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骏马扬蹄山海关
“陛下,来自广东的奏章。”自从魏忠贤辞官后,张彝宪就成了司礼秉笔首监,代替魏忠贤,替朱由检掌管玉玺,传送大臣们的奏章。张彝宪为人不像魏忠贤那样会揣摩圣意,也不像徐应元那样八面玲珑,儿时忠厚得近乎木讷,惟其如此,朱由检才放心地将玉玺让他掌管。
朱由检暂时撤销内阁,在他的改革中少了一份阻力,但没有内阁批阅奏章,朱由检必须亲自批阅。
不过朱由检将奏章进行分类,根据奏章的具体内容,由六部尚书们分别处理,他们只有遇到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决定的事,才会将奏章送给朱由检。
“彝宪,什么事?尚书们不能处理吗?”
“陛下,尚书们说,他们做不了主,希望陛下明示。”张彝宪将一沓奏章递给朱由检。
奏章一共有两封。
一封是两广总督的奏章。兵部命令在广州组建南海舰队,但大明的海军已经颓废多年,南方已经没有能出海的船只,也没有会训练海军的人才。
另一封是广东巡抚的奏章。南直隶人徐光启,在广州私开学馆,招收童生,学习洋文,推广天主教。
“徐光启?”朱由检默默念叨着,这可是大明最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军事家、农学家和水利专家,不但翻译了西方的数学论著《几何原本》,还引进了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自己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人,如果不是广东巡抚的奏章,自己竟然将他完全忘记了。
“彝宪,立即回乾清宫。”朱由检已经没有了玩邂逅的兴致,他快步在前,回到乾清宫。
朱由检独自在上书房来回踱步。
南海舰队的事不难解决,没有船只,可以制造,让李春烨将制造大宝船的图纸找出来,也可以从沿海的商人手中购买;没有熟悉海军的官员,可以让登州的北海舰队适当支持,登州的海军已经秘密组建了两年半,应该有一些富余的人才。
关键是徐光启。
大明刚刚开始羽化,像徐光启这样的科技人才太宝贵了,怎么才能将他身上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大明拥有千千万万个徐光启……
学校。
朱由检猛然一悟。
这是大批量培养人才最快捷的方式。
朱由检迅速在脑中盘算着,内阁已经撤销,六部已经摆平,问题是兴办学校所需要的条件。
首先是教员。徐光启在广州私开学馆,应该有一批教员,还可以从各地的传教士中聘请一批,再从国内网罗一批像徐光启那样的孤独的科技爱好者。
其次是场地。现在从零开始修建一所学校,时间太久,不如直接购买一所宽阔的房子,适当改造,为学校,万一不行,还可以将宫中闲置的殿堂拿出来,特别是后宫,现在东西六宫都是闲置的。
再次是教材。上课需要专用的教材,这些必须交给徐光启这样对科技有一定认识的人,必要的时候,朱由检准备亲自参加对教材的审定。
最后是学员。大明有大量的落第秀才和不得志的举人,让他们进学校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大明科技的发展,也能为他们找到一条谋生的道路。不过,朱由检考虑到年龄大的人思想比较僵化,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暂时将学员的年龄定在二十五岁以下。
朱由检在纸上写写画画,终于敲定了各种草案。本来兴办学校这种是,交给礼部或者国子监更合适,但现在李春烨对朱由检最为了解,也最为理解,所以朱由检准备交给兵部,其它各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全力支持,特别是户部的资金支持。
最后,朱由检命令柳林给广东飞鸽传书两封。
一封给徐光启。
朱由检主张徐光启,带上他的家眷、书籍、人才,甚至是愿意来京学生的学生,由广东巡抚提供车马,立即来京,朱由检保证为徐光启提供最好的办学条件。
另一封给广东巡抚。
朱由检命令他为徐光启安排最好的车马盘资,如果徐光启有个三长两短,或者不愿来京,那他这个广东巡抚也可以致士归田了。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二月,徐光启一行终于来到京师。
朱由检兑现了承诺,他为徐光启提供了一切便利的条件,工部在京师的东北角,给徐光启找到一所极位庞大的闲置府邸,让徐光启组建大明科学院。
几乎与此同时,新编第七军、第八军整编结束。
四月,新编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皇家第一军、皇家第二军整编结束,全面进行实战演习。
五月,新编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整编结束。
至此,京师军全部整编结束,三十余万军队,整编成十个军,其中皇家第一军、皇家第二军是朱由检的亲军,只受朱由检节制。
六月底,大明科学院正式开始招生,徐光启担任大明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根据朱由检的意见,科学院设数学班、地理班、化学班、物理班、生物班、医药卫生班等。
