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之史
字体: 16 + -

第32章:穴位认知(一)

    sat jan 18 18:53:25 cst 2014

    “膻中穴在体前正中线,两**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鸠尾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巨阙穴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此为胸部穴位

    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中极穴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鹰窗穴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乳中穴在**中央。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乳根穴 在**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期门穴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章门穴 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商曲穴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

    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穴位图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厥阴俞穴 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命门穴 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志室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气海俞穴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尾闾穴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上、下肢要害穴位

    肩井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太渊穴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涌泉穴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以上36个要害穴,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致晕有11穴部位,

    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