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引阙
字体: 16 + -

第一百二十一章 汇智争汗大计

    大雪伴着凛冽的寒风飞舞。晃眼便已经入冬。

    燕京一带格外寒冷。远比尹城入冬更早。忽必烈回到燕京也已经有一月有余。由于已经入冬。不利于战事开展。故而。忽必烈回到燕京后便着力于收服人心。

    原來跟随蒙哥在西线四川作战的总帅汪良臣率军归附。大大增强了忽必烈的实力。

    时下。忽必烈为了拟定明年开春的对敌计划。特意召集刘秉忠、张柔、董文炳等几元大将共商大事。

    大厅之内左右各架设了两个火炉。炉中的火旺盛地燃烧着。整个大厅透着温和的暖气。

    “在商量对敌计划之前。我想先向诸位引荐一人。”忽必烈在开始商议之前对众将说道。随即拍了一声巴掌。

    但见一人应声自门内走入。步伐稳健有力。他从火炉旁走过。掀起一阵微风。火炉中烧得正旺的火焰忽而伴着微风跳动起來。

    此人身披西域佛教袈裟。头顶光秃。俨然一和尚。年纪却是三十不到。

    “臣发思巴拜见大汗。”发思巴向忽必烈跪下行礼道。

    此人便是前任国师那摩耶的得意弟子发思巴。那摩耶在蒙哥汗去世后不久亦离世了。作为星宿占卜的行家。当年就是由他看到了主宰新星的出世。也是因为他的建言。窝阔台汗兵发十万。直指成都城。继而弄得宗正家破人亡。

    在那摩耶临死之际。他知道随着蒙哥的猝然离世,漠北王阿里不哥与漠南王忽必烈迟早必有一战,故而,精心卜算,得出天命在忽必烈,而不在阿里不哥,故而,将衣钵传于得意弟子发思巴,并委托发思巴全力协助漠南王忽必烈。

    发思巴在觐见忽必烈之后,阐明了自己的身份,时下正是用人之际,忽必烈得知发思巴乃是那摩耶的弟子,很是欣喜,遂与发思巴就眼下战局一事促膝长谈,发思巴提出先发制人,率先称汗以归附人心的建议,忽必烈颇为赞赏,又知发思巴通晓文字礼仪,星宿命相,武功亦高强,当即允诺,称汗后拜发思巴为国师,发思巴以寸功未立,不敢居国师之位。

    忽必烈想起在鄂州被不知名的刺客刺杀一事,知道定是阿里不哥派來之人,又知发思巴从和林赶來,便问起发思巴是否知道刺客一事,发思巴表示并不知情,但是愿意为忽必烈前去打探。

    今日未时,发思巴从和林打探赶回,故而。忽必烈便召集军机大会。将发思巴引荐给众人。并要让发思巴一同参研对付阿里不哥的作战策略。

    而忽必烈让发思巴去和林打探刺客的心思却在于检验发思巴是否是阿里不哥派來的奸细。此番叫他共商作战策略。也是如上次宗正那般让刘秉忠等人共同检验发思巴的身份。

    忽必烈客气地扶起发思巴道:“请起。”

    忽必烈将手搭在发思巴右肩上。对着众臣说道:“诸位。我來介绍一下。这位便是前任国师那摩耶的得意弟子。发思巴。”

    发思巴右手倾于左胸朝众将恭谨有礼地鞠躬示意。

    众将亦在坐席上点头回应。

    发思巴起身对忽必烈说道:“大王派我所查之事。我已经查清楚了。”

    忽必烈并未急切地想要听发思巴讲述刺客之事。而是叫发思巴坐下。待发思巴坐下后。忽必烈便说道。

    “眼下的形势。在座诸位恐怕都很清楚。我想听听你们有何好的计策,”

    刘秉忠率先说道:“大王。臣以为。时下已经进入寒冬。不宜作战。但是。我们定要争取更多的领主支持我们。特别是与漠北王关系暧昧的那些宗族首领。若是不然。他们倒向漠北王一边。那就不好办了,”

    张柔亦附和道:“臣也赞同刘将军之言。此番。经历鄂州之战。我们的将士伤亡严重。要想全面对阿里不哥开战。恐怕兵力不够。拉拢漠北及西方领域的宗族首领共同对付漠北王乃是外交的谋略。有助于补兵力不足的劣势。当然。我们也还需继续招募更多兵力。双管齐下。”

    忽必烈听完两人意见。心底表示赞同。复又望着发思巴。问道。

    “发思巴。不知你有什么建议,”

    发思巴郑重回道:“禀大王。我还是那个建议。先发制人。率先称汗以归附人心。”

    刘秉忠听到发思巴竟有此见解。不禁格外欣喜。立时接住发思巴的话说道:“大王。发思巴的建议。臣很是赞同。”

    忽必烈见刘秉忠很是赞同。便询问道:“不知刘将军对此建议有何见解,”

    刘秉忠解释道:“蒙古自先祖成吉思汗以來便有各部族听汗命的遗训。若是大王抢先一步称汗。那么那些有志于为大王效力的人。还有那些摇摆不定的宗族首领自然会倾向大王一边。这远比派使臣一一拜访那些宗族首领要好得多。”

