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章 日落之前
眼镜扫了一眼街道上往来的人流,满意地把钢笔插入上衣左边的口袋,依次排开,齐刷刷四只,用右手分别将笔套黄铜夹按一按,觉得牢靠无疑,右手接着拍拍胸前的衣服。
“教授,我们去宾馆休息。”王大海看着眼镜完成人群流量的调查工作,建议道。
“不行,必须深入调查。”眼镜观察天空上,西边红红的落日,还挂在屋**,肯定地回答。
“到烂尾楼里去看一看?”王大海试探性地问。
“烂尾楼有图纸,不需要看,到大街小巷去转一转。”眼镜收好笔记本,背上挎包回答。
“晚上景色更美,先休息,再安排教授去休闲。”王大海热情地提出安排意见。
“在日落之前,调查滨江的建筑风格。”眼镜一本正经地回答。
眼镜有一种工作狂的精神,各项任务安排紧凑,有条不紊,完成烂尾楼前人群流量的调查以后,马不停蹄,顾不上休息,接着要到滨江大街小巷实地察看建筑风格,以及各大商场的建筑规模和繁华程度。王鹏向王大海报告以后,安排车辆,一路陪同送行,协助两位教授的进一步调查工作。
王大海很想陪同眼镜一起去调查,顺便谈谈烂尾楼的修改调整设计思路。但是张老大对于这样的安排无动于衷,没有表明他的态度,从他不冷不热的表情来看,显然不乐意一同前往。王大海认为必须想办法,说服张老大,与教授一起到各处看看。
“老大,你想单溜?”王大海反向刺激,动员张老大,一起走走,俩人再深入地聊一聊。
“滨江的街道,我没有少跑。”张老大感叹地说。
“你常常是在月色下,醉眼朦胧。”王大海想了一会,找出理由反驳道。
“月色好,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张老大回忆着,在滨江夜晚度过的种种快乐时光,兴奋地诗意描述着心里的感受。
“老大喜欢那样的意境,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王大海借助着张老大的想象,他也含沙射影地开着玩笑。
“难道你不喜欢?”张老大突然反问道。
“夜晚,让人想到在酒吧的一个角落里,会觉得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虚伪,那么的不真实,我刚开始感觉到新鲜刺激,现在不喜欢在虚伪的外壳下裹着自己的灵魂,还想质朴的人生,让人踏实。”王大海经常陪客户出入灯红酒绿的场所,时间一长,去的次数多了以后,他有一种伤感,也许,他可能认为自己是泥脚子老总,过不惯那种洋派的生活。
“世事沧桑,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见一次就能称朋友的人越来越多。”张老大总结道。他哈哈一笑,心想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有求于你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还是一起走走,我可是老大越来越少的真正朋友。”王大海看到眼镜准备动身,他对张老大策略地催促道。
张老大在徘徊之间,被王大海拉上车,跟在王鹏的一辆小轿车后,向滨江最繁华的闹市地段驶去。一路上走走停停,眼镜不放过每一幢建筑,现代建筑兴趣不大,对明清时期,甚至更早的古建筑赞叹不已,常常驻足很长时间,仔细观察,还表态说,今后抽时间,带着学生来滨江做一番深入的调研。
“没有想到,滨江小城,历史悠久,人气很旺。”眼镜饶有兴趣地对王大海说。
“历史悠久,但想想京都,小巫见大巫,小得可怜。”王大海客观地说。
“不是小得可怜,而是属于小家碧玉,小得可爱。想听一听为什么人气很旺。”眼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向王大海了解人流量的来源。
“滨江原为长江重镇,不过在近代没落下来,自古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洲。’的说法,为三省交界的中心城市。”王大海简要介绍滨江的地理位置。
“滨江应该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而此地的商厦,与客流量不成比例,商业地产大有可为。”眼镜肯定地提出他的见解。
听到眼镜的一番肯定,王大海乘机给张老大发一支香烟,高兴地把教授的话,向张老大复述一遍,引起他的兴趣,坚定他在滨江的投资是正确的,前途一片光明。
“教授,你看一看,这样的小巷子,像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吗,简直是一个大县城。”张老大指着前方的一条窄窄的破旧巷子,对眼镜说。
一行人顺着张老大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条不宽的巷子,两边是清朝时期的二层楼建筑,青砖小瓦,雕梁画栋,在整个城市的现代建筑群里特别的显眼,很不协调。
眼镜快速跑过去,像是捡了一个宝贝似的,拍着裸露的青砖,兴奋地说:“像这样的建筑必须要好好的保护起来。”
“这是有名的六尺巷,已经列为文物,巷口前挂着一个文物保护的牌子。”王大海走上前,向眼镜介绍说。
“久闻不如一见,一定要进去看一看。”眼镜急切地提议道。
连着六尺巷的古建筑,是清朝时期的一户旺族,现在成为文物管理部门,王鹏立即前去购买门票,被告知已经下班,明天再来观赏。
