没嫌弃,还是将镰刀插回腰间,只是眉目神色中有些微微的疼惜。



    ...



    “于未。”



    “赵力。”两位少年这便算打了招呼。



    两人约定,小城再见。



    在于未离去那一刻,看见农家少年从树林托出将近还有大半头的野猪,点火烤上,眉目间不骄不躁。



    ...



    狩猎还在继续。



    几名修行者手里,收集的旗帜已过半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更多人正在被淘汰出局。



    ...



    小城门口,围观人群已少去许多。



    因为时间已过去三天,除了家中无适龄人参试的小城人,其余凑热闹的看着捕役在山中或拎或拖出一名名面容稚嫩的少年少女,长久时间也觉得有些无趣,更何况家中还有这般多的活计等着去做。



    或许早晨会有人捧着白粥,对着脸色苍白的少年们指指点点,等着太阳升起也就回去了。



    顺带着跟随白发老人离去的外地佬,城门口倒显得有些冷清。



    只是这天傍晚,一名捕役从山中背出的一名黄衣少年,引起了许多人的惊呼声。



    “蒲南升。”围观人群中有人认得他,记得是东街卦象道士的弟子,听说天赋极好,被老道收在门下,已经开始修行。



    终于有修行者开始被淘汰。



    河史匆匆赶来,城中事务繁多,他自然也不能在城头一天到晚看戏。



    确认少年无碍,不过是被人击晕,河史长出一口气,吩咐捕役将他送回东街。



    不是看不上其余小城子弟,只是小城修行人实在太少,如沙漠之中一支嫩芽,不能不保护,以免夭折。



    河史登上城楼,看见那中年儒生,盘膝而坐,闭目养神。



    除了那日有人见他莫名站起向着城外久久鞠躬,近四天来,中年儒生一步也未离开身下蒲团。



    河史走到儒生身边,看着他面前沙盘,欲言又止。



    中年儒生睁开双眼,对着身边人微微一笑,问道:“城主大人有事要与我商量。”



    河史脸色变了又变,最后苦笑道:“掌院大人莫要再戏弄下官,实在担当不起啊。”



    中年儒生笑意玩味,“现在你是认识我了?”



    河史赶忙对其躬身行礼,好家伙,谁人晓得这么一位当着皇帝面也能说上话的大手子,就这么一个人牵头破驴,拿着拿着上面批下的文牒就来了这小城头。



    若是自己未有兴趣,去查到了这一幅那群读书人头头才能用上的,世间唯二的人意沙盘,就把这低调的大人物当作某家不得志的弃子了。



    “城主大人做事不错,做官好像还差一丝味道啊。”这一位翰林院的读书头子,低眉看着身前沙盘,缓声说道。



    河史愣了愣,嘴角的笑是比哭还难看,瞧着中年儒生的脸色,弯着身子缓缓坐在他的身边。



    若是他的做事如他人一般圆滑,也不会到了现在也只是万人小城城主,也不会连这么一位大人物下凡,从上到下,一点消息也收不到。



    说不准还有多少人偷偷在背后瞧他的笑话。



    读书人的脾气,最难猜了,更别提这一位在儒家读书人里也排的上号,学问深厚似海的翰林院长官。



    若是一时脾气不顺,也不仗着修为欺负你,只是回去当着朝廷,皇帝,说两句不轻不重的话,你这口苦水,不咽也得咽。



    “现在我还算是好些咯,若是十几年前,跟着东蛮打架刚回来那会儿,说话都说不利索的,想来想去还是拳头说话。”河史想起从前,笑着微微摇了摇头。



    只是自从他唯一的儿子被人暗杀,他是傻了愣了,也聪明了,明刀明枪的军营里哪见过这些,心灰意冷下也不再生子女,招了几位老学究,当作家中幕僚师爷,慢慢学着说话处事,才好一些。



    但年轻气盛结下的梁子,这辈子也抹不平咯。



    河史转头,看那儒生又已闭上双眼,也不知听没听自家说话,也不敢走,就这么坐着,看沙盘中那几处孔洞,缓慢流沙,可这沙盘中的沙子,好像丝毫也没有减少。



    “前几日我在一位先生那又学到一句话,现在说与你听是最好的。”中年儒生忽又开口说话,面对这位不得志的小城城主,面色温和平静。



    河史抬头,听他说话。



    “万事只求顺应本心。”中年儒生面对前方,夕阳的霞光还是有些刺眼,可若是中年儒生这般修为应该不受影响,但他还是微眯双眼。



    “患得患失者最为可怖,也最为可怜,人生难说一帆风顺,一路平坦,道佛真人也求少心计,少虚伪。”说道这里,他又转过头来面对河史,“若是十多年前,你发现我是朝堂大人,会如何做?”



    河史想了想,突然脸上苦色消失,笑着说道:“干我鸟事!”



    中年儒生大笑一声。



    河史站起身子,面目上显露出从未有过的那副从容,对着中年儒生行了一礼。



    不再是官阶高低之礼,而是师生之礼。



    中年儒生坦然接受。



    河史转身离去,中年儒生瞧着他的背影,忽又想起被他摆正的城主府门前,那有一丝倾斜的匾额,微笑喃喃:“你欠我的可不止这一次啊。”



    复又细瞧沙盘,等了约莫也有一刻钟,夕阳也落了山,中年儒生忽的挑眉,说着一句差不多了,在角落搓起一把细沙,往沙盘中间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