学制为一年制和两年制。
在朱由检的设想中,一年制速成班,主要是培养科学方面的教师,将来北五省都会设立科技学院,速成班的毕业生将主要成为这些科技学院的教员。
两年制深化班才是培养真正科技人才的,这些毕业生不会出去做官,而是留在科学院进行研究工,或者进入工厂、火器局研发院,或者进入朱由检的私人企业。
为了扩大科学院的影响,改变士林对科学的认识,吸引更多的教员学员,朱由检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将亲自为科学院授课。
七月二日,新编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即将离开京师,开赴山海关,接替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新军到达山海关后,马世龙的十万辽东军将撤回京师,进行整编。
朱由检明确表示,第二军、第三军都接受第一军军长袁崇焕的节制,到达山海关之后,三个军还将接受孙承宗的总督。
朱由检亲自到东直门为袁崇焕送行。
“袁将军,新军与火器的战斗力,都没有接受过战场的检验,千万不要为了军功而冒进。”
“陛下,臣明白。臣会先以小股军队试探,待熟悉和适应了建奴之后,在逐步收复宁远、锦州、广宁。”袁崇焕的心,早就飞到山海关了。
朱由检扫视了一眼整装待发的士兵,“崇焕,能不能收复这些城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士兵得到战火的锻炼,只要有了一支强军,辽东,迟早是要回到大明的。”
“是,陛下。”袁崇焕的目光随着士兵的队列,逐渐移向北方。
“哈哈,朕要再啰嗦,袁将军都觉得烦了吧?好了,出发吧!”
“臣不敢。”袁崇焕急忙对传令兵说:“起兵。”
前军急速奔驰,马蹄声暴雨般落在水泥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十万军队的数量太过庞大,第二军延迟半日,到午后才出发,而第三军,则要等到明天卯时才会离开京师。
七月四日,袁崇焕来到山海关。
山海关的南面远不如北面险要,但也是非常厚重,高大的城墙耸立云天,左边的群山在落日的余晖里,显示出一道道巍峨的清影,时下正是东风,袁崇焕揉了一下鼻子,仿佛嗅到渤海湾海面上吹来的海腥味。
他心潮澎湃,扬蹄在山海关前奔跑了数圈,辽东,我袁崇焕回来了;建奴,我袁崇焕再不是昔日那个只能收缩在城内的乌龟将军。
守门官查验了文书之后,放袁崇焕入关,但他的士兵只能在关前扎营,山海关内根本容不下他的三万军队。
孙承宗亲自置酒,为袁崇焕接风,顺便也给马世龙送行。
“崇焕,陛下说,让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现在一年未到,怎么你的新军就来了?难道陛下信不过老夫?”袁崇焕是孙承宗一手栽培起来的后辈,是他的嫡系亲信,在袁崇焕面前,孙承宗也不客套。
袁崇焕向孙承宗抱拳行礼:“大人,末将只是接替马总兵,陛下让马总兵带着士兵回京整顿,大人依然是蓟辽总督,末将等也是受大人的节制。”
“哈哈,老夫还道陛下担心我这把老骨头误了军国大事。哈哈,哈哈,喝酒。”
“袁将军,我看到你的部下全部是火器,只有腰间挂着短刀……”马世龙认为,和建奴战,肉搏是最基本的本领,而短刀在肉搏中不占优势。
“马总兵,我的部下不会和建奴肉搏,不知道马总兵注意到没有,我的部下根本没有铠甲。”
“崇焕……不和建奴肉搏,那你们来山海关做什么?”孙承宗也是不解,难道光听新军的名头,就能吓退建奴、收复辽东?
袁崇焕再次行礼:“大人,我的士兵都使用新式火器,叫毕氏燧发枪,射程超过百步-------根本不需要和建奴肉搏。”
“百步?那不是超过建奴弓箭的射程?”马世龙的眼睛瞪得比手中的酒樽还大。
孙承宗眯上眼睛,细细打量袁崇焕:“崇焕,你是说,你的士兵能打到建奴,而建奴的弓箭却伤不了你们?”
“正是如此。”
“难怪陛下说,只要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原来陛下早有准备。”孙承宗也是抱拳,但他不是向袁崇焕行礼,而是侧身向着南方,给朱由检行礼。
“袁将军,新式火器真有这么奇?”马世龙哪里肯信,大明最精锐的火器都在辽东,最好的三眼铳,射程也只有三十步,根本比不上建奴弓箭的射程。
“今日天气已晚,明天,我让士兵们当众演示下。”袁崇焕暗暗发笑,别说是你,当初我也不相信。
“老夫也要看看。”孙承宗也是半信半疑,除非亲眼看到,否则,他也是不相信。
(ps:多谢书友46的一日一赏,多谢游侠辰源、沉中侠、步钧的红票支持。后面三十章,将是宁锦一线的对决,真正的战争和历史,以后也是以战争和历史人物为主,为大明复兴所做的准备工,基本结束了,期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朱由检暂时撤销内阁,在他的改革中少了一份阻力,但没有内阁批阅奏章,朱由检必须亲自批阅。
不过朱由检将奏章进行分类,根据奏章的具体内容,由六部尚书们分别处理,他们只有遇到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决定的事,才会将奏章送给朱由检。
“彝宪,什么事?尚书们不能处理吗?”
