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世的左边等你
字体: 16 + -

52.一天读三遍

52.一天读三遍

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也会远远听到几声鸡啼。

但是一家同一家都隔得老远,正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钟楚博说:“想找到住家很简单,朝着炊烟的方向走准没错儿。最麻烦的是狗。山里人家没有不养狗的。不过没关系,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估计上午的时候农人都会下地干活,多半会带着狗走,那是我们行动的最佳时机。”

“可是怎么知道屋里有没有留人呢?”我问。

“你可真笨。看看院门有没有插销不就知道了?”

终于又要同人打交道了,我不禁感到兴奋与忐忑。

我们早上出发,一直走到大中午的时候,才来到第一户人家。

院门果然用一根横棍插着销。

钟楚博向四下看了看,拉着我很从容地走过去把插销拔开,推门而进。我的心“怦怦”地跳,要知道,这可是作贼呀!

但是四周实在太静了,静得足以让人忘记行为的本质,而只把它当成一次历险。我新奇地看着院中的碌碡,水井,还有猪圈,这还是我第一次走进一个真正的农家,只觉眼中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一切在小说和电视中都似曾相识,陌生是因为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真的亲临其境,那感觉,就好像无意中走进了电影片场,完全没有真实感。

在我四处打量的时候,钟楚博已经毫不迟疑地穿堂入室,顺利地在柜子中找到一罐粗盐,还顺手牵羊拿了四只蒸馍和一小瓶油,出来对我说:“好了,走吧。今天可以加餐,不用再喝荠菜汤,可以炒菜吃了。”

“好了?”我惊讶。这样平静顺利?简直顺利得离谱儿,毫无惊险之处。

这时候我在窗台上看到一本书,还包着书皮,顿时像葛朗台捡到金子一样兴奋地欢呼起来:

“书!书!”扑过去抱在怀里,不禁满眼是泪。

“喊什么?怕人听不见?”

我不理,依然用守了三十年寡的深闺怨妇见到初恋情人的变了调的声音尖叫着:“书!书呀!”一边小心翼翼地翻开来,可是只看一眼,就不由傻了——那竟是一本小学代数课本。

钟楚博哈哈大笑:“你不会想把乘法表从头复习一遍吧?”

我垂头丧气,迁怒于他:“还说你的百宝囊应有尽有,连本带字的东西都没准备,简直野人!”

“这野人的生活,你还要过很久呢。”他笑起来,过一会儿,收敛了笑容,很认真地问我,“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带你进山了吧?”

“为什么?把我当红宝书一天读三遍?”

“差不多。在这山里面,最可怕的不是寒冷或者野兽,而是寂寞孤独。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进山,不出半年,我怕自己会闷疯的。所以,你得不停地跟我说话,不然,小心出山之后变哑巴。”

我不响,心里却知道他说的是真的。有生以来,我从未像现在这般寂寞空虚,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意识到文字的可爱和充实。

我又吟起那首陆游的《鹧鸪天》来: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液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哦,哪怕手上有一卷佛经道论也好呀,只要是带字的,可以让我研习背诵的,就是我的纶音圣旨了。在这远离文明的旷野中,真令人觉得一天就像一年,一年也只如一天,红颜白发,不过在弹指一挥间,念着那句“老却英雄似等闲”,我的心中一阵苍茫。

钟楚博安慰我:“要不,咱们再偷几家看看,总有一家会有人识字看书吧?不是有个挺有名的读书人说过,什么‘偷书不算偷’吗?”

我瞪他一眼:“是孔乙己说的,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对了,对了,就是这个孔老三说的,窃书!窃书不算偷?”

我又蒙了:“什么孔老三?”

“孔夫子姓孔,孔乙己也姓孔,孔夫子又称孔老二,孔乙己自然只能排老三了。”

我瞠目,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终于忍不住,“扑哧”一下乐了出来。

于是,为了“窃”书,我们一一拜访了秦岭深处的几户农家。

有一次我总算偷到一大摞书,可是看仔细了,发现全是医书,又看到屋里摆满中药,原来户主是个老中医。我担心那些书要用来救命,虽然不舍,还是放回了原处。

还有一次,翻账本的时候钟楚博翻出一张纸,忽然脸色大变,像捡到炸弹一样把纸片扔掉了。我问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小孩子的乱涂乱画,随手揉成一团扔进了炕下灶里。那天晚上,他告诉我最近要格外小心,而且,短期内不可以再动贼心。

他不知道,其实我早已注意到那张纸片,那上面是我和他的油印头像,那是一张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