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千年
字体: 16 + -

第1章

    一千年很久,久到可以让一些人成为仙人,让一些事成为传说。如果说历史像一条长河,那我们就是这条长河里游动的鱼儿,有着自己的一段游域,有着自己的一段故事。浩浩长河,纷纷众生,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而我们只是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里的一尾小鱼,我们至少比泥沙强些,能够或者看到,或者听到这个符号在这条大河里闪亮的光芒。

    众多鱼儿中总会有那么几条身具慧根,历经风雨,游过险滩,越过龙门。一朝开悟,便化身金龙,纵使依然离不开这条大河,总也能看的更远一些,览的更多一些,活的更久一些。

    也许某一刻越过龙门的鱼儿开始思乡,开始想念儿时的那些和自己一起玩耍的伙伴。于是它洄游至家乡,把经验传授给它的伙伴。从此越来越多的鱼儿能够越过龙门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一年年,一代代,往复至今。那条金龙我们称之为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承。

    春秋时楚国有一位琴师他少时便好琴,师从当地的著名琴师成连,学习了三年,成连告诉他,他的琴艺已经炉火纯青,但是还不能把握琴声里面的神韵,便让他去东海寻访自己的师父万子春求教移情之法。

    这位琴师到了东海寻找数天都没能找到他师父口中的万子春。某一天他来到东海之畔,看到有高山现于东海之上,有鸟鸣自山中乌绿的树林中传出,声音凄凉悲惨,令人心恸。此时又听到西面奔腾而来的河水汇于东海之间,观其势,闻其声,意满神清。于是他盘坐在被海水拍打过无数次的石上抚琴而歌,至暮时方止。

    从那以后,这位琴师琴艺进入至境,可响如奔雷,亦可绵而绕梁。悲时闻者断肠,喜时听者若狂。可是琴师对自己还是不满意,觉得缺少点什么却总也抓不到那抹感觉的影子。

    后来他官拜晋国大夫,奉命出使家乡楚国,行至汉阳江口时遇到江上起了大风,大风很大,在江上掀起了数丈的波浪,给航行的船只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琴师乘的那条船正左右摇晃,风吹得船上的桅杆嘎嘎作响,船夫极力的掌控着船的方向,避免它因为失去平衡而翻掉。

    这时从船里走出一个小童,书童打扮,清秀可人,风吹的他头上的青巾左右摇动,他努力的把着船边,

    “何伯,风刮的这么大,我们还能行进吗?”

    “恐怕不行了,我们只能靠岸等风停了再走了。”

    “好,我去告诉先生。”

    小童踉踉跄跄的走进船舱,“先生,江上起风了,我们靠岸避避风吧”。

    船舱里坐着一位文雅的中年书生,青衣青巾,浓眉白肤,手里拿着一本琴谱,仿佛外面的大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读书,他抬起头整了整身侧被晃乱的书卷,对小童说道,“既然没有办法再前行了,靠岸休息一下也好”。

    船停靠在汉阳江口后,风也停了,此时中天之上一轮圆月从云里露了出来,中年书生站在船头仰望挂在天上的明月,感受着船下刚刚平静的江波,不禁琴兴大发。对身边小童说道:“桐儿,把我的琴拿出来”,书童走进船舱抱出一把琴,青布包裹,隐约能看到琴的一角,递给中年书生,“先生,你的琴,我都好久没有听你鼓琴了”。

    “意兴神满之时方可奏琴,不然弹出的琴曲又怎么会动听呢”他盘膝坐在船板之上,置琴于两膝之间,缓慢将青布层层绕开,露出里面的古琴。

    此琴琴面呈赤青之色,长三尺六寸五,宽约六寸,厚约两寸。上覆七根琴弦,在月光的照耀下闪动七彩之光。还未弹奏,琴底部的龙池凤沼处便有清鸣之声传出,刚一入世便有异象,可见此琴非凡物。

