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有道
字体: 16 + -

第34章 前去

    当用自己那种食气的法子修炼更久些,姜九天进一步发现,其实不只是旭日初升之时,其他时间段也是有紫气的。只是,在太阳高升之后,那紫气似乎是膨胀逸散了,难以再感应到,而在太阳落山之后,那紫气似乎是随太阳远离,同样也难以感应。

    随着姜九天不断强化自己对紫气的感知,慢慢地,无论什么时间段,他都能引动丝丝缕缕的紫气,吸食入体,不断炼化了。无非是其流有时粗些,有时细些,有时强些,有时弱些,如此而已。但无论粗细强弱,总归是能连绵不断地引入的。

    而且因为在此事上面专注,姜九天还渐渐有了一心二用的本领,吞食紫气入食道与呼吸气机入气道同时进行,肠腹消化紫气与脏腑充斥气机同时进行,紫气精粹沉**窍与气机周行全身同时进行。那紫气精粹似乎有别样的吸力,会吸附部分气机分离出来,一起沉**窍。而被分离吸附的那部分气机,似乎就是以往要多次运转才会出现一缕的精粹气机。

    这种特殊的吸附效果让姜九天喜出望外,对于这样的双重修炼更加地热切践行。他有一种感觉,通过不断的练习强化,总有一天,这样的双重修炼也会变得像他的本能一般,不再需要特别在上面花心思,而就像从不间断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

    要不是记挂着跟李一东一起出去采药,练好剑术和黄符的使用是当务之急,姜九天都想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食气练气上了。至于储物袋的使用,嗯,现在所有东西都放在了储物袋,凡事都要用它,不用刻意练习也总是在用它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家约好出发的那天,李一东一大早就过来与姜九天他们汇合了。由李一东带领,大家并没有召唤仙鹤,也没有用李一东的飞鹤符化成大纸鹤乘坐,而是疾步下行至天一峰半山腰,才用飞鹤符化出纸鹤坐进去飞离天一峰。

    纸鹤飞了足足有小半日,飞到一片连绵的山脉中间,缓缓下降,最后落到一小块平地上。李一东收起飞鹤符,招呼大家跟着他沿着崎岖山路步行。

    据李一东说,要去采药的地方,是他盯了两年多的。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一趟瞅瞅。只是这茫茫山脉里,一丛草药何其微渺,再加上有时地形因山洪、野火会有所变化,他每次去都得再找好一阵子才能找到那丛草药所在的地方。

    其实这样盯着一丛草药风险还是挺大的,要是中间被别人发现截胡儿了,或者被野兽糟蹋了,或者被天灾毁掉了,那真是哭都没地儿哭去。不过还好,他盯的这一丛所在处之前一直没发现有别人来过的痕迹,也一直没有倒霉地被天灾损毁。虽然没有直接照面儿过,李一东判断这一丛草药必然是有凶兽守着。凶兽开了些灵智,在草药成熟之前是不会把草药吃掉的,还会一直守护。

    要说门派里是有专门的药园子的,这种筑基丹所必需的草药当然少不了。奈何这种草药十分地难以成活,药园子里种的能顺顺利利长到成熟的十中无一,那些炼丹师炼制筑基丹的成功率又不高,于是僧多粥少,筑基丹一直供不应求。

    再怎么供不应求,门派里长年积攒,财大气粗,给每位将要筑基的弟子派发一粒还是能够的。然而,不但不服用筑基丹就自然筑基的修士凤毛麟角,只服用一粒筑基丹就能顺利筑基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只发一粒,哪里够咧?

    还有,据说野生的草药炼制出的筑基丹,药效要比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草药炼制出的筑基丹高上不老少。虽然,貌似也没有人专门研究过,吃前一种筑基丹,相比吃后一种,筑基的成功率到底高出多少,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是么。

    还有还有,一次筑基的尝试只能吃一粒筑基丹,而据说筑基成功前尝试的次数越少,将来的成就越高。譬如一次筑基就成功的,将来成就会大于那些两次筑基才成功的,而两次筑基才成功的,将来成就又会大于那些三次筑基才成功的,以此类推……呃,也不用推至无穷,事实上,如果一个修士十次还不能成功筑基,那他大约再来一百次也是筑基不了的,还是不要浪费珍贵的丹药了,再说积累的丹毒也会在其继续浪费之前夺走他的小命儿的。

    总之,综上所述,一个聪明的修士的做法,当然首先应该是尽可能想方设法弄来野生的草药炼制的筑基丹,用于自己筑基,其次才轮到使用门里派发的筑基丹,是不是噻?怎样保证那筑基丹确实是野生草药炼成的咧?咳咳,当然是自己弄原材料,亲自守着炼丹师让其炼制啦。李一东就是要做这样一个聪明的修士。

    姜九天一家子和李逢一边跟着李一东南拐北转,东越西突,一边听李一东不停地叨咕叨,叨咕叨,一直叨咕了一路,都有点担心他可别只顾说话把路给绕错了。

    李一东刚开始一直说关于草药及筑基丹的种种,后来开始说行进路线的种种细节。看得出来,他是一边说一边在回忆来着,有时会随着自己说的话对前进方向进行调整。也许以前他自己来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说话的方式,回忆确认正确路线的。那么,他现在说的话与其说是给姜九天他们听的,更多应该是说给他自己听的,以便帮助他自己整理思路。

    姜九天一家三口跟李逢一边留神听李一东说着,一边也仔细观察周边,跟李一东的话互相对照,心里默记着走过的地形,免得出岔子。

    渐渐地,他们一行五人在山林中越走越深,那粗壮的枝叶遮天蔽日,藤蔓盘旋纠杂不时挡住去路,荆棘遍布,苔藓湿滑,越来越难走,不时得停下来清理一番才能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