    “可是。依着蒙古规制。若无先汗诏书。恐怕称汗会有诸多不服之人吧,”忽必烈心有顾虑。坦言将顾虑道出。

    刘秉忠急言谏道:“非也。不服之人始终都会不服。可是。大王率先称汗。为的是将那些愿意效忠大王之人和态度摇摆之人的支持。至于诏书。自在人心。想那漠北王也并无先汗诏书。即使有。恐怕也是伪诏。若是让漠北王抢先称汗。那于我们会大为不利。”

    发思巴听到刘秉忠的见解。不禁深表佩服。心中暗想。想不到漠南王军中竟然还有如此见识之人。

    忽必烈见刘秉忠很是支持发思巴。其所言又确实很有道理。转而又想到若是发思巴是阿里不哥派來的奸细。那么又怎会将率先称汗的建议告知自己。而不是让阿里不哥率先称汗呢,想到这。他望了一眼发思巴。渐渐地放下了对发思巴的怀疑。

    “既然要称汗。那何时称汗。何地称汗,”忽必烈询问道。

    发思巴既是首先提出称汗之人。心中也早有规划。便起身对忽必烈说道。

    “大王。我以为。应尽快联络愿意归附的宗族首领。如塔察尔、合丹、穆哥等。定要许以重利。要让那些摇摆不定的宗族首领看到归附大王的好处。待明年开春即召开宗族大会。于开平称汗。”

    忽必烈思忖片刻。问发思巴道:“为什么选在开平,而不是燕京。燕京不是更适合行政吗,”

    发思巴解释道:“燕京虽适合行政。但是远沒有开平更具时下局势的意义。开平乃是蒙古腹地。若是在那里称汗。并稳固阵营。远可以征服西方诸国。近可与漠北王对峙。还可以将开平附近的宗族势力归为己用。时下兵力不足。大王可以命将士在开平修筑一座临时城池。以补兵力不足。也可阻挡漠北王南侵。”

    刘秉忠觉着发思巴的见解很是精到。遂附和道:“大王。臣以为发思巴所言兼顾时下局势及长远战略。臣赞同在开平称汗。”

    张柔附和道:“臣也赞同。”

    忽必烈心中也有一柄标称。听到发思巴所言后。也有意在开平称汗。环顾一番。但见董文炳一直默不作声。便问道。

    “董将军。你就沒有什么想说的吗,”

    董文炳谦虚说道:“臣也觉着在开平称汗更为合宜。至于其他。并无高明的建议。只知道。若想对付漠北王。还需巩固自身的实力。故而。还需加强对开平和燕京一带的防务。以防漠北王派人伺机混入。不要忘了。大王在鄂州以诈死方才躲过那些刺客的追杀。而此番。大王还活着的消息已经被漠北王知道。臣料定。他们一定还会再派那几个高手前來刺杀大王。或者在我们的大本营制造混乱。为此。臣建议训练一支强力有效的侍卫队。专门负责大王人身安全以及京畿重地的粮草、兵库守卫。”

    忽必烈不禁赞道:“董将军粗中有细。这个建议很好。此事就交由你负责。”

    董将军随即领命。继而忽必烈借着董将军的话題引入到了刺客身上。随即说道。

    “董将军的话倒也提醒了本王。我们至今对那刺客还一无所知。前日里。发思巴为本王前去和林打探。不知有何收获,”忽必烈望着发思巴。

    发思巴回道:“回大王。沙拉和林内有一个名唤‘聚贤阁’的地方。里面有众多高手。包括在鄂州行刺大汗的三人。详细情况还未得知。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里面还隐藏着其他绝顶高手。”

    忽必烈疑问道:“绝顶高手,比之国师如何,”

    发思巴回道:“臣之武功应对上次鄂州行刺的三人倒是还行。若是与那绝顶高手比起來。绝非敌手。”

    “难道你与那绝顶高手交过手了,”忽必烈疑问道。

    发思巴摇了摇头。“并未有。有一夜,我夜探聚贤阁,來到一处暗房,臣在门外透过暗窗往里望去,虽未见到里面之人,但隔着几丈之远,却能感受到从里面散发的功力,虽未交手,我却已经知道,里面之人的武功远在我之上。”

    忽必烈自然相信发思巴所言,不禁忧心道:“想不到聚贤阁内竟有如此高手,也不知大哥瞒了我多少事情。”

    发思巴提醒道:“聚贤阁时下听命于漠北王,其内高手不除,大汗性命始终危险,而且,这也对我军北征大为不利。”

    忽必烈道:“发思巴所言甚是,只是,奈何我军高手唯你和刘秉忠二人,现下又出來个绝顶高手,当真不知道该当如何了,”

    八思巴淡然说道:“万物相生相克,任何难題都有产生和解决之道,现下,我们对敌人的情况还不清楚,请大王再耐心等待几日,我愿再次前往打探,待将所有情况探听清楚,再回來拟定计划。”

    忽必烈见发思巴心思精明,做事干练,也有几分胆识,不禁在心底佩服,客气道:“有劳了,”

    众人诸事商量妥定,忽必烈便让所有人举起桌上美酒,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