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眼
字体: 16 + -

第82章 淑芳存大义,桂兰进深山

    看着眼前的一切,回想起这两天发生的种种怪事,赵六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像自己这样的人,命犯“五弊三缺”,原以为犯的是“三缺”的最后一缺“寿”,便是命不长久,大限之期将至。但眼下看来,看来犯的是“五弊”中的“独”,难道自己将要老年丧子?

    如果真的是这样,宁愿在那天的那场大火里,老二不去救自己,用自己的一条命换来老二的平安,让老二带着小七和这个贤惠善良的淑芳一起好好的生活下去。完全不指望未来的日子能有什么大富大贵,只要一家人能平平安安也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在这两天以来,虽然赵六姑面上看去平和,也一直劝慰淑芳不要着急,虽然老二现在仍旧昏迷不醒,但吃下了刘振刚大夫给开的药,想必躺上几天也就好了。淑芳面上答应可心里也清楚,她知道老二病的不轻,如果真的只是急火攻心按理说早应该好了。可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淑芳总是暗地里偷偷的抹眼泪。

    第三天的上午王兰花从省城回来听说了赵六姑家着火的事儿,也便急匆匆的赶来。这时候院子里的废墟已经被老郑带着那些保安队员收拾的差不多了。最让王兰花闹心的其实并不是赵六姑家的房子烧了,而是躺在炕上的刘老二,如今已昏迷不醒。原本以为介绍了一门好的亲事这个媒人做得特别的顺利,过段时间两家安排日子过了门,肯定少不了自己的好处。可眼下事情就变成这样,老二不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岂不是白忙活了?

    在赵六姑家坐了一会儿,虚心假意的关心了一番,转身准备回家的时候,叹了一口气,对淑芳和六姑说,

    “淑芳啊,我这都回来了,你就搬回我家去住吧。你和老二现在没名没分的,就这么在这儿,要是让你的家里人知道肯定会埋怨我的,其实这话我不该说,说了伤六姐姐的面子,可我这当媒人的一手托两家,六姐姐你肯定也能理解我的难处……”

    王兰花的这番话一出口,赵六姑的心里特别的难过,不过赵六姑是个明白人,王兰花说的也句句在理。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了这样,可不能再耽误了人家淑芳。让人家一直就在自己家里这么样的过着,肯定会有人说她的闲话。万一老二有个三长两短,也会坏了人家淑芳的名声。

    想到这些赵六姑点了点头,也跟着王兰花一起劝淑芳道,

    “孩子,你兰花姑说的对,不是六姑不留你,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事儿,老二的病一半天的也好不了,不能再耽误了你坏了你的名节,让人知道了会说闲话的……”

    可没想到淑芳冲着他们笑了笑,

    “六姑,兰花姑,你们别说了,我心里清楚你们都是为了我好,可眼下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事儿,房子也塌了,老二也病倒了,要是我再走了,你让六姑领着一个孩子怎么办?我都想好了,等过阵子老二好了,咱们就商量着办喜事过门给六姑当儿媳妇,要是老二他……”

    说到这儿,淑芳的话停住了,虽然她脸上还带着微微的笑意,可言语却有些哽咽,转过脸看了一眼躺在炕上昏迷不醒的刘老二,又抬起头继续对赵六姑和王兰花说道,

    “要是老二真有那么一天,我也不离开六姑,就在这伺候这一老一小,给老二守寡……”

    这一番话说的,赵六姑和王兰花眼圈都红了。尽管王兰花平日里喜欢耍小心眼儿有些自私自利的人,但也着实被淑芳感动。赵六姑转过脸去伸手抹了一把眼泪,又转回头叹了一口气说道,

    “哎,我赵老六何德何能啊,上辈子积了多少德?这辈子才能碰到你这样一个好的儿媳,有你这番话,我赵老六也心满意足了,可越是这样,我越不能光顾着我们自己家,你还是……”

    赵六姑的话还没说完,淑芳伸手拦住了她,脸上透着焦急的神情,

    “我跟老二是刚串了小门儿,还没有什么名分,那就当我是六姑的干闺女不行吗?当老二是我的哥,小七是我的大侄子,这样不就说的过去了吗?六姑,不……干娘,你就别赶我走了……”

    既然淑芳的话说到这份儿上了,赵六姑也兰花也不好再坚持,赵六姑伸手一把把淑芳拉倒自己的身旁,眼泪汪汪的看着她,不住的点头,

    “好,好,我的好闺女,你是我的好闺女,好闺女啊……”