王鹏无奈地跑回来,向王大海报告情况,王大海不慌不忙地摸出皮夹,从中抽出一张卡,交给王鹏。可是王鹏还是碰了一鼻子灰,希望王大海本人亲自出面。
“请问一下同志。”王大海走到古宅里的办公室,对着一名干部模样的人问。
“你这人烦不烦,怎么又来了。”王大海话还没有说完,被干部模样的人一顿训斥。
“你们发生了什么变故?”王大海声音提高了八度,大声地问。
“不是我们变故,而是你故变,故意变着花样蛮横无理。”干部模样的人没有看王大海一眼,在忙着下班前的准备工作,倒茶杯里的茶叶,径自往外走。
“我看你们的态度,与文物里宣传的精神,差距很大。”王大海不依不饶地说着道理。
“如果有那种精神,我也到京都当大官。”干部模样的人把茶叶倒掉后,拿着杯子到自来水龙头下,大水冲洗着。
“不行,先把我的事给办了。”王大海关上水龙头,板着脸说。
“你是什么人?”干部模样的人警惕地问道。他被王大海的举动震慑住,心中怀疑是否是上级领导派人来暗访。
“拿去自己看。”王大海把手中的一张卡,递在干部模样的人面前,不客气地说。
干部模样的人把王大海递过来的一张卡,反过来复过去地仔细察看,知道王大海持有的是参观此文物的贵宾卡。然后,不再阴阳怪气,平和地说:“对不起,王董事长,如果给你们服务,讲解员又要算一个加班。”
“不要跟我谈加多少班的事,当时拉赞助的时候,你们局长说,只要在日落之前,王大海都可以带人来参观。”王大海有礼有节地回答。
提到局长,干部模样的人马上露出笑脸,态度客气起来,礼貌地说:“董事长大人,实在对不起,讲解员安排不了,我来给客人讲解。”
“我需要最好的讲解员,马上安排。”王大海生气地说。他示意王鹏把古宅大门关起来,让里面的工作人员一个跑不掉。
“你就对讲解员说,这是局长的贵宾,谁都会抢上前来讲解。”王鹏走到干部模样的人旁边,低声地献计献策。
干部模样的人听完王鹏的一番劝说,他走进办公室里,不一会,带出一个漂亮的讲解员,紧接着悦耳的女声在大家的耳畔萦绕。
讲解员说:“清朝时,这里有个著名的家族,张家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家乡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双方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此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告诉张宰相,打招呼摆平吴家。”
“这不是典型的法治搞不过人治。”张老大突然打断讲解员的话,讽刺道。
“那是黑暗的封建时代,不要插话,让美女接着讲解。”眼镜劝说张老大保持安静。
讲解员接着说:“但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
“张家第三代可能要当宰相。”张老大唱着洋腔,嘲笑道。
“教授,我们去宾馆休息。”王大海看着眼镜完成人群流量的调查工作,建议道。
“不行,必须深入调查。”眼镜观察天空上,西边红红的落日,还挂在屋**,肯定地回答。
“到烂尾楼里去看一看?”王大海试探性地问。
“烂尾楼有图纸,不需要看,到大街小巷去转一转。”眼镜收好笔记本,背上挎包回答。
“晚上景色更美,先休息,再安排教授去休闲。”王大海热情地提出安排意见。
“在日落之前,调查滨江的建筑风格。”眼镜一本正经地回答。
眼镜有一种工作狂的精神,各项任务安排紧凑,有条不紊,完成烂尾楼前人群流量的调查以后,马不停蹄,顾不上休息,接着要到滨江大街小巷实地察看建筑风格,以及各大商场的建筑规模和繁华程度。王鹏向王大海报告以后,安排车辆,一路陪同送行,协助两位教授的进一步调查工作。
王大海很想陪同眼镜一起去调查,顺便谈谈烂尾楼的修改调整设计思路。但是张老大对于这样的安排无动于衷,没有表明他的态度,从他不冷不热的表情来看,显然不乐意一同前往。王大海认为必须想办法,说服张老大,与教授一起到各处看看。
“老大,你想单溜?”王大海反向刺激,动员张老大,一起走走,俩人再深入地聊一聊。
“滨江的街道,我没有少跑。”张老大感叹地说。
“你常常是在月色下,醉眼朦胧。”王大海想了一会,找出理由反驳道。
“月色好,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张老大回忆着,在滨江夜晚度过的种种快乐时光,兴奋地诗意描述着心里的感受。
“老大喜欢那样的意境,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王大海借助着张老大的想象,他也含沙射影地开着玩笑。
“难道你不喜欢?”张老大突然反问道。
“夜晚,让人想到在酒吧的一个角落里,会觉得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虚伪,那么的不真实,我刚开始感觉到新鲜刺激,现在不喜欢在虚伪的外壳下裹着自己的灵魂,还想质朴的人生,让人踏实。”王大海经常陪客户出入灯红酒绿的场所,时间一长,去的次数多了以后,他有一种伤感,也许,他可能认为自己是泥脚子老总,过不惯那种洋派的生活。
“世事沧桑,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见一次就能称朋友的人越来越多。”张老大总结道。他哈哈一笑,心想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有求于你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还是一起走走,我可是老大越来越少的真正朋友。”王大海看到眼镜准备动身,他对张老大策略地催促道。
