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来电
字体: 16 + -

第二章 古镇

    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呐,虽说这土医生从开药方、熬药、到治疗皆亲力亲为,从不假他人之手,就连徐文良都没能亲眼瞧见这神医是怎么治好小媳妇儿的病的。

    不过好在这么多时日的努力总算是起了成效了,结婚五年,这小媳妇总算是怀上了孩子。

    一听小媳妇儿肚皮有了动静,这下给徐文良嘚瑟的,走哪说哪,整个文庙镇生怕漏了谁没说。

    爆米花完工,按说这徐文良也能把心搁肚子里,踏实回店里工作了。

    这不,小媳妇头三个月一过,这扣扣搜搜的徐文良就把先前那老师傅给辞退了,只留下后来的那小师傅。

    一来嘛,那后来的小师傅手活儿确实好,加上徐文良自己又操起老本行了,人手就够了。

    虽说徐文良一年多没做了,可这维修的活儿那是一点没见生,相反的手活儿却越来越好了,手速也越来越快了。

    店里的这活儿刚做没多久,徐文良这心里又不踏实了。

    家里就小媳妇儿一个人,这怀着肚子,多不方便啊。

    一想到这,徐文良便时不时地总往家跑,想要陪着小媳妇。可这手机店也不能不去啊,虽说平时有几个小丫头看着,但这手艺活儿别人也干不了啊。

    这一来二去啊的又折腾许久,才想起来再雇个人给那小师傅搭把手,自己也好腾出时间回去照顾小媳妇。

    虽有这想法,可一直没实行。说雇人说了一两年了,就是没见这徐文良雇回人来。

    也不怪,这徐文良暗中观察了许久,这后来的小师傅别看年纪轻轻,但这手活儿那是一流的好。

    自打这小伙子到了他店里之后,附近十里八村的手机出了啥问题,几乎都是往他这送,这小师傅也能忙的过来,索性这抠搜的徐文良也不提再雇人的事儿了。

    这后来的维修小师傅便是王家明。

    一年多来,老板徐文良的变化,王家明是看在眼里的。从先前的一百八十多斤的胖子,活脱脱变成了一百二十来斤的瘦子。

    要说之前瘦是因为急于要孩子,忙于耕作也是情有可原的。可眼下这媳妇也怀上了,徐文良不仅没有胖起来,反倒是更瘦了。

    眼下这徐文良也就百十来斤,又整日闷在家陪媳妇,哪儿也不去,脸色也显得有些苍白。如今的徐文良,看起来就是哪种典型的体虚的那种。

    王家明是在徐文良小媳妇怀孕前一年多进的店,那时候徐文良一心求子,带着媳妇儿来回奔波,恰逢那段时间生意火火,老师傅忙不过来,这才高薪请了王家明。

    王家明家境贫寒,父亲母亲都是农民,靠着种别人的地供王家明念了个技校。家里还有个摔坏脑袋,痴痴傻傻的大哥。黄土埋到脖子上的爷爷,在床上躺了五六年了,靠着各种药维持着。

    于是当徐文良给了高于寻常一半工资的时候,王家明想都没想就答应留下来了。

    这一晃就是三年了,而徐文良期盼已久的儿子也在一年零七个月前降生了。

    如今王家明是这手机店里唯一的一名手机维修员,刚到这家店上班的时候,王家明才22岁,刚出校门,血气方刚的小伙儿,加上这王家明唇红齿白一脸清秀,长得是十分的讨喜。

    只是这王家明天性比较宅,又不善与人交流,对这镇子上的人也大多不熟悉。

    再说了,这镇子上平日里也不见得什么人,多半都是各忙各的,尤其是白日里,鲜少见着闲着在家的人,当然了,除了北面寡妇街那一片了。

    寡妇街是文庙镇的一个红灯区,一条窄巷子,两边都是古色古韵的青砖小楼,两边有二三十栋老房子,那每一户老房子的窗上终年飘着红色的内衣,看起来无比的诡异。

    而西面的灵堂,就是再借他个胆儿,也不敢过去看看。相传文庙镇西面的灵堂,早前儿是供着祖祖辈辈的先灵,不过先后有后辈将祖宗灵位迁了出去。

    听大宝说,十多年前,灵堂换了个守灵的人,是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儿。别看老头年过半百,这胆儿可真不小,吃住都在灵堂解决了,更是鲜少出灵堂的门。

    那守灵的老头儿在灵堂住了半个月总是嫌吵,说是半夜就听见各家先灵争吵,起初还听得不真切,一连几晚,可算给那守灵的老头儿听明白了,几十户都抱怨灵堂地方太小,这么多人住着太挤了。

    于是这守灵的老头儿便按着各家说的去找了众先灵的后辈们,商量之下决定,有钱有地的都选了风水宝地,将灵位迁了出去。没钱没地又没人认领的主儿就只能这么将就挤着了。

    哦,对了,说起大宝啊,便是王家明到这个镇子时,第一个结交的人。

    王家明还记得三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镇上的时候,那日,王家明穿了一套过气的旧衣服,这衣服还是父亲花了三十多块钱从邻居那买来的二手货。据说是邻居远方表哥当年面试村官时穿的,图个吉利。

    可王家明并不喜欢这身衣服,总感觉隔了有些年头了,总有一身的尘土味儿。

    不过庆幸的是,正因这套衣服,老板和老板娘一眼便相中了王家明。当然,多半是因为老板娘喜欢。

    因此王家明便得了这份工作。

    因为手机店与家离得太远,而晚上的生意也出奇的好。老板给王家明配了个宿舍,倒也省的他来回折腾了。

    只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宿舍在西面寡妇街上。

    再来说说这三年来,王家明在这镇上结交的几个朋友。

    文庙古镇和别的镇子不一样,镇上有几户人家更是不一样。

    比如游离在阴阳两界之间的光棍李叔与养子大宝,从事捉鬼镇尸、倒斗相师等技术活。

    李叔父子俩在镇上经营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古玩店,有些上了年岁、沾了阴气的东西,父子俩会去处理、收购、再转卖给有需要的人。

    做这行业的,都是属于损阳气的活儿,因此多是男人。李叔早年也娶了媳妇,夫妻两在这一行也是有些名头的。不过在婚后没多久,媳妇便难产致死,连肚子里的孩子也没能保住。

    李叔在那之后便不再娶妻,也不想再遇上这样阴阳两隔的事儿。

    王家明一直都觉得,但凡与死人沾上边的事儿,都损阳气,折寿。就比如张凡一家,张凡母亲死的早,父亲带着张凡兄弟七人过日子。

    张凡的父亲做的一手好木工活儿,祖祖辈辈经常干的营生就是替人家打棺材,再加上下葬送葬,挣的也都全是死人钱。

    张凡一家八个男人,虽说做的全是一流的棺材板,可碍于做的是死人的生意,家里横七竖八摆着的不是棺材板就是寿衣香烛、纸钱元宝什么的,也没姑娘敢往这儿嫁,这不,连着张凡父亲,他一家门上就飘了八面光杆司令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