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无敌
字体: 16 + -

第一节 乐宝拜师

    fri oct 23 20:21:35 cst 2015

    第二天清晨一大早,乐宝老早就起来了,心里高高兴兴的;心说今天就可以学功夫了,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乐宝正高兴着呢,这时智净来到乐宝和两个小伙伴的房间里,对乐宝说,乐宝,赶快跟我吃饭去,师傅已在大殿里安排拜师的事宜。

    乐宝叫上两个小伙伴,蹦着跳着来到少林寺吃饭的地方后,赶紧咬了几口馒头,菜也没吃,转身就要走。智净说:乐宝,师傅早就料到你会兴奋的不吃饭,特意派我来监督你,以后我们就是师兄弟了。

    乐宝一看没办法,强忍着把饭吃了。吃到最后一口馒头,乐宝冲着智净说:师兄,看,吃完了,调皮的做着鬼脸。

    智净一看这个小师兄这么可爱,乐了,好…好…好,咱们这就去见师傅吧。正走着看到乐宝身后的两个小伙伴,他们两是乐宝从小的玩伴。

    一个男孩七岁,比乐宝大一岁,叫周树童,他父母也是卧龙村种地的农户,都老实巴交的。在这匪患中,也被杀身亡,所以这个周树童也成了孤儿,不空大师可伶这孩子,也给带回了少林寺。

    另外一个玩伴是个小女孩,只有五岁,比乐宝小一岁,名叫冯青玉,从小母亲早逝,父亲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她父亲学问也不小,虽然比不上乐宝老师 ,那也是饱读诗书。只可惜天不佑人,惨死在土匪的刀下,所以不空一看也挺可怜,也一同带回来了。

    智净对乐宝说,师傅只让你一个人去见他,你的两个玩伴不能去。这时的乐宝虽然才六岁,但已经非常懂事了,转身对周树童和冯青玉说:你俩现在屋等我,等我拜完师就回来找你们。

    青玉怯生生的‘嗯’了一声,周树童没有搭腔,眼神里充满了羡慕的神情。

    乐宝说完跟着智净来到前院大殿,只见师傅不空换了件干净僧袍,坐在首座,两旁站着二十名弟子,这二十名弟子都是智字辈的,站了两排。

    不空见乐宝来了很高兴,起身过来拉住乐宝的小手,对乐宝说,乐宝,今天你就正式可以学少林功夫了。不过在学功夫前,先要拜师,举行拜师仪式。

    这拜师仪式是这样的,本来如果这拜师的人要是成年人,那须经过三考九关。何谓三考九关,这三考说:一考人品,二考根基,三考应变;这人品就不用说了,就是为人正直,心存善念;第二考根基,就是看看你有没有练武的天赋,因为我们少林功夫虽然也是从基本功练起,但是很多功夫练到最后关头,是需要悟性和天资天赋的。没天赋没有悟性,就相当于树没有根,这功夫就没法提高,更别说登峰造极了。

    这第三考应变,就是从对敌的身法来说。虽然我们少林功夫也是按套路来练习,但是这应敌之时,对手不可能按套路来,所以就看自己应变能力,见招拆招,以至于如何先发制人,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后发制人,以上说的就是三考。

    至于九关,都是这三考的展开,就不一一给你说了。

    你年纪还小,这些也没法考你,现在你跪下吧;乐宝一听师傅让跪下,一屈膝跪倒在地,接着不空大师当着众位弟子的面说:今天收泰山府卧龙村人氏杨乐宝为徒,为我不空的关门弟子。什么是关门弟子呢,就是从乐宝这打住了,往后不再收徒。

    旁边站着的智净对乐宝说赶快磕头,乐宝梆梆的磕起头来。不空一看乐的合不拢嘴,心想,老了老了,到老又收了一个小小徒弟,哈哈哈,赶快说,好了好了。

    等乐宝磕完了头,智净喊到奉茶,只见一个小沙弥端来一碗茶。智净教给乐宝怎么奉茶,乐宝伸出小手接过这碗茶,说师傅请喝茶,不空接过茶喝了一口,说乐宝今天你拜我为师,为师有几句训示说与你听,你可要牢记在心。

