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在手
字体: 16 + -

71、第16章 夜以继日(1)

    sun nov 15 17:55:27 cst 2015

    昨天傍晚,淮县代县长钟诚和县委副书记闻立中专程到城东王湾乡老柿树村,其实就是带案下访,访问老上访户林福安。

    老柿树村在城东新区的东边,214省道北侧、淮(县)王(湾乡)公路的东侧,距离县城中心区大概五六公里的样子。

    受林桐的启发,钟诚想直接到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并不想打龙震虎、前呼后拥地搞一些人跟着陪着。他还听说,这个村不光有一些上访案件,还是县委书记魏峻的党建联系点,前不久,也就是他跟闻立中、李云雷来县里的头一天,一些村民还在214省道上把魏峻的1号车给堵住了。

    他告诉闻立中和司机小王,我们谁也不要通知,就看看原汁原味的“老柿树村”。

    出发前在办公室里,他就在网上查了地图,查查了一些老柿树村的基本情况和历史传说,对于这个淮北平原上普通而又不平静的村庄有了一点儿初步的了解。

    夜幕徐徐降临,小车往城东驶去,几公里的路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前面不远就要下214省道了,再拐上淮王公路走上不到1公里,就是老柿树了。

    刚刚下了214的时候,钟诚叫小王停车。

    可能是觉得司机小王开的帕萨特是县武警大队的车、武警牌照,钟诚跟闻立中商量说:

    “前面也就是里把路,几百米还不到1公里,咱俩走着去吧,小王在这边等着吧。武警的车到村里去怪引人注意的。”

    闻立中想想也是:

    “可以啊!”

    他说着就要开门下车。

    钟诚抬手指了指东边不远处214省道北侧那几间灯火通明的平房又说:

    “小王委屈你一下,在那家餐馆那儿等我们吧,回来我们在那儿吃面条,你要是饿了先吃也行。”

    小王忙说:

    “没关系,我就在那儿等首长。”

    两个人先后下了车,闻立中问:

    “你怎么就知道那家餐馆今晚一定有面条?”

    钟诚一边沿着路往北走,一边说:

    “你没看见那家餐馆的霓虹灯招牌吗,‘红梦面馆’!在淮北农村,最一般的家庭妇女也能做好面条,手擀面条更是一绝,越是普通的餐馆越是会把做好各种各样的面条当做看家本领。立中,淮北的面条,可是我们中国一绝啊!”

    闻立中跟在钟诚后面走,由于天黑、又没有路灯,只能借着时不时路过汽车的灯光看路。他一边小心着脚下,一边对话钟诚:

    “早就知道啊!我老家是大别山老区的,主要吃大米,有时候吃少量的面。你别说,你这么一忽悠,我快有点儿饿了!”

    钟诚笑着说:

    “今天也得委屈你大书记了,这才几点钟啊,忍一忍吧,回来我到刚才看见的那个餐馆请你和小王吃面条!”

    闻立中也笑着说:

    “跟县长开玩笑呢!”

    这条淮王路是县道才3米多宽,砂礓铺成,坑坑洼洼的,一看就知道是年久失修。有时车辆经过,照亮了两人脚下的路,但也扬起大团的灰土。

    忽然,钟诚紧走几步,猛地一下子跨过路边浅浅的小沟,跳到麦地里。

    夜幕下、微弱的汽车灯光中,绿油油的麦苗已经高过了脚踝。

    清明已过,淮县这一带的小麦经过返青、拔节,就要进入孕穗期,如果水肥跟得上、没有病虫害,今年有望是个好收成。

    钟诚随机找了地垄沟,打开手机的光亮,蹲下来,扒拉着麦苗下面的土垃。

    闻立中知道他要看小麦的墒情,就赶紧跑过来,也把手机的灯光打开,蹲下去照着、看着。

    钟诚抓起一把土来,使劲儿捏着、拈着,又放在鼻尖上闻了闻。

    他站起身,往地里走了几十步,又蹲下来扒拉着看看。

    闻立中跟不上,就尽量把手机有限的光亮照过去。

    这样看了四五个地方,钟诚才抽身走出麦地来。

    他高兴地对闻立中说:

    “从最近几十年的气象资料来看,淮县一带清明以后50天的年平均降水不足70毫米,这正是小麦孕穗、抽穗、灌浆的关键期。今年目前看小麦的墒情还不错,丰收在望!5月中旬前后来一场中雨更好,即使不来雨,我们这儿也不至于旱得太很!”