    两人相拥而泣,淑芳喊了赵六姑一声“娘”,赵六姑再也忍禁不住,一时间泪如泉涌。

    ……

    刘老二就这样一直在炕上昏迷不醒的躺了十天,每天淑芳都给他煎汤熬药。虽然老二的脸色早已恢复了红润,呼吸也已变得平稳,看上去就像熟睡一般,但却一直没有一丁点醒过来的迹象。

    外面盖房子的事倒不用赵六姑一家人操心,老郑带着那些年轻力壮的保安队员,加上刘家镇东西两街那些平日里关系不错的来帮忙热心村民,这几天的工夫不但打好了地基,四面的房框也都砌起来一人多高。

    下午的时候,丁桂兰带着小囡和小七,手里拎着一个篮子来到赵六姑家。让两个孩子留在这玩耍,自己要上山去采一些蘑菇,也好让淑芳给那些帮忙干活的人做饭的时候添上一道菜。明天是丁桂兰娘家老妈死后的三七祭日,她要起早带着小囡赶回娘家去,所以顺便也把小七送回来住。

    说起这蘑菇也的确奇怪,竟然在这七八月份的大夏天长出来了。最早发现这蘑菇的竟然是整天南山北坡乱跑的疯疯癫癫的李文学,他采了一朵拿在手里玩耍,被又馋又懒的三荒子看见,这才也上去去采了一些,炖了点肉,便满院子飘香。一传十十传百,村子里那些闲着没事的妇女们便都三一群俩一伙的上山去采蘑菇。

    刘家镇的南山与北山不同,树木长的十分的茂盛。树下长满了过膝深的杂草、荆棘和灌木。因为南山地形复杂,所以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可自从山上有了蘑菇,这下子可热闹了。这蘑菇长的也出奇的快,头一天人们采了个遍,第二天早上再去,又新生出一茬。而且各个长的又大又结实,颜色鲜艳,味道又香。炖熟了之后,口感滑嫩,人们都说这简直比到了十月的秋天之后的蘑菇要好吃多了。

    于是在这几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采蘑菇,那些手巧擅做饭菜的妇女们,变着样的把采来的蘑菇做熟,有的炖粉条,有的炸蘑菇酱,有的炒肉,花样翻新。每到吃饭的时辰,整个刘家镇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股蘑菇的香味。

    赵六姑家出了这样的事情,丁桂兰自然十分的担心。但现在刘老二有了没过门的媳妇儿,丁桂兰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子随心所欲的来刘老二家,帮着张罗这张罗那了,毕竟自己是个死了男人的寡妇,和刘老二又年纪相仿,两家走得太过亲密,难免会被刘老二那没过门的媳妇多想,因此横生枝节就太不划算了。

    但不管怎么说,她也总想帮些忙,于是便把两个孩子放在赵六姑家,自己拎着小筐上了南山坡。此刻的南山上仍有不少妇女在前前后后的采蘑菇,随处可以听见他们嘻嘻哈哈说笑的声音,所以尽管草丛茂密也不必太担心。

    听说山上的蘑菇长得到处都是,果然如此。刚上了山坡还没走进松林的丁桂兰就遇上了几个胳膊上挎着篮子已经采蘑菇回来的妇女。她们各个篮子里都装得满满登登,一路上有说有笑,

    “哎呦,是桂兰呢,你咋才来呀,赶紧上去吧,到处都是蘑菇,一会就能采一筐,比割韭菜还来的痛快呢。”

    丁桂兰笑着跟她们打个招呼,便钻进了山林里。和她到了山上之后,翻了几丛低矮的草从,却没有发现一个蘑菇,这让她感到十分的纳闷,明明看到那些人,每个人都采了一整筐,怎么轮到自己就一个都看不见了呢。于是她一边搜寻着,一边走进了山林深处。

    南山上的松树长得茂密,抬头看去遮天蔽日,山林里的光线有些暗淡,偶尔吹来一阵阵的山风,摇的那些松树的枝桠沙沙的作响。偶尔会听到几声妇女们嘻嘻哈哈的说笑,虽然看不见她们的身影,但却可以知道这南山上采蘑菇的人不少。

    搜寻了好半天,丁桂兰才捡到三五块蘑菇,她心里暗想,可能是这临近山坡的地方,早被那些妇女采光了,索性迈开步子又往里面走去。

    往前走了一阵子,果然又看到了几块蘑菇,它们生长在一棵低矮的松树脚下,颜色鲜红,十分的好看。丁桂兰把这几块蘑菇采进了筐里,抬头看去,就在眼前,十几步的地方又有一簇,就这样,每隔十几步便会发现一簇鲜红的蘑菇,丁桂兰一路往前走一路采,不知不觉的走进了山林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