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眼
字体: 16 + -

第53章 云起因风散,磨难天眼开

    刘老二想起了小七那晚莫名奇妙的告诉李文利,他的大儿子就在李华山家门前的柴火垛旁,那么既然赵六姑不准小七掺合到这件事里来,那么也只好根据小七无意间提供的一些线索,来试着找到答案了。

    于是刘老二觉得,仔细的琢磨一下这个柴火垛,或许能找到一些端倪。不过他又想,这柴火垛是李华山家的,自己就这么冒冒失的搜寻,总会很尴尬,不过他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他往前走了两步,来到李华山的面前。李华山的两个儿子都二十来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干点力气活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在这水井上面搭上一架辘轳原本就不是一件难事,这时候他们的活计已经干完了大半,李华山擦了擦手上的泥土,从腰里抽出他的旱烟袋锅,刺啦的一声划着一颗洋火儿,蹲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他两个儿子干活。

    见刘老二凑了过来,李华山从腰里摘下旱烟口袋,递给了刘老二,里面装的是自家晒的烟丝,还有一些裁好的卷烟纸,刘老二也不客气,卷了一袋烟叼在嘴里吧嗒吧嗒的抽了两口,外面没有一丝风,烟雾从刘老二的嘴里吐出来便他的脸上懒散的攀爬,刘老二用手扇了扇对李华山说,

    “大哥,我娘说了,这个柴火垛风水不好,不如回头,我找几个保安队员来帮忙,把它拆了,挪到别的地方去吧……”

    此刻李华山的你还在美滋滋的看着两个儿子干活,虽然他对赵六姑的话深信不疑,但看这天气一连几天都是万里无云的响晴白日,天下不起雨来,南面就不会发大河,那么自己家的枯井突然来水,便不会形成灾难,反而却是一件大好事,他的心里怎能不高兴?

    刘老二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心不在焉,所以并没有听清,转过头来问道,

    “啊?老二,你说啥?”

    李华山的话音未落,无意间抬头向天上望去,却发现自北向南的飘过来两朵乌云,这片云彩飘荡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的功夫便遮住了天上的太阳,眼前的世界慢慢的暗淡了下来,被遮在一片巨大的阴影之中。

    刘老二也发现了异样,不禁站直了身子,仰着头向天上仔细的张望。对李华山说道,

    “华山大哥,我看这天气不妙啊,恐怕是有大雨,不如喊几个保安队员,先帮你把柴火垛撤了吧,要是真的下大雨,南面的小河发了水,恐怕是不吉利呀……”

    李华山也发现了天气的异样,不禁想起了那晚赵六姑对他说的那些话,心里不禁也多多少少的有些害怕。虽然家里有两个年轻力壮能干活的儿子,可这个柴火垛堆头特别的大,单凭他们爷们三个想要把它撤走,也需要一些时间。他也站直了身子抬头看着天空,摇了摇头,对刘老二说,

    “老二啊,看来还真得麻烦你啊……”

    其实刘老二最关心的并不是这场雨若是真的下了会不会发河,而是急着把柴火垛挪走,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异样,见李华山答应了,他二话没说往村部走去,到了保安队,招呼老郑集合几个年轻力壮的保安队员,一起快步的来到李华山家门前。

    一路上,他悄悄地嘱咐老郑,一会儿大家伙干活的时候要多加注意,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李文利小儿子被烧死的蛛丝马迹。老郑自然明白刘老二的心思,便点头答应让他放心。

    一群人呼呼啦啦的来到柴火垛的旁边,此刻的天上已经阴云密布,太阳彻底被遮挡住,整个刘家镇变得昏暗了起来。刚才看了两个儿子干活还笑眯眯的李华山,此刻也变得紧张了起来。原本是万里无云的响晴白日,一眨眼的功夫便阴云密布,天空的乌云黑得像一个锅底,天阴的太快了,怎能让李华山心里不害怕。

    刘老二一声令下,老郑便带着这些保安队员围拢到柴火垛的四周,大家一起下手,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稀里哗啦的,便把那些秸秆和树枝拖拽了下来。李华山的大儿子小军打开院门,院子里西面有一处空地,在他的指引下,这些保安队员把这些传下来的树枝堆在了那片空地上。

    这些保安队员稀里哗啦的干活,老郑和刘老二围着柴火垛来回仔细的搜寻,希望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个柴火垛看起来不小,可架不住保安队员人多力量大,过了没一会儿的功夫别把这些干柴和树枝都拖着到了院子里,地上只剩下一些枯草和烂叶。而就在此刻,突然刮起了一阵西南风,风来的急切又猛烈,卷起地上的灰尘天飞舞,迷了人们的眼睛,大家伙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转过脸背对着风吹的方向,脱下了外衣,蒙在了脑袋上。

