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有道
字体: 16 + -

第56章 逸事

    李逢的好言提醒,姜九天是听进去了的。他有时确实想来想去却似乎想太多,以致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他的见识,毕竟只有在青云村和青云镇的这一点点。他从别人处听来的那些东西,毕竟没有切身感受,其实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他读的那些书,虽然都记住了,却像来自空中楼阁。他所拥有的记忆,总共也才不过几年。

    再说,记忆这种东西,新的不断覆盖旧的,新的不断扭曲旧的,新的不断淹没旧的,新的不断强化旧的,新的不断削弱旧的,无声无息地翻腾不休,本来就是常新常变的。你前一刻也许对它无比笃定,下一刻不定就对它充满犹疑了。

    姜九天发现,再微小明显的事,也是禁不住想的,人一旦时时细想,恐怕就连手足都不知道该怎么摆放了。

    于是依李逢所言,想不明白的时候,就放开手不去想了,改看看别的。那些星象运转,那些风水布局,即使不问前因,不问后果,但看前人总结的种种观察运用之法,也是很有趣味的。

    另外,那个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修行入门之法,也拿出来翻翻,想试行一二。

    那法门里说,天地之间,有气自生,充斥其间。气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物不容。但凡修行,无不从引气开始。每个人天生都会引气,都时时刻刻在引气。不只是口鼻呼吸间有气进出,人每个毛孔乃至肌理脏腑骨骼,其实也无不是气的通行之所。

    然而这种人天生所能的引气,是无意识的,全靠本能的,是对气无所辨别的。人引入的气固然维持了人身体机能的如常运转,却也不断在消耗人的精力寿命,如燃烛之火,将寿命燃尽之时,就是人死亡之日。当然,也有很多人根本等不到火将烛燃尽,火直接就被外物扑灭了,缺了这火,精力寿命无所周转凭依,人一堆骨肉就不过死物而已,人同样活不成了。所以俗语有言,人活一口气,虽气不只一口,道理却是这个道理。

    人进行修行,就要首先有意识地感知外界之气,感知周身之气,对气进行辨别,并尽可能引导更多有益之气进入已身,减少有害之气的摄入,并尽可能排出更多有害之气。有益之气中,最可贵的莫过于人尚在母腹中时的先天之气了。那时在胎水之中,气微而精,些微先天之气就维持了人的莫大生机。人出生之后,先天之气不存,但修行的人要尽已所能,分辨出相似之气,愈相似愈佳。

    普罗大众往往并没有这种分辨的能力,也就入不得修行之门。而拥有灵根者,对天地间的气机感知较为敏锐,一般集中神思反复习练后能做到辨气并有选择地引气,从而修行已身,感悟妙用了。

    引入身体的有益之气按固定脉路周行全身,不断凝练,可在体内形成先天之气,存储于经络之内。若能在全身经络里存满先天之气,那就是练气有成,到时力可举象,可享一百五十寿。

    也许比起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这一百五十寿算不得什么。可想想那众多年纪不过四十许便病痛缠身一命归西的人们,能活到一百五十岁实在是天大的造化,闻所未闻的福寿。

    爹娘有自己有得晚,虽自己多少还算是个孩童,爹娘现下却眼看着没几年就要到不惑之年去了。虽然相比周围人,他们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年轻许多,可普遍的寿数在那里,不想此事还罢,想起来怎不让人焦心。

    想到这个,姜九天修行那个法门的心前所未有地热切起来。想来他与爹娘血脉相承,他要是有灵根,爹娘很大可能也该是有的。若他试了后,能窥得门径,那他可以把这个修行之法教给爹娘,并从旁协助。爹爹老说他有仙缘,有运道,但愿在这事上确实应验。若能通过修炼这个延长爹娘的寿数,他们一家人长长久久地在一起,世间事就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在修行的事上李逢算是先行者,姜九天向他请教,得知若想感知气机,在日出和日落时最佳。这两个时间段气机变化明显,有助于分辨气之有别,引入也会更为顺畅。李逢还邀姜九天于他修炼时在一旁尝试,他修炼时周围诸气会聚,也许能对姜九天有所帮助。

    之前李逢已邀王夫子试过,可惜王夫子虽然沉心凝神不成问题,却怎么也感知不出李逢所说不同的气,更别提引气入体沿周身脉路运行什么的了,也只能解释为先天资质不适合了。

    在李逢旁边试过的其实还有栓子。那家伙毕竟怎么说也磨李逢磨了几年,都让李逢没脾气,被他凑到跟前了。可惜栓子连沉心凝神都做不到,更别提其它了。也不知栓子还掺合个啥,都回青云镇了还不肯回家。李逢腹诽也许栓子是心里还没长大,找个借口在外面野罢了。不过撒野总有个尽头,许是哪天他家人受不了了就死揪他回去了。

    至于那些抄录过修行法门回去自己练的,详情如何李逢就不晓得了。

    李逢这么久只见自己一个修出些微结果的,也是有点儿寂寞。他自己首次成功引气入体时稀里糊涂的,怎么回事儿自己都记不清楚了。若是能旁观另一个人的入门,会有特别体悟从而理清自己一些疑惑也说不定。李逢第一次问姜九天要不要试试这修行入门之法时,其实就想邀他了,不过看姜九天只是抄录一份,并不热切,也就没提了。

    现在姜九天又忽然对修行之事关心起来,李逢也就邀他一邀了。若真能行,也是两厢得益的事。

    对于李逢的邀请,姜九天自然是求之不得。李逢对他平等相待,并不把他当孩童哄弄或轻慢,而又对他多有提点,亦友亦师,与王夫子一样,都是他感激在心铭而记之的人。

    王夫子虽然自己试过了没能成,得知姜九天要试,提出到时要参与围观,看有没特别感受。栓子也不甘示弱,也要凑热闹。姜九天本来有点紧张,现在想想那被围观的无奈场景,紧张都被无奈挤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