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震乾坤
字体: 16 + -

四十二章:古老而时髦的婚礼(上)

    wed feb 25 21:59:53 cst 2015

    向氏回到家里,阿发早已在那儿恭候大驾。

    “啊呦呦――贤侄来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正要找你呢。”向氏笑吟吟地说道。

    “婶子,是不是关于我和银铃的婚事?我娘告诉我了,她说银铃同意嫁给我了。究竟如何操办?但凭婶子做主,我照办就是。钱花多花少还是次要,重要的是要银铃满意、开心才是。”阿发春风满面的说道。

    “阿发,我找刘半仙选了个黄道吉日,他说明天是个好日子,要是过了明天,你还得再等半个月才有一个好日子。依你看――选明天还是半个月之后?”向氏问道。

    “那就明天吧!如果再等半个月,这半个月,银铃不知怎么过日子?我想让她尽早地从悲痛中走出来。”阿发说话很中肯,向氏也表示赞成。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忘了告诉你。新媳妇过门必须邀请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前来度关煞,这样夫妻两个就能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刘半仙就在院宅,依我看,还是请刘半仙前来印煞,度一切灾难,从此,家业兴旺、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早生贵子。”向氏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说道,她故意把刘半仙说银铃是白虎星转世之事隐瞒,以免他们夫妻日后心生芥蒂。

    向氏媒婆真不简单,不但说话的水平高,而且心眼也不错。

    “婶子,麻烦你明天替我去请刘半仙,我还要去镇上定酒席。银铃她姑妈在镇上我想顺便告诉她老人家这好消息,希望他们二老能够参加我们的婚礼。至于这酒席放家里办还是放镇上办,我还得先去征求一下银铃的意见。这样办行吗/”?”阿发憨笑着说。

    “随你、随你,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现在轮到你的头上,该怎么办那是你们夫妻之间的事。简单也罢,隆重也行,一切都以你们的意志为转移。我只是一个现成的媒人而已。”向氏说话的言外之意,似乎有点不太高兴。

    阿发告别婶子,径直来到下蛙溪的杨家庄。他来到银铃家,杨宗虎不在家,只有银铃母女坐在一起聊天,究竟聊些什么内容?阿发不知道,也不想打听。

    “姑姑,铃儿,你们好。”阿发憨笑着说,他的脸涨得通红,好似害羞的小姑娘。

    “阿发哥,有事么?”银铃问道。

    “没、没什么,就、就是我们俩结、结婚的事。我、我婶子请刘半仙选了、黄道吉日,说、明天、是好日子,今天,是新媳妇过门的前一天,我想、和你商量一下结婚、办酒席的事情。不知你、肯不肯替我、拿个主意?”也许事太兴奋的缘故,阿发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幸亏银铃和他相识已久,否则非把他当结巴看不可。

    “阿发哥,结婚我同意,不过不要太张扬、太铺张,我不想遵循老规矩,我想举行一个简单而又时髦的婚礼。”银铃面无表情的说道。

    “行、行、行,一切按你的意思办,我坚决支持!绝对拥护。”阿发唯唯诺诺。

    他的心里明白,宗伟刚入土,她的心里一时还放不下宗伟,毕竟她俩青梅竹马二十年之久,感情之深可想而知。阿发并不怪银铃的态度冷淡,他非常了解女人的心,也非常懂得女人的心。所谓“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阿发和银铃把办酒席的事宜商定好了之后,正要离开,刚出门,就碰上了老岳丈回来。

    “怎么?又要走了?不再待一会儿?我还有事情没交代就要走?进来吧!如今我俩是翁婿关系,聊一聊你们的婚事也无妨。你们俩都商量好了?打算怎么办宴席?请多少桌客?放家里办还是放镇上办?是按祖宗留下的规矩办还是赶你们所谓的什么时髦?”杨宗虎一迈进门槛,就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问得阿发瞠目结舌,不知从何答起。

    “爹,你一进门就问这问那,你累不累?”银铃嗔怪道。

    “傻丫头,结婚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马虎不得。爹问问,还不是为了你们俩好?你怎么责怪起爹来了?”杨宗虎得理不饶人。

    “爹,我不是跟你说好了的?结婚不张扬、不铺张,这也是移风易俗吧!现在是新时代、新风尚,不能再翻老黄历。”银铃撒娇似的说道。

    “不行!别的事可以依你,按祖宗规矩办那是千百年来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任何人也不能轻易更改。”杨宗虎说话斩钉截铁。

    “是啊,闺女,你爹说得不错。这祖宗的规矩不能破,在蛙溪周围这方圆百里之内,到处都是这规矩,就是前几年你姐姐她村里,有一位在外当什么局长的官老爷娶媳妇,也是遵循这规矩,这件事,娘亲眼见到。”刘氏也替自己的丈夫说上了一句公道话。

