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梦希望
字体: 16 + -

第七章:焚书咋留史

    sat mar 14 11:16:34 cst 2015

    我就说了么,是越看疑惑越多,越找雾越蒙蒙迷离:真的“焚书坑儒”,那孺家文字与孔门之书,又是怎么得以流传后世的呢?也有说是秦留的拓本得以流传,那我又想问了,书说‘项羽攻城焚都,藏本只页未存’,焚的又是什么?不是秦的国藏史本吗?

    我在想么,亲自经身半世尚有存在疑悬难解之迷,何况后人溯史的现象,直觉笔者的喜好想法进行褒贬,实有南辕北辙的奇思推想,遇有趣近者崇仿,很难不是一事多说的史演混杂,加上派系云说的自圆,各传当真的扬镳分道,甚至互相抵否的,才让后人辨不得真伪……

    所以我又想了,只有圆得其说的,才会有的可能经住推敲。话说秦朝的赢政统一了六国,做了秦始皇之后,特别害怕各个诸侯众国归统的庶民,心里不服,会在受到天文、历法、史记等诸子百家的知识版本的诗书诱导,起来闹事儿反对朝庭,推翻自己的政权。

    而秦的当时也正是法家思想与孺家思想,两大学派主流在集权中叫劲的时候,把双方的交点说白了,就是孔子的孺家思想是主张崇古的,而当时的法家思想是推新的,是反对孔子的复古思想的。

    恰恰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度,正好就是拧着祖宗的封侯规矩做的,这事儿已经引起了那些与赢政***天下的,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们的不满,他们不敢明着反对秦始皇,也就借着孔子的孺家复古思想在纷纷的非议朝庭。这样一来呢,也就等于孔子的孺家学派在反对秦政,这让本属孺家的朝臣李斯等人,感到了自己官位前途的担心,为了自己仕途的需要,于是李斯就率先的站了出来反戈孺家,是想借着秦始皇的强手打压孺家,借以表明自己支持秦政的态度,参言甚至想借此灭掉孺家。

    这让当时的秦王赢政一下子看到了转折点,为什么说是转折点呢,我们不妨再看看秦朝当时的历史,秦始皇搞的是政权集中的大一统,实行是种郡县的制度,属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改革。你看那些开国的功臣们,本来应该得到封赏的侯位与地盘没有了,竟然与那些一点功劳没有的朝臣们,没什么区别两样的,只得些土地拿点俸禄呀,这不就等于白白的帮你打了江山吗?所以隐患了,因为他们掌权的不满意了,有兵权的有政权的,直关朝庭这是其一。

    其二,秦始皇建朝以后,统一了度量衡,就是把斤的两的,称的斗的,里和方的,统统的拿到了规定的上来,很多的民族民间的,本来有着原来六国的各自方式,一下子它不流通了,这与久古留下的规矩当然冲突了,还是孔子说得对,得复古呀。

    其三,铸造国家钱币,秦始皇搞大一统么,政权得高度集中么,那必须得有自己的钱币,这又与地方流通的钱币冲突了。

    再加上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统一文字了,只有规定的一两种文字可以流通,这下搞的就太大了。要知道,之前的周朝那是由几十个诸侯国的好多个民族语言的,他们在自己的区域内流通了好多年了,属于祖宗留下的,这怎么得了呀。

    就象现在的我们,天天的说汉语写汉字,早都已经习惯了,在一点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的一下子让你们搬到了外国,周围变成了天外语言,墙上榜告是天外语言,各级的官吏说的是外天语言。一句话,只要你离开当地的小环境,去与出行经商等公共地方,你必得入乡随俗的使用人家的天外语言,你说那能方便吗?

    当时的秦朝就是这样的,只要是你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地区,只要你与官府朝庭在打交道,就得使用秦王规定的篆字,你象打报告呀推荐自己呀,上奏折呀统统一律的,得使用当时秦朝规定的那么两种文字。

    之前的每逢朝庭有文传达,都是首先译成他们的民族语言文字,而现在则是要反过来了,这给他们带来不便不说,这在他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种征服性的挑衅。

    你想呀,那文字是祖宗创建留下的,不让用他们的文字流通,就好象等于不让他们的人格存在。他们的国家没有了,他们的度量衡没有用了,他们的钱流不通了,就连他们的语言文字,也不能去公共场合去写了,那他们还有什么?用现在的话说,能不急眼吗?

    这点大家从历史上都知道,你秦朝要搞大一统吧,首先就得对内对外都得统一,内部统一的是思想,就得让普天之下的百姓心往一起起,维护朝政利益。对外统一的是疆土,就象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说白了,就是统一的六国归顺秦朝,民顺臣服,地盘归属。

    可就秦朝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在这两点上恰恰都没有做到,对内是诸子百家的孺法对立,加上朝臣不满的人心涣散;对外,尚有远方黔首势力没有归降。一但内外勾结,借着朝臣的不满情绪,和没有完全臣服的各个诸国子民,一块起来反抗的话。

    那在秦王赢政的心里也是清楚的,亡国之民的复国心理,再加上本应该得到封地封侯的朝臣不满,与没有收复之地的这三股力量加到一起,势必又会引发一场战乱不说。关键在于曾经跟着自己一块打过江山的功臣们,有谁还会同之前一样为自己卖命呢?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秦始皇心里明白的一下子就有了主义,只有利用孺家与法家两股势力的争斗,选择其一做为自己的崇信,于是就在34年下,即公元前213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毁《秦史》之外的列国史记,对于不属于秦国博士馆的私藏《诗》、《书》,也要限期交出来焚毁;凡是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有以古非今的灭族,也就是说,如有借着古史影射朝庭的,灭其九族。

    秦始皇就是害怕国人私下学习史记、历法、《诗》、《书》内容,可有一宗我们必得承认,秦政尽管推崇和使用的是法制,也从事例上借着焚书坑孺的做法,警示国民,不得私学《诗》、《书》内容。但从实际上来说,秦王也是知晓国人大都在学习孺家思想的,占人口的比例太多,所以尽管借故焚书坑儒加以制约了,但却没有从立法上,彻底的否定孺家思想的礼教仁治。

    焚书,焚了谁的书?只是焚毁了普通平民百姓的私有藏本,而超过规定官级的《诗》、《书》藏本又是不禁止的,这就从一个侧面默认了《诗》、《书》等孺家思想在朝官中流行,实际在整个的朝庭集权当中,也确实是由孺派与法派两股势力,相互牵制对抗着在为朝庭服务的,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禁止孺家思想传播的,而却势得相反的,倒是有助于了孺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了。

    因为在国民的眼里,你上层可以学,官员可以看的,唯独庶民不让学的,那一定会是什么什么的密集,你当官的可藏而百姓不让藏的《诗》、《书》,一定会是富国安邦的法宝。

    你越是闷着锅盖着盖儿不让看、不让动的东西,越会引发人的好奇心,越会招来更多的人去看去学,正如秦公子扶苏的奏言:“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法孔子……”尤其是汉朝以后,更是尊孔尊孺。

    至于坑孺呢,我也查了一些相关的,我想即没有针对孔子的世孙,也没有针对孔门的代表人物,如果真的是针对孺家的话,那孔门弟子的著作也就没法得到了幸免了,孔子的著作只所以流传至今,那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可见历史的角度,200年都会有偏差悬念,何况春秋大梦至今2000又有500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