    闻立中长期专注研究三农,也经常陪同省领导调研、视察,已经很少看到有谁对农村的小麦地这么关心、了解得这么深入,也高兴地说:

    “农业还得天帮忙啊!”

    钟诚有点忧心地说:

    “三农问题,既经不起天灾,也经不起人祸啊!”

    说着,两人回到公路上。

    看到前面几百米远是个村庄,有几处灯光在黑暗中闪亮。

    闻立中说:

    “看来那就是老柿树了!林富安应该在家吧。”

    钟诚边走边说:

    “到那儿一问就知道了。”

    不大一会儿,钟、闻二人来到村头。

    老柿树村虽然有几十户人家,但青壮年除了少数在县城做小生意的大多到外地打工了,因而显得空落落的。

    村西头,一片打麦场大小的空地上,3棵老柿树非常引人注目:一棵伟岸挺拔,足有两层楼高;一棵矮壮舒展,树冠足足有一间堂屋那么大;另一棵十分别致,下部呈45度倾斜,待到人把高的时候又挺拔直立往上长,明显是早年经历过风雨的折磨后又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3棵树的树干都差不多有成人合抱这么粗,枝桠遒劲有力,在夜色中还看不清梢头萌发的春绿,但也完全能够感受到它们的顽强、坚韧、不屈不挠。

    钟诚告诉闻立中,这种柿树生命力极强,耐干旱、也不怕湿涝,耐贫瘠、也不怕肥力,耐严寒、也不惧暴晒,在淮北平原比较常见。但是,各地的村落迭经扒来建去,像这么大小的已经不容易看到了。

    3棵老柿树,在朦胧夜色中几成这个村的地标!

    他说:

    “我听林桐说,找到这3棵老柿树就到了老柿树村,从这儿往正东走,进了村一问都知道林富安的家。”

    正说着,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挎着个篮子翻过淮王路走过来,像是从地里收工回家。

    钟诚立即走上前去,笑着问:

    “大娘,麻烦您了问一下,咱这庄上林富安林大爷住在那儿?”

    老太太停住脚步,借着光亮瞅了瞅他俩,并不认识,有点儿戒备地反问:

    “你们是谁?找富安哥干啥?”

    钟诚笑着说:

    “我们是他的朋友,就在县城住,前几天他联系过我,我今天来看看他。”

    老太太打量一番钟诚,觉得他怎么看也不像坏人,就往村里指了指说:

    “你俩顺着这个路往村里一直走,走到最东头有一个很阔气的豪华的大院子,那是村书记刘金武家的,从那个大院子东墙往北拐,紧挨着就有个全是土坯垒起来的院子,那就是富安哥家。不过,你俩今儿来得不巧,富安哥这几天出远门了不在家,我半下午拎着篮子下地干活儿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呢!你俩可以过去看看。”

    钟诚听了连忙说:

    “谢谢大娘了!谢谢!”

    “不要谢!”

    既然来了,就去看看吧。

    待老太太走了,钟诚、闻立中不声不响地按照刚才说的路往村里走。

    晚上,这个不大的村子里没有路灯,有的院子黑灯瞎火,有几处人家灯火明亮。不多几个大人小孩儿急匆匆的,或者收工回来、或者放学回家,谁也没有注意这两个陌生人造访。

    村子很脏乱,不同年代盖起来的房子基本上没有章法,房前屋后到处是柴草垛,地上到处是废纸、塑料袋、乱草等垃圾,远看时抱村子的树林下也到处是枯枝败叶。

    大多数房子和院墙比较破旧,三五个院落里盖起了两层楼房,在村子里非常显眼。

    沿着这条穿村而过的小路东去,钟诚、闻立中很快就走到了村东头。

    果然,在村子最东头靠近村村通小路,有一处占地足有大半个足球场大小的院子和三层别墅式小楼显得鹤立鸡群:一色的白灰抹缝青砖围墙大概有一人半,高大的金色琉璃瓦起脊的门楼,朱红色大铁门紧紧关闭,院子里灯光通亮,几个角落都有并排耸立的大树拱卫着,几层小楼都亮着灯,院外西侧靠墙搭起来的临时雨棚下横七竖八停着几辆小汽车、电瓶车院子里不时传出有人说话的声音。

    这院子在任何地方的城市和乡村都足以称得上是豪宅,而且一般的豪宅根本占不了这么多地。

    钟诚、闻立中知道,这就是刚才老大娘说的村支书刘金武的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