“陛下,尚书们说,他们做不了主,希望陛下明示。”张彝宪将一沓奏章递给朱由检。
奏章一共有两封。
一封是两广总督的奏章。兵部命令在广州组建南海舰队,但大明的海军已经颓废多年,南方已经没有能出海的船只,也没有会训练海军的人才。
另一封是广东巡抚的奏章。南直隶人徐光启,在广州私开学馆,招收童生,学习洋文,推广天主教。
“徐光启?”朱由检默默念叨着,这可是大明最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军事家、农学家和水利专家,不但翻译了西方的数学论著《几何原本》,还引进了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自己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人,如果不是广东巡抚的奏章,自己竟然将他完全忘记了。
“彝宪,立即回乾清宫。”朱由检已经没有了玩邂逅的兴致,他快步在前,回到乾清宫。
朱由检独自在上书房来回踱步。
南海舰队的事不难解决,没有船只,可以制造,让李春烨将制造大宝船的图纸找出来,也可以从沿海的商人手中购买;没有熟悉海军的官员,可以让登州的北海舰队适当支持,登州的海军已经秘密组建了两年半,应该有一些富余的人才。
关键是徐光启。
大明刚刚开始羽化,像徐光启这样的科技人才太宝贵了,怎么才能将他身上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大明拥有千千万万个徐光启……
学校。
朱由检猛然一悟。
这是大批量培养人才最快捷的方式。
朱由检迅速在脑中盘算着,内阁已经撤销,六部已经摆平,问题是兴办学校所需要的条件。
首先是教员。徐光启在广州私开学馆,应该有一批教员,还可以从各地的传教士中聘请一批,再从国内网罗一批像徐光启那样的孤独的科技爱好者。
其次是场地。现在从零开始修建一所学校,时间太久,不如直接购买一所宽阔的房子,适当改造,为学校,万一不行,还可以将宫中闲置的殿堂拿出来,特别是后宫,现在东西六宫都是闲置的。
再次是教材。上课需要专用的教材,这些必须交给徐光启这样对科技有一定认识的人,必要的时候,朱由检准备亲自参加对教材的审定。
最后是学员。大明有大量的落第秀才和不得志的举人,让他们进学校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大明科技的发展,也能为他们找到一条谋生的道路。不过,朱由检考虑到年龄大的人思想比较僵化,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暂时将学员的年龄定在二十五岁以下。
朱由检在纸上写写画画,终于敲定了各种草案。本来兴办学校这种是,交给礼部或者国子监更合适,但现在李春烨对朱由检最为了解,也最为理解,所以朱由检准备交给兵部,其它各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全力支持,特别是户部的资金支持。
最后,朱由检命令柳林给广东飞鸽传书两封。
一封给徐光启。
朱由检主张徐光启,带上他的家眷、书籍、人才,甚至是愿意来京学生的学生,由广东巡抚提供车马,立即来京,朱由检保证为徐光启提供最好的办学条件。
另一封给广东巡抚。
朱由检命令他为徐光启安排最好的车马盘资,如果徐光启有个三长两短,或者不愿来京,那他这个广东巡抚也可以致士归田了。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二月,徐光启一行终于来到京师。
朱由检兑现了承诺,他为徐光启提供了一切便利的条件,工部在京师的东北角,给徐光启找到一所极位庞大的闲置府邸,让徐光启组建大明科学院。
几乎与此同时,新编第七军、第八军整编结束。
四月,新编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皇家第一军、皇家第二军整编结束,全面进行实战演习。
五月,新编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整编结束。
至此,京师军全部整编结束,三十余万军队,整编成十个军,其中皇家第一军、皇家第二军是朱由检的亲军,只受朱由检节制。
六月底,大明科学院正式开始招生,徐光启担任大明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根据朱由检的意见,科学院设数学班、地理班、化学班、物理班、生物班、医药卫生班等。
学制为一年制和两年制。
在朱由检的设想中,一年制速成班,主要是培养科学方面的教师,将来北五省都会设立科技学院,速成班的毕业生将主要成为这些科技学院的教员。
两年制深化班才是培养真正科技人才的,这些毕业生不会出去做官,而是留在科学院进行研究工,或者进入工厂、火器局研发院,或者进入朱由检的私人企业。
为了扩大科学院的影响,改变士林对科学的认识,吸引更多的教员学员,朱由检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将亲自为科学院授课。
七月二日,新编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即将离开京师,开赴山海关,接替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新军到达山海关后,马世龙的十万辽东军将撤回京师,进行整编。
朱由检明确表示,第二军、第三军都接受第一军军长袁崇焕的节制,到达山海关之后,三个军还将接受孙承宗的总督。
朱由检亲自到东直门为袁崇焕送行。
“袁将军,新军与火器的战斗力,都没有接受过战场的检验,千万不要为了军功而冒进。”
“陛下,臣明白。臣会先以小股军队试探,待熟悉和适应了建奴之后,在逐步收复宁远、锦州、广宁。”袁崇焕的心,早就飞到山海关了。
朱由检扫视了一眼整装待发的士兵,“崇焕,能不能收复这些城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士兵得到战火的锻炼,只要有了一支强军,辽东,迟早是要回到大明的。”
“是,陛下。”袁崇焕的目光随着士兵的队列,逐渐移向北方。
“哈哈,朕要再啰嗦,袁将军都觉得烦了吧?好了,出发吧!”