    第一条,身心端正,摒除邪念。第二条,勤学武艺,报效国家。第三条除暴安良,救济穷人。第四条,不仗艺欺人,待人宽厚。第五条,严禁邪淫,欺**女。第六条,结交贤良,远离小人。第七条,尊师重道,不忘师恩。不空说到这,就先警示你这些,多了你也记不住。

    不空说,乐宝,你可都记住了吗?乐宝说记住了,那背一遍我听听。乐宝就说,第一条,身心端正,……第二条,勤学武艺,……第三条,除暴安良,……等等…等等。不空一听行啊,好记忆,这孩子好聪明啊,满意的点点头。

    这时智净高声喊到礼毕,拜师仪式结束。大殿里的二十个智字辈弟子都来看这个小师弟,有的拉拉乐宝小手,有的摸摸乐宝头,都对这个小师弟很是疼爱,同时又感觉很新鲜。

    不空等他们和乐宝闹完了,吩咐一声,都到练武场去吧。转身对跟在身后的智净说,智净啊,这几天你先教乐宝练基本功,我出趟门回来再传授乐宝武艺。

    就这样,智净先教乐宝最基本的入门功夫。

    第一步,先练扎马步,别小看这扎马步,俗话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脚下是根,马步站的稳不稳,至关重要。马步四平八稳,在应敌的时候,出腿最迅速最有力。

    智净就教乐宝怎么站马步,对乐宝说,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平行,脚尖向前;然后屈膝,两手伸出,然后沉肘塌腕,缓缓把手推出。翻来覆去的智净就教乐宝练这个扎马步。

    另一方面,不空大师回到自己房间取了几件衣服,打成包裹背在身上。从墙上摘下龙泉剑,斜背在身上,出了房门来到方丈室,见到方丈,对方丈法慈说,方丈师叔,弟子要出趟门。法慈闭着眼在禅床上打坐,微微睁开眼睛看了下不空说,你去吧。不空有点惊讶,说:师叔你不问我到哪里去吗?法慈说,这还用问,肯定是到山东泰山府卧龙村。不空说,正是。

    法慈又接着说,我还猜到,你这次去泰山府要见一个人;这个人,手持一柄天罡剑,人送绰号‘泰山神剑’,他就是泰山凌云观的观主青岩道长,是也不是。不空说,是,师叔。弟子去见青岩道长,也是为了卧龙村的事;另外呢,也想会会这个青岩。这个青岩三十六路天罡剑出神入化,天下无敌。以前只是慕名,现在正好借这个事也去见见他,顺便跟他讨教几招。法慈把眼一闭,说了声,快去快回,就入禅定了。

    这禅定不是睡着,人睡着了,外界周围发生的事就不知道了。而这个禅定对外界一切事物清清楚楚,但不被外境所动。

    不空出了方丈室来到马厩,跳了匹好马,有一名小沙弥过来牵着马和不空出了少林寺。

    等到了山脚下,不空对那个小沙弥说,悟有,你回去吧。顺便告诉你师父智净,让他好生看管乐宝,这悟有答应了一声就回山了。

    这悟有是悟字辈的弟子,在少林寺是小辈弟子。当初智净给他起这法名,是因为他们这一批弟子,论资排辈正好是悟字辈。为什么叫悟有呢,佛法讲空和不空,不占两边,也不落中间,意思是修证的功夫既不着空,也不着有,两边不占,中间也没有。即是佛法常说的三体轮空,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给起了个悟有,把‘有’悟透了,空也就不存在了。大体上来说就这么个意思吧,当然佛法博大精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少林寺是禅宗,简单的说就坐禅,当然这样说也不全对,坐禅是为了修证悟道。

    禅宗自达摩祖师传到中原,先是收了神光大师,也就是后来的慧可,他是禅宗二祖。以至于后来鼎鼎大名的六祖慧能,都是言教弟子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见禅宗的教育方法很直接,放下即是佛。放下什么,放下烦恼,什么是烦恼:这烦恼多了去了,生老病死皆是烦恼,所以佛门有句话,‘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什么,菩提是印度梵文,翻译过来勉强叫做智慧。以上简单说了说禅宗,因为禅宗对中国中原影响很大,禅宗理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同时呢,老方丈法慈以后还要教乐宝学习经文,这对乐宝今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