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梦希望
字体: 16 + -

第五章:下梁不歪

    fri mar 13 20:06:46 cst 2015

    远在古人的心里,就象之前说的那样,认为只要上梁是正了,下梁一定也不会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么,上梁是斜的了、歪的了,那就说明了下梁一定也是斜的和歪的了,时间一长,人们又习惯于反过来观察下梁的正斜,来用以判断猜测猜想上梁的正斜,长此以往下来,以前常用的‘一丘之貉’,也就有变成了‘乌合之众’,原来的人们常骂的‘恶主’与‘狗腿子’,也就相继的演变成了‘狗仗人势’或直接‘恶奴’。

    等等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看人看事的观念改变,由看到的下属品行,去揣摩或猜想上司的品行;由看到的子女品行去猜测他们的父母为人;同样也是由看到的弟子和学生们的行为善恶,去想象刻画着师傅和老师们的形象……

    把话说的直接些,就是说他一个人贪赃枉法了,并非完全的影响的是你这个人的自己形象,你的同事、你的单位,还有你的上司形象都将受到影响。因为更多的人是根本无法看到、或直接能够接触的到他们的上司,总是猜想着下属的做法都是上司他指使的;子女在外一而再、再而三的搞坏,可能是与大人们的纵容和护短有关;弟子和学生们要是在外作恶多端了,猜想很大可能是师傅和老师们的教导有关。

    反正就是一粒老鼠屎,弄坏了这一锅的汤,人们在恨这老鼠该死的同时,也是在恨这锅的汤没有法子喝了,更是可恨的是那位让这老鼠坏汤的人,甚至是他的上司,一但人们对此产生了怀疑,接着下来,你别说是做汤了,就是做任何的东西,也不会对你再有信任了,

    这个时候,上司也只能想出调换人手的办法,换来另一个人的新面孔继续做着原来的那汤。虽然人们的看法稍有好转,觉得这人可能吸取教训,会有改进,可是这只会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的想法,仍旧还会有更多的人是另一样认为的,他们知道还是上司调来的人,‘相信他也找不来什么好人手’、‘好的人手也不会跟着他干呢’、‘他的手下也使不出什么好人来’,这就是‘一粒老鼠屎’的上梁与下梁的连锁反应。

    我们人类是经过了5000年的发展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早已形成了每个时期的道德规范和善恶标准,就是说每一个朝代的各个时期,都会有一个与其时期想对应的期望,和想象着对社会的要求,更会有着对相应时期的梦境想往,盼望着实现所希望的梦想。

    我们这代人算是60后了,能够听到的古人最早的梦想,就是孔子做的那个‘春秋梦’了,那应该是在1974年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了。虽然已经10 岁了,但是因为农村的偏僻,当时我还没有上学,只是跟在大人们的屁股后头,已经记不得是谁给的小旗子,自己连孔子是谁都还不知道,就学着大人的样子举着小旗子,跟着人喊着‘批林批孔!’、‘……进行到底!’的口号。

    噢,后来我上学了,才从老师的嘴巴里,知道了孔子是那个周朝中后时期的名人,已经是2400多年前的事儿了,什么家的什么家的,又什么思想创始人的,当时也记不住那么老些了,好象是犯了复辟错误才挨批的。

    不过听老师的意思是说,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好象是对对当时的朝野末落,与诸侯隔踞民受战乱之苦,及朝政每每尽是勾心斗角上梁不正,下梁也歪,等等尽多的不满意,孔子想要推施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为他的想法见解尽与当时的上梁和下梁们的利益有些冲突,所以,即便是走游了许多的列国,他的思想也没有卖得出去,始终志向也不得施展。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孔子才想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把自己的想法附加在一段佳话上,编制成了一段盛世美景的场面,就象我们讲故事一样,说跟前的离当时近一点的事情吧,那人一下子就听出来是假的、是编的蒙人的,就得说远一些了,往后说当然是不行的了,用现在的话说那叫设想未来,人们看不到将来也是不会信的。

    那怎么办呢,更不能说眼前的,那叫涉政,又会有影射之嫌的。即要说出自己的主张,让更加多的人信服,又得不被朝庭制约屏蔽,那只能往前说了,反正都已经过去好久了,谁都不会真的穿回过去看看是否,于是乎,孔子就把那个周朝的前期给搬出来了:

    唉呀,姓周的文王如何如何推行的礼教仁治,上级的官吏是如何如何的廉洁仁义,下边的百姓是怎么的怎么的虔诚,那孔子是特别有才气的文人呀,说的是有理有据的,还举了例子加以说明,那让人不信都不行呀。你看吧,现在的人弄出了事儿、或者是犯了法之后跑了,那叫逃逸,可当时没有逃逸这个词,但追逃还是有的,虽然没有象现在的这倌那倌卷款跑的那么大数额,但枉法之事肯定也是不会没有的。

    可人家孔子的想象可就丰富了,说周朝的时候没有牢狱,不用制订律条,没有故意的犯罪,偶有失误者,那都可以画地自罚,就是在地上画个圈子,自己把自己看管起来。而且举的例子更是有板有眼的,说那个时期呀,刑具已经上百年没有用过了,就那么一直的放在仓库里面,眼瞅都快搁烂了……。

    我的天那,历史是每个人都学过的,奴隶制社会里面那著名的治理手段,那就是酷刑呀,怎么会把刑具都搁烂了,百年都没有使用过呢?可他把那时候的人都说成了那种自觉性了,你说还用得着刑罚吗?正在受着战乱之苦的人,一听到有那样社会能不好吗,能不想往吗?他说那就是礼教仁治的结果……。

    关键还是当时的那段时间,正是春秋战乱的阶段,诸侯忙于争夺霸主地位,圈地、抓丁、收绢、征税,弄得民不聊生,贫民的生活正在肌苦,所以一听到有那么好的生活,当然会象向往仙境一样,必然会有纷纷相应的波澜效果了。

    孔子算是做了一回春秋时期的大梦,把自己的礼教仁治想法都加进去了,当时的孔子时期年代,正至公元前551年之后,人们正在受着战乱之苦,早就盼望着有好日子过呢,好家伙,经他那么一说,讲的象神话一样,那人们能不向往吗?还不得一听就信了呀,于是乎,纷纷的就把孩子送到了他的门下,这才有了他教徒三千,打造七十二贤人的机会……

    其实不但但是孔子说的周朝,对于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期的人们来说,他们都会对当时朝政有一个满意程度,和希望值的标准,他们所能使用的检验手段,只能是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儿,看看时局是不是腐败,时局下的百姓生活是否安稳、苛捐杂税是否重压,公门的人是否暴政,切身百姓利益的案子是否公正,又会遇到之前说过的那个下梁与上梁的问题,下梁一但欺负了百姓,上梁是否也是歪的相护庇短,这是众望的,也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学过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不管在哪个朝代里面,黎民对待公门的态度才是当时社会的第一突出的问题,或者说是首要矛盾,也可以说成是对待上梁及下梁们的态度要求,或者说是希望实现的梦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既然‘春秋大梦’是我听到的,第一个最早历史的大梦,那就要找找那个梦里面,做的想的,到底都是一些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