张老大在徘徊之间,被王大海拉上车,跟在王鹏的一辆小轿车后,向滨江最繁华的闹市地段驶去。一路上走走停停,眼镜不放过每一幢建筑,现代建筑兴趣不大,对明清时期,甚至更早的古建筑赞叹不已,常常驻足很长时间,仔细观察,还表态说,今后抽时间,带着学生来滨江做一番深入的调研。
“没有想到,滨江小城,历史悠久,人气很旺。”眼镜饶有兴趣地对王大海说。
“历史悠久,但想想京都,小巫见大巫,小得可怜。”王大海客观地说。
“不是小得可怜,而是属于小家碧玉,小得可爱。想听一听为什么人气很旺。”眼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向王大海了解人流量的来源。
“滨江原为长江重镇,不过在近代没落下来,自古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洲。’的说法,为三省交界的中心城市。”王大海简要介绍滨江的地理位置。
“滨江应该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而此地的商厦,与客流量不成比例,商业地产大有可为。”眼镜肯定地提出他的见解。
听到眼镜的一番肯定,王大海乘机给张老大发一支香烟,高兴地把教授的话,向张老大复述一遍,引起他的兴趣,坚定他在滨江的投资是正确的,前途一片光明。
“教授,你看一看,这样的小巷子,像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吗,简直是一个大县城。”张老大指着前方的一条窄窄的破旧巷子,对眼镜说。
一行人顺着张老大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条不宽的巷子,两边是清朝时期的二层楼建筑,青砖小瓦,雕梁画栋,在整个城市的现代建筑群里特别的显眼,很不协调。
眼镜快速跑过去,像是捡了一个宝贝似的,拍着裸露的青砖,兴奋地说:“像这样的建筑必须要好好的保护起来。”
“这是有名的六尺巷,已经列为文物,巷口前挂着一个文物保护的牌子。”王大海走上前,向眼镜介绍说。
“久闻不如一见,一定要进去看一看。”眼镜急切地提议道。
连着六尺巷的古建筑,是清朝时期的一户旺族,现在成为文物管理部门,王鹏立即前去购买门票,被告知已经下班,明天再来观赏。
王鹏无奈地跑回来,向王大海报告情况,王大海不慌不忙地摸出皮夹,从中抽出一张卡,交给王鹏。可是王鹏还是碰了一鼻子灰,希望王大海本人亲自出面。
“请问一下同志。”王大海走到古宅里的办公室,对着一名干部模样的人问。
“你这人烦不烦,怎么又来了。”王大海话还没有说完,被干部模样的人一顿训斥。
“你们发生了什么变故?”王大海声音提高了八度,大声地问。
“不是我们变故,而是你故变,故意变着花样蛮横无理。”干部模样的人没有看王大海一眼,在忙着下班前的准备工作,倒茶杯里的茶叶,径自往外走。
“我看你们的态度,与文物里宣传的精神,差距很大。”王大海不依不饶地说着道理。
“如果有那种精神,我也到京都当大官。”干部模样的人把茶叶倒掉后,拿着杯子到自来水龙头下,大水冲洗着。
“不行,先把我的事给办了。”王大海关上水龙头,板着脸说。
“你是什么人?”干部模样的人警惕地问道。他被王大海的举动震慑住,心中怀疑是否是上级领导派人来暗访。
“拿去自己看。”王大海把手中的一张卡,递在干部模样的人面前,不客气地说。
干部模样的人把王大海递过来的一张卡,反过来复过去地仔细察看,知道王大海持有的是参观此文物的贵宾卡。然后,不再阴阳怪气,平和地说:“对不起,王董事长,如果给你们服务,讲解员又要算一个加班。”
“不要跟我谈加多少班的事,当时拉赞助的时候,你们局长说,只要在日落之前,王大海都可以带人来参观。”王大海有礼有节地回答。
提到局长,干部模样的人马上露出笑脸,态度客气起来,礼貌地说:“董事长大人,实在对不起,讲解员安排不了,我来给客人讲解。”
“我需要最好的讲解员,马上安排。”王大海生气地说。他示意王鹏把古宅大门关起来,让里面的工作人员一个跑不掉。
“你就对讲解员说,这是局长的贵宾,谁都会抢上前来讲解。”王鹏走到干部模样的人旁边,低声地献计献策。
干部模样的人听完王鹏的一番劝说,他走进办公室里,不一会,带出一个漂亮的讲解员,紧接着悦耳的女声在大家的耳畔萦绕。
讲解员说:“清朝时,这里有个著名的家族,张家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家乡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双方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此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告诉张宰相,打招呼摆平吴家。”
“这不是典型的法治搞不过人治。”张老大突然打断讲解员的话,讽刺道。
“那是黑暗的封建时代,不要插话,让美女接着讲解。”眼镜劝说张老大保持安静。
讲解员接着说:“但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
“张家第三代可能要当宰相。”张老大唱着洋腔,嘲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