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武皇宋哲宗
字体: 16 + -

第十四章 论王安石变法

    今天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早朝,文武百官天没亮就陆陆续续的到皇宫报道了,赵熙也早早的起床开始漱洗准备。

    群臣对三日前新皇的登基大典记忆犹新,小皇帝半威胁半流氓式的逼迫群臣要亲政。而且皇帝还颁布了一道任谁也不敢粗心大意的圣旨。

    “三日后大朝会,司马光,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吕公著、文彦博,王安石,曾布,吕惠卿,李定,邓绍,舒曼,王韶,王瞻,种愕,王雾,谢景温,蔡卞,吕嘉问等上殿见驾!”

    群臣听着这一长串名单,满脑袋问号,皇上这是要干嘛,新党旧党人物齐上阵,难道要在金殿上一战定输赢吗?群臣翘首以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熙端坐龙椅,手握龙头,俯视着脚下匍匐的高官显贵,心中的舒爽不足为外人道也。

    “众卿家免礼平身!”赵熙虚扶一把,看着这些老臣有些感叹。

    “人生病了要看医生,国家陷入了困境就要改革。正确的改革是去除积弊的良药,是推陈出新的保证。今日朕再谈变法,各位只听勿言”赵熙开门见山直接说道。

    朕先说说你王安石王大人吧,“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议论不足恤。”前两句是对的,但那么后一句呢?如果议论错了当然不足恤,但如果议论是对的呢?

    父皇决定让你开始变法,当时反对新法的大臣,如欧阳修、韩琦、苏轼、司马光等并非是完全的守旧,这些人都参与过“庆历新政”,是曾经主持过改革的人。

    在推行新法之中,他们看到了实际中新法的不足与错误,提出了不少意见,其中一部分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你无容人之量,熙宁二年,你刚担任参知政事后不久,吕诲卿上书弹劾你,你就立即上疏乞辞,撂挑子了。

    熙宁三年,韩琦上书指责青苗法,你又“称疾家居”,又撂挑子了。

    熙宁七年,由于曾布反对市易法,你坚决辞相。如此意气用事,真不是一个主持改革的政治家所应有的举动。

    韩绛、吕惠卿、吕嘉问都是你亲自选拔的人才,又是变法派的骨干力量,韩绛一介书生,对军事一窍不通,却自愿前往总督西夏军事,结果一败涂地。熙宁四年(1071年),西夏攻陷宁浚城,韩绛罢知邓州。

    吕嘉问被你任以市易司,执行市易法。吕嘉问却大搞贪污腐败,对商人强买强卖,中饱私囊。事情败露后,你还一个劲地袒护吕嘉问。

    吕惠卿原本集贤院校勘,一个小官。他为了满足个人野心,声称支持变法。在你的举荐下,平步青云直至参知政事。当了参知政事后的吕惠卿都处处与你为难,阻碍变法。

    王大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你可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国家大事不是儿戏,不是意气用事!你三番五次撂挑子不干,刚愎自用,听不得意见,这是为国为民的宰相能做的出来的事吗?!”

    赵熙突然站起身大喝一声道“王安石!你可知错?!”

    王安石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痛哭流涕,满脸泪水说道“臣对不起先帝,对不起大宋百姓,对不起同僚,臣罪该万死,请皇上降罪”说完就跪在地上。

    起来吧!你是改革第一人,记住多听多看,不要自己独断专行,你的才华朕还是很欣赏的,朝政之事,你得和各位大臣齐心协力。”赵熙勉励道。

    “国税收入,并不会少,实是支出太过庞大。一则是官员众多,职务不明,差事尽是推诿,懈怠渎职。食君之禄却不为君分忧。太祖皇帝有言,不杀士大夫,这并不是说朕是好欺负的。二则是兵员过多,训练不足,耗国家钱粮十之七八。兵不能战,西夏北辽铁骑陈兵边境,岁币一年多过一年。朕岂非辽之州牧?这江山还是朕的吗?”赵熙悲愤地说道。

    这样开头,赵熙是有考虑的,欺君之罪是大罪,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就没有大臣敢像王安石一样公然以辞官相威胁。

    “臣等惶恐。”各大臣连忙离座跪伏在地。这些政客,心里都突然警惕起来。难不成皇帝要搞清洗了?这是要大变了。

    “宣诏。”赵熙平息自己伪装的怒火,回到座位上,安然说道。赵熙心里还是拿不准这些大人物怎么想的。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想,自己是皇帝,有什么好怕的。不听话?打到你听话!不服打到你服!