    中年书生双手掌心覆弦,清鸣之声顿消。双手同时抬起,开始弹奏,他的十指

    有若白玉,在月光下上下翻动,或撩或拨,起初时弹的很慢,声音清和,江上无风无浪,月光洒在江面一片亮堂堂,突然有大鱼跃出江面,在空中摆尾,江岸山林里有夜鸟声声啼鸣,随着琴声突然急转,声若雷鸣,江上风浪渐起,月光也变得冷冽起来。

    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琴声在船头传出,不断有异象出现,进入曲子的尾声,琴声趋于平缓,中年书生抬起十指,琴弦却在上下振动,古琴依然还在发出声音,直至曲子结束。一曲方闭。

    “桐儿,你怎么哭了?”中年书生抬头看到书童脸上有两行泪痕。

    “先生,我是因为琴声而想念家乡,所以情不自禁的流了泪”书童抹了抹脸颊,

    他整了整衣襟,向中年书生一拜及地,“先生大能,恭喜您的琴艺又进一层”。

    中年书生叹息说道:“唉,即使有再高超的琴艺,却没有一位懂得自己心意的知音又有什么用啊!”。

    突然江边传来一道声音,“好声,好曲”,只见江边通往山林的小路上走来一个樵夫,身后背着几捆木柴,头上顶着斗笠,身上穿着普通的粗陋衣服,对船上的人喊道:“我自山中打柴,未曾想到能够听到如此好听的琴声,林中百鸟悲鸣,风起叶落,真是好声妙曲”。

    船上的书童只见此人外貌鄙陋不堪,想着你一个山中野夫又懂什么琴声,开口道:“你一个打柴的樵夫懂得什么算好琴声吗?……”

    中年书生挥手打断了书童,“桐儿,不得无理”,吃惊得问道:“你会听琴,你可能识得我手中这把琴的优劣?”

    樵夫接过古琴看了看,赞道:“好琴”。

    “此琴名叫瑶琴,相传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不错,此琴确为瑶琴,你说的也没有错”中年书生点头赞道,接着他又说道:“不过此琴非凡物,琴身取自千年梧桐之木,琴弦取自凤的七彩尾羽,将梧桐木浴凰血七十二天,取天时,择地利,由初代琴师同时也是斫琴家的伏羲制成,应天地无极,符万物阴阳,琴出时电闪雷动,百鸟和鸣。”

    中年书生又盘坐调弦抚琴,对樵夫说道:“我于东海悟琴时,兴起得一曲,至今未曾再奏,今日还请阁下品评”,说着指尖灵动,风动袍起,开始弹奏,曲子高昂、雄壮时,樵夫叹道: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曲子舒畅、流利时,樵夫又赞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曲闭,中年书生推琴而起,抱拳礼问道:“鄙人伯牙,先生乃山中隐士,敢问高姓雅名?”樵夫拱手道:“在下姓钟,贱字子期。先生琴艺高超,乃大雅也”。伯牙大笑道:“此曲虽早成,却未曾名之,今得子期评赞,应为《高山流水》”。

    伯牙对钟子期叹息着说道:“我早年悟琴蓬莱,琴艺达至境,恍惚十数载,总觉未曾登顶琴巅,今日遇到子期,是我之幸,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不知能否和你结为金兰,同赏雅声”。

    钟子期连忙摆手道:“伯牙兄徳高艺雅,能与伯牙兄结为兄弟,是子期三生之幸”。

    伯牙即命童子焚香,燃烛,在船上与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里料到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已离他而去。伯牙寻到钟子期的坟,在坟前悲痛万分,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从此《高山流水》成为绝响,瑶琴也不再存于世间。

    相传伯牙后来携童子归隐蓬莱仙山,结茅而居,不问世事。

    其后数百年,有渔民传言,东海有仙山,每百年一现,其时有仙人指路,有缘人可入山学琴,琴艺大成,达至境可乱风云。而且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听闻仙山有一碑,上刻《高山流水》之谱,能再次弹响的人可以达到大音之境,此曲希声,却可勘破轮回!

    新人新书,求收藏支持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