    如那片黑云一样,这阵风来得突然,把李华山家门前地上仅存的那些枯枝烂叶都卷了起来,在天空中来回的打着旋儿。不一会儿的功夫这阵风渐渐的停止,人们这才纷纷的抬起头,却发现世界变得光亮了起来,天上那片乌云已被风吹走,太阳再次露出了头角,终于回复了湛蓝的颜色。

    这一切发生的太突然也太迅速,人们一开始的时候还没在意,回过头来仔细的想想,突然来云彩,云彩又突然被一阵狂风吹散,当云散风息之后,人们才渐渐的缓过神来,都觉得这一切并不寻常。

    可刘老二关心的,却并不是这些,而是当柴火都被搬走之后,没有发现任何的异样。这让他的心里十分的失落,原本以为找到了一些线索,没想到却又是空欢喜一场。

    正在这个时候,赵六姑从院子里走了出来,看见刘老二正站在柴火垛的旁边,冲他摆手招呼他过来。刘老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忙快步的跑到赵六姑的身边。赵六姑拽着他的胳膊,低声对他说,

    “你赶紧去刘振刚大夫家一趟,让他开点治风寒退烧的药来……”

    听赵六姑这么一说,刘老二便能猜到,肯定又是小七发烧了,还想多问两句,可赵六姑对他使了个眼色,周围的人多不便多说些什么,让他赶紧去找刘振刚大夫抓药就是了。

    刘老二点了点头,不便多耽搁,嘱咐了老郑几句,让他带着保安队员先回去,自己便走在头里,快步的往刘振刚大夫家跑去。

    刘振刚大夫家就住在村部东面不远的地方,原本的刘家镇就不大,不一会儿的功夫,刘老二便跑到了刘振刚家。进了院子的时候,看到刘振刚大夫正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干活,刚才刮的这一阵狂风,吹倒了他在园子里种的一些草药,他正一颗颗的把那些草药扶起来,并在地里插上一些秸秆把草药的枝叶架住,免得它们再倒伏下来。

    见刘老二是来抓一些治疗风寒退烧的药,刘振刚关心的问道,

    “老二啊,你们家谁感了风寒了?是六姑还是小七呀?这大人跟孩子开药的剂量不一样,你得告诉我到底是谁患了病啊……”

    刘老二皱着眉头,想了想说,

    “是小七,小七这孩子淘气,可能是感了风寒……抓点药回去,让我娘熬了喂他喝下去可能就好了……”

    刘振刚并没有注意到刘老二此刻的神色慌张,回到屋子里洗了洗手,拿起一张草纸给刘老二包了两幅药,并嘱咐他怎样的吃法。刘老二没心思多耽搁,拿着这包药飞快的往家里跑去。

    等跑进了院子,进了屋门,才发现自家的儿子小七正躺在炕上,额头上放着一个用温水投湿了的手巾,他双目紧闭,脸色通红,两只小拳头紧紧的攥着,牙齿咬得咯吱吱吱响。这可把刘老二吓坏了,连忙问他娘赵六姑,

    “哎呀,娘,这是咋回事啊,刚才这孩子还好好的,这么一转眼的功夫,咋就犯了病了?”

    见刘老二拿着药回来了,赵六姑没心思多耽搁,赶紧接过药包。打开一看,刘振刚果然是个有经验的老大夫,抓的药都是研碎的粉末,不用像以往的草药那样需要用火熬制多久,只要放在碗里用温水一冲就能喝了。

    冲了一碗汤药,撬开小七的牙关,用汤勺一下一下的喂进去,只听见小七的肚子里咕噜噜的响了一阵,浑身不住的颤抖了起来,嘴角冒出了白沫。

    这可把刘老二吓坏了,手足无措的对赵六姑说,

    “娘,你看,孩子吐白沫了,这可咋办啊……咋办啊……”

    赵六姑皱着眉头抬手示意他不必慌张,然后连鞋子都没脱的爬到了炕上去,稀里哗啦的拉上了窗帘儿。这窗帘是用牛皮纸糊的,平日里都会卷起来挂在窗户的上面,牛皮纸厚实,光线很难透射进来,屋子里瞬间变得一片昏暗。

    不一会儿的功夫,小七慢慢的平静了下来,赵六姑拿来毛巾擦了擦他嘴角的白沫,又理了理他已被汗水浸湿紧贴在头皮上的头发,这时候的小七慢慢的睁开了眼睛。可刘老二和赵六姑都注意到,他的脸颊仍旧烧得通红,尤其是额头中间那条竖着的伤疤已经变成了紫黑的颜色,乍一眼看去,活脱脱像是一个瞪着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