    太监王铮打开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自今日起,裁撤政事堂,废宰相之职,设内阁,权归内阁,总摄变法事宜。王安石为内阁首辅大臣,主持内阁事物,苏轼、司马光、王韶、苏澈四人为内阁次辅,其它大学士为群辅。二:内阁决策交由六部执行,总掌政府行政之权,枢密院并入兵部,三司使并入户部,其余各机构皆依其职责划分各部。文彦博为礼部尚书,韩维为礼部侍郎,陈升之为户部尚书,李嘉问为户部侍郎,司马光为吏部尚书,吴奎为吏部侍郎,曾公亮为工部尚书,沈括为工部侍郎,王韶为兵部尚书,种师道为兵部侍郎,吕公著为刑部侍郎。六部之外设御史台,御史台,掌政府监察之权,由苏轼执掌事务。三:裁并州县,明确职责,各级政府由巡抚、台长分掌行政司法、监察之权。钦此。”

    “都起来吧!变法之详细内容,必须要结合民情,由六部尚书讨论改良,朕在这变法的紧要关头绝不手软,谁敢再中饱私囊,徇私枉法,休怪朕不讲情面,朕必杀之!”赵熙恶狠狠的说道。

    赵熙非常明白,彻底打倒大地主大豪强是不现实的皇帝本来就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官僚,打倒他们事实上是在自残。现在要做到是寻找德才兼备之人监督和改善父皇时的变法内容了。

    “去把苏轼叫进来。”赵熙看着跪在地上的王铮说道。

    整个大殿只剩下赵熙与苏轼,苏轼坐定后,赵熙没有再说说话,苏轼也就一直等着赵熙先开口。一时间,大殿变得十分的安静。

    赵熙心里对苏轼苏东坡是非常欣赏的,神宗皇帝病重之前,令苏轼远赴汝州上任,是赵熙对神宗皇帝动之以情才让其续任黄州。

    看着这个名垂千苦的大文豪好,赵熙思绪有点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显得有点紧张。倒是苏轼,一副了无牵挂的样子,脸上没有任何波动。

    “先生,可知朕为何把你叫回来?”赵熙终于开口了。

    “可是变法的事,陛下还另有安排。”苏轼安然说道。苏轼一听皇帝叫他先生,心里为之一怔,顿时高兴起来,看来是单独奏对了。

    “先生,在神宗皇帝时就为青苗法多次上书,力求改良,可惜父皇对王安石太维护了,以至于百姓深受变法之害。朕想请教先生,这变法为的是什么?为何父皇一心为民却害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赵熙说道。

    赵熙这样问,还是要就变法的目的达成一致。在赵熙看来,变法不只是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而是要破除华夏文明延续的诅咒,使金的崛起,蒙古的崛起,西欧的崛起全部烟消云散。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变法,当然是为保陛下江山社稷。”苏轼慷慨说道。苏轼被赵熙问得越来越迷惑。

    “先生,真的是如此想的吗?那么,朕变法成功了,又应当向谁请功呢?”赵熙脱口而出。

    “朕十分钦佩横渠先生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宋积弊百年,积重难返,动一发而牵全身,一不小心,先生与朕恐怕就要像父皇一样成为众矢之的了。这江山说是朕的,然而父皇变法盲目信任王安石,而王安石只看能力不看人品,导致朝廷尽被那些奸邪小人所把持,奢侈腐化之极。这贪污腐败,卖官渎职之事,朕不是不知道,然而满朝皆是,朕无可奈何。朕要变法,要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不受贪官污吏之扰,不受地痞恶霸之害!朕要清洗那些国家蛀虫!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赵熙愤怒地说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天下不是我赵氏一族之天下,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苏轼你可愿为天下百姓立命?!”赵熙声音提高八度喝问道。

    “臣,!愿为陛下抛头颅洒热血!愿必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之心,天地可鉴!”苏轼也是热血沸腾大声回应道。

    “自大宋建国以来对士大夫的包庇对武官的遏制,重文轻武直接导致了我大宋坐看蛮夷壮大而无能为力,如今朕有了10万龙骑军,朕必将大宋之荣耀传向全世界,朕要做到犯大宋者,虽远必诛!

    “朕今天对先生推心置腹,该说的和不该说的都说了,希望先生能恪守本心,从一切为了强兵强国富民的角度出发,补王安石变法之不足!朕还会开恩科,为先生变法选贤!”

    “吾皇英明!臣,领旨谢恩!”!士为知己者死,苏轼衷心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