    看到爹娘说的都是这个理,银铃一时无言以对。

    “铃儿,既然爹娘都这么说了,我们也不要再坚持了,免得老人家在蛙溪地面丢了面子。毕竟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吧!不过,我想把我们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既古老而又不失时髦。”阿发诡谲一笑,说道。

    “好吧好吧!一切随你们的便,爱怎么办就怎么办。”银铃拗不过,只好勉强答应。

    “岳父、岳母,既然你们要求按老规矩办,事情紧迫,我还有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去做,我得先告辞了。”,阿发说罢匆匆而去。

    阿发离去之后,杨宗虎也没闲着,他得把这边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免得客人来了临时抱佛脚。

    杨宗虎把同堂的兄弟和长辈们都请来商量如何把婚事办得妥当而又体面,不失族人的面子。

    在下蛙溪杨宗虎一家人的势力是最大的,有二伯三伯健在,还有四婶五婶等一大家子,还有晚叔一家七八口,他们同宗同堂的加起来有十三个兄弟,七八个姐妹,每逢结婚嫁娶,几乎大家都要聚集一堂喝喜酒。银铃是他们一大家子的宝贝疙瘩,要嫁人了当然少不了大家的一席喜酒。

    和杨宗虎同堂的一大家子百十来人里面,有一位老寿星,那就是杨宗虎的大娘――一位从光、绪皇帝在位走到现在的九十高龄的裹足女人。这位老寿星从小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三从四德”,《女儿经》之类的东西特别看重。对祖宗规矩也特别遵循。

    在银铃心里,大奶奶是一个典型的被封建礼教枷锁束缚的受害者,她非常尊敬大奶奶,也非常同情大奶奶。银铃每回和大奶奶在一起,大奶奶总是唠叨着《女儿经》,久而久之,银铃对《女儿经》背得滚瓜烂熟。往后,只要大奶奶一提起“四字女儿经”,银铃总是接过声来朗朗背道:“教儿聪明,娘家做女,不出闺门。行不露步,坐不摇身,话不露齿,笑不高声,轻言细语,缓步微行。……”每当这个时候,大奶奶总是笑得特别开心。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傍晚,迎亲队伍浩浩荡荡的来到了下蛙溪,八个披红挂彩的吹打手,四台豪华的迎亲轿车,一位现场拍摄的年轻记者。此外,还有挑彩礼担子的郎客六个,媒人和压书先生断后。一行人吹吹打打从马路上下来经过鸳鸯桥直奔杨家庄。年轻记者忽前忽后忙于拍摄这一热闹场面。

    客人一进杨家庄的曹门,鞭炮声就劈劈拍拍响个不停。杨宗虎一大家子人见迎亲队伍进了曹门,赶紧燃放着礼炮前来迎接。

    客人进屋之后,杨家专职招待客人的五叔忙于递烟,五婶忙于斟茶,二伯三伯在堂屋里陪客人唠家常。四婶把事先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用一个红红的大圆盘端了出来。整个屋子里喜气腾腾、热闹纷纷。

    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晚上的喜酒宴。杨宗虎家的三间正房都摆了酒席,一共九桌,意味着九九好合。负责斟酒的是银铃的七叔八叔,他们给迎亲队伍的每一个人都敬了三大碗酒,无论喝得下喝不下都得喝,这是杨家庄的待客之道。敬罢客人的酒,就轮到新郎新娘敬族里长辈们的酒。每敬一个长辈的酒,这个长辈就要送一对新人一句或几句好话表示祝贺和感谢。

    银铃带着阿发首先走到大奶奶跟前,把一杯酒恭恭敬敬的递给大奶奶,大奶奶接过酒杯,随口说道:“好话不要多,十个儿子九登科。”说罢,抿了一口。

    接着,银铃和阿发来到二爷爷跟前敬酒,二爷爷接过酒杯,一仰脖子喝干,说道:“一杯喜酒喝下肚,祝你们夫妻快乐又幸福。”

    轮到三爷爷,三爷爷向来不喝酒,银铃只好以茶代酒。三爷爷接过茶杯,一口喝干,笑着说道:“一杯茶,红朵朵,新人将茶递给我,左手倒茶生贵子,右手倒茶享荣华。”……银铃带着阿发逐个敬酒,最后一个就是十三叔,十三叔只有二十多岁,他从来不会说好话,他拿起酒杯,说道:“一杯酒,平又平,感谢新人一番情,我生来是个粗鲁汉,从来不会做诗人。”十三叔说完,满堂掌声顿起,经久不息。此时此刻,掌声笑语声汇成一堂,把喜宴推向了高潮。

    年轻记者,看到这一热闹场面赶紧拿起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忙于拍摄这一充满喜气和热闹气氛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