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道士读书人
字体: 16 + -

第六章 读书郎(二)

红尘往事如过眼云烟,想留,奈何时光匆匆;想走,却又不住回头。天涯古道,日暮乡关,千思万绪。

    如今再忆当年,唯留天真在心田。

    转眼十多年过去,那高瘦孩童如今已是翩翩美少年。李当归,名字是他老爹起早贪黑给取的,道尽天下父母心思——不论荣华富贵,不论碌碌无为,游子离家当归!

    李当归的老爹原本是村中为数不多的秀才,后因家境贫寒,弃文从耕。经人介绍娶了隔壁村张氏为妻,生下一女一男,张氏持家有道,一家人倒也安生。只是村中求学不便,请个先生自是无能为力,又不能耽误孩子前程。只有每年向乡亲们筹点钱,送孩子到永福县“稷下学堂”求学,不过得自带米粮,跋山涉水,实为不便。

    于是就与“耗子”李青金的老爹二人轮流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堂。农不忙时,两个作爹的也会结伴而去,乐在其中。

    而那李青金,据说前几年,竟是访仙师问剑道而去,手里拿得还是那把二尺来长的木剑。那时他毕竟才十五六,真不知道他家爹娘是如何放的行,还是根本就是自己悄悄仗剑而去……

    溪水潺潺一去不复返,微风拂来,吹回思绪万千。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李当归仿佛又想起了什么,嘴角上扬,自言自语:“其实,你长得一点都不像老鼠。”

    在稷下学堂四年学满后,经由学堂那个不起眼的老儒生牵引,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进了天下读书人敬仰的圣地——小圣贤庄。与李青金离别后,至今再无相见。

    泰山小圣贤庄,有“天下第一学府”之称,集儒学之大成,天下读书人无不神往。除去历朝君王封禅祭天不说,更是与道家龙虎,佛门五台,剑宗昆仑齐名的四大圣地之一。

    在小圣贤庄修学七个年头,得二庄主春秋先生青睐,收作内门弟子,自是让人垂涎不以。这次在先生授意下,得以负笈游学,顺道返乡探亲。

    只是下山之时,那书箱就被李当归找了个原由给扔了:“腹有诗书,要笈为用?还不如我的小书篓轻巧。”

    ……

    一座久经风雨的土坯房立在小山腰上,黑瓦之上有小草依依,土墙之上裂痕纵纵。房内堪是干净整洁,不显邋遢。

    简朴而亲切。

    屋外,一个少年和一个耄耋老人坐在一条木板凳上,背靠着墙面。老人满头银发,几缕青丝若隐若现,脸上皱纹条条,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黑色的眼眸,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归儿啊,这次回来能住几天啊”

    “过几天就得走了,奶奶。”

    “哦……还是做学问要紧呐,天要凉了,多带些衣裳去。”

    “奶奶,阿桂婆婆是什么时候走的呀?”李当归还记得,邻居有个驼着背的鳏寡老人,总会把自己拉到她的小黑屋,然后塞给自己一把果子,果子很甜,也不知打哪来的。

    仿佛被提起伤心事,老人明显沉默了一下,脸上倒是豁达:“这老太婆呀,走了有三个年头喽。在床上走的,不苦……”

    “现在村里除了你阿福爷爷,就属你奶奶我最长寿喽。”老人嘴上略带得意,揉了一下眼晴,继续说道:“你阿福爷爷都快九十的人了,还能下地呢,老骨头还真硬朗,我就不行喽,走路都费劲……”

    “你阿爹命虽苦了点,但福气好,娶了你娘这个好媳妇。不嫌弃咱家穷,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一手把你姐俩拉扯大,不容易啊!”老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想一次说完。

    李当归依旧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生怕打断了老人的言语。

    “奶奶当年没有随你爷爷而去,就是希望能看到你长大成人。”

    “转眼你也二十有一啦,是该找个媳妇喽,为咱老李家传点香火。不用多漂亮,能持家就好。”

    老人想起了什么,叹了口气,看向远方:“当初不该把你姐嫁那么远呐!”

    ……

    日薄西山,土房外,一位中年男子和中年妇人搀扶着一位耄耋老人,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身子,看着孙子远去的背影,喃喃自语:“今年八十有三喽,多回来,多回来……”

    李当归一路前行,到看不清老人之时才回头,泪流满面。

    人生在世,有多少聚首离别,最怕一别成永别。

    树欲静,最怕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