“臣不敢。”袁崇焕急忙对传令兵说:“起兵。”
前军急速奔驰,马蹄声暴雨般落在水泥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十万军队的数量太过庞大,第二军延迟半日,到午后才出发,而第三军,则要等到明天卯时才会离开京师。
七月四日,袁崇焕来到山海关。
山海关的南面远不如北面险要,但也是非常厚重,高大的城墙耸立云天,左边的群山在落日的余晖里,显示出一道道巍峨的清影,时下正是东风,袁崇焕揉了一下鼻子,仿佛嗅到渤海湾海面上吹来的海腥味。
他心潮澎湃,扬蹄在山海关前奔跑了数圈,辽东,我袁崇焕回来了;建奴,我袁崇焕再不是昔日那个只能收缩在城内的乌龟将军。
守门官查验了文书之后,放袁崇焕入关,但他的士兵只能在关前扎营,山海关内根本容不下他的三万军队。
孙承宗亲自置酒,为袁崇焕接风,顺便也给马世龙送行。
“崇焕,陛下说,让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现在一年未到,怎么你的新军就来了?难道陛下信不过老夫?”袁崇焕是孙承宗一手栽培起来的后辈,是他的嫡系亲信,在袁崇焕面前,孙承宗也不客套。
袁崇焕向孙承宗抱拳行礼:“大人,末将只是接替马总兵,陛下让马总兵带着士兵回京整顿,大人依然是蓟辽总督,末将等也是受大人的节制。”
“哈哈,老夫还道陛下担心我这把老骨头误了军国大事。哈哈,哈哈,喝酒。”
“袁将军,我看到你的部下全部是火器,只有腰间挂着短刀……”马世龙认为,和建奴战,肉搏是最基本的本领,而短刀在肉搏中不占优势。
“马总兵,我的部下不会和建奴肉搏,不知道马总兵注意到没有,我的部下根本没有铠甲。”
“崇焕……不和建奴肉搏,那你们来山海关做什么?”孙承宗也是不解,难道光听新军的名头,就能吓退建奴、收复辽东?
袁崇焕再次行礼:“大人,我的士兵都使用新式火器,叫毕氏燧发枪,射程超过百步-------根本不需要和建奴肉搏。”
“百步?那不是超过建奴弓箭的射程?”马世龙的眼睛瞪得比手中的酒樽还大。
孙承宗眯上眼睛,细细打量袁崇焕:“崇焕,你是说,你的士兵能打到建奴,而建奴的弓箭却伤不了你们?”
“正是如此。”
“难怪陛下说,只要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原来陛下早有准备。”孙承宗也是抱拳,但他不是向袁崇焕行礼,而是侧身向着南方,给朱由检行礼。
“袁将军,新式火器真有这么奇?”马世龙哪里肯信,大明最精锐的火器都在辽东,最好的三眼铳,射程也只有三十步,根本比不上建奴弓箭的射程。
“今日天气已晚,明天,我让士兵们当众演示下。”袁崇焕暗暗发笑,别说是你,当初我也不相信。
“老夫也要看看。”孙承宗也是半信半疑,除非亲眼看到,否则,他也是不相信。
(ps:多谢书友46的一日一赏,多谢游侠辰源、沉中侠、步钧的红票支持。后面三十章,将是宁锦一线的对决,真正的战争和历史,以后也是以战争和历史人物为主,为大明复兴所做的准备工,基本结束了,期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