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玄幻
字体: 16 + -

第2章 书之起源

    常用之书称之为经典,小用称之书称之为杂论,大用之书称之为百家。乱世,纵横沙场无败仗;盛世,求得尊贵无惊险;出,可使国家安定;隐,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必成之书称之为天书。天书,智者见智,愚者见愚,越研究越透彻,越探索越神奇,越深思越玄幻。

    大用之书都有其精要之,精要之处出自于天书,书与书之间,虽然围绕的中心不同,但其关键之处却同出一辙,文中有经典之例证,有常见之言论。然天书之特色,进:必胜,必成。退:回归本源,固守本心。有人称本源为道,也有人称之为太极、阴阳、天道,无为,五行,文中无没有无用之言论,多余之例证。

    普天之下,有的人可以纵横天下,有的人却性命不保。有的人通过天书通晓了天地之间的奥秘,有的人却曲解了天书的真谛。如同空间方位,大的方向只有八个,小的方向却无数,离中心越远越能体现其差异。然古之帝王都拥有天下财富之仓库与天下智慧之书库,却不能都永保江山太平。

    研究孙子兵法,有些人得到的只是文字章句。有些人得到的是作战思路、作战方法、必胜之法。也有些人从孙子兵法中得到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见解、启发。例如:很多人看了孙子兵法就喜欢上了骗人,说谎。兵不厌诈,是出自于韩非子的《韩非子.难一》,并非孙武之思想。孙武主张的是隐藏,迷惑,暗兵,必胜。颇有遁甲之意。虚实,奇兵,用间,九地,九变出之于奇门遁甲之要术。

    然《孙子兵法》只是孙武的兵法思想的冰山一角,相当于工作简历一样的文字作品,著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君主任用自己、认可自己。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孙子兵法里的用间篇,是一种必胜方法。但是讲的太过于敷衍,好像是隐藏了君主之不喜欢,世人之不认可。毕竟为王征战,难道还能说出制君之法?虽有之但不明显。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手段,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情报采取行动,依靠间谍瓦解敌方势力。

    利用资本实行间谍之术,再用间谍之术控制了关键因素,就等于控制了胜利。控制虾兵蟹将很简单,代价也比较小。控制权臣,重要人物却很难,特别是像韩信,范增这种智慧超群之人,也许被控制过,也许没有,在奇门隐遁之术之下,真情世人又怎能轻易知晓。

    然什么是反间谍之术,书上没有讲,它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分”。兵权分离,密信分离,指令分离,兵力分离。就拿秦始皇统治手段来说吧:调用500以上的兵力需要两个虎符兵符才能调用。一个在将领那里,一个自己收藏着。这种情况下你即使你离间一人也无法左右战争的变化,获取一份密信也无法知道密信内容,阻断一条指令也无法停止命令的下达。

    理不理解,有没用,需不需要,收没收获决定着一本书的市场价值。有没有乐趣,得没得到解答,获没获得新知识决定着书存在价值,所以书从来强求不了读者喜欢。天书必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书,人人都喜欢那么它就要做到:有用,有趣,易懂,必胜。如果书教你的是胜负对半方法,有可有无的知识,枯燥无味的章节看还不如不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