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鬼恋
字体: 16 + -

第341章 逃跑

    过了一会儿,刘邦假借上厕所起身出了帐,樊哙也跟着他一起出去。

    出来以后,他就催刘邦赶快离开这里。

    刘邦为难的说:“我也想离开,但是没有辞行,不太合适吧?”

    樊哙说:“我们就像一块肉放在砧板上,人家愿意怎样剁就怎么剁。情况这么危机,还讲什么礼节呀?先离开再说。”

    刘邦说:“好吧,我们马上离开。”他又对跟在身旁的张良说道:“我给项将军带来了一对上好的白玉壁,你留下,等一会献给项将军,表示我的敬意。还有玉斗一双,送给亚父范增。对了,等我们走远了你再进去,找个托辞说我已经回灞上去了。”

    张良答应留下,他让刘邦放心离开。

    又过了一会儿,张良估计着刘邦他们已经走远了,就进帐去见项羽。项羽没见到刘邦,就问:“沛公呢?”

    张良说:“沛公酒喝多了,怕在将军面前失态,受到您的责怪,独自回去了。”说着他奉上白璧一双,呈给项羽,说这是沛公的一点儿心意。转身又把两只玉斗送给范增,然后离开。

    项羽没有说话,接过白壁放在案几上。刘邦的突然离去,虽然让他感到不快,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刘邦在他面前的顺从和胆怯。项羽并不痛恨刘邦,也不想杀他,杀掉这位先入关中的刘邦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此刻的刘邦,根本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

    范增则不然,火气大发,他把张良给的玉斗扔到地上,又拔出剑来把玉斗击碎,然后长叹一声道:“将来与将军争夺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就走着看吧!”话说完,他心里涌起了一股对项羽的不满情绪,觉得项羽太意气用事,让人无法与他共谋大计。

    项羽也不知道范增哪来那么大的火气,在他看来,随时都可以杀掉刘邦,根本用不上非在今天,亚父一定是多虑了。

    刘邦回到灞上,第一件事就是把曹无伤捉住杀掉。这时候,不管你有再大的功劳,再大的才能都要杀无赦。此时的刘邦,想都不敢想要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事情,在如此强大的项羽军团面前,自己能得到一块满意的封地就已经不错了。曹无伤的挑拨,无疑是要把刘邦推下深渊。

    过了几天,项羽率军开进咸阳城。

    咸阳宫殿的富丽堂皇让项羽感到震惊,也点燃了他胸中的怒火。叔父项梁曾给他讲过秦国灭楚时的血腥场景仍历历在目,叔父带他四处躲藏的经历更增强了他对秦国的仇恨。他不喜欢眼前这座雄伟的宫殿,也不能让这座宫殿再存在下去,既然秦国已被消灭,那么宫殿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他下令搬出宫内所有的金银财宝,然后放火烧了这座宫殿。投降的秦王子婴也没什么用了,杀了他,以免日后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只有这样,才算彻底推翻了暴秦王朝。

    一场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在咸阳城内开始了,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都城咸阳遭到了灭顶之灾。刚刚过了几天安宁日子的咸阳百姓,又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这场劫难的指挥者不是残暴的秦王,而是推翻秦王的义军首领项羽。

    亡秦以后的项羽一心想回到家乡去,他对别人说:“富贵了而不返乡,就好比穿着绫罗绸缎在夜里走路一样,谁能看得见呢?”项羽手下有一位叫韩生的谋士得知他要率军返乡的消息后,来找项羽说:“将军,关中是个好地方,它东有函谷关,西有乌关,南有武关,北有黄河,四面都有险可守。再说关中土地肥沃,水利发达,物产丰富,是块建都立业的好地方。”

    项羽说:“我主意已定,无须多言。”

    韩生无可奈何的离去了,他碰到熟人发感慨的说:“以前我就曾听人说过,楚人就像是戴上帽子的猕猴罢了,今天见了项将军,才知道果真如此啊!”

    隔墙有耳,这话很快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马上命人把韩生抓来,扔进开水锅里煮了。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人的性命往往掌握在君主的手上。韩生当时大概忘记了“祸从口出”这则古训。

    转眼间攻破咸阳,灭掉暴秦王朝已过去几个月了,各诸侯都眼巴巴地等待着上将军项羽的分封,然后好早一点儿回到自己的封地去。项羽也想回家乡去,但他的上边还有位楚怀王熊心存在,分封之事肯定要征得他的同意。结果怀王传过来的意见令项羽极不满意,他说:“按照原先约定的办理,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项羽听了,暴跳如雷。他当着众将领的面说:“这个怀王,本来就是我们项家扶立起来的,有什么权利对我们指手画脚!我和各位将领历经三年浴血奋战才推翻了暴秦,如今天下已定,他有什么资格出来为诸侯做主!”

    这时范增也不失时机地说道:“推翻暴秦是大家的功劳,怀王有什么功劳呢?”

    项羽说:“我看这样吧,怀王虽然没有功劳,但也应该分封他土地,尊他为王。”

    众将领齐声说道:“是啊,尊他为王就可以了,不用听他的。”

    项羽说:“古时候的帝王辖地千里,却都居住在江河的上游地带,现在我们封他为义帝,定都郴州。”

    把楚怀王定为什么帝,迁到什么地方,各位诸侯都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自己被封到什么地方。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二月,一次分封天下的大会在咸阳隆重举行,所有受封的诸侯集体亮相。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治所彭城(今江苏省徐州)。

    关中被分为三块,章邯封为雍王,治所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司马欣封为塞王,治所栎阳(今陕西省临潼);董翳封为翟王,治所高奴(今陕西省延安),这三块地方均分封给了投降的秦国大将。

    一心想当关中王的刘邦被封到巴蜀一带,为汉王。其他诸侯也都得到了封赏,总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

    分封大会以后,有人高兴有人怨。分到好地方的人自然高兴的合不拢嘴,分到不好地方的人,气得都想骂娘。

    把刘邦分到巴蜀这种穷乡僻壤、交通阻塞的地方去,他恨不得立即率兵去和项羽拼一场。刘邦怎么也没想到项羽对他竟是如此薄情,不管怎么说,他是第一个攻进咸阳的人。当不了关中王,至少也应该让他在家乡得到一块封地,想不到项羽却把他封到了那个自古以来放逐罪犯、责贬官员的地方。刘邦很生气,他手下的将领周勃、灌婴和樊哙也怒不可遏,叫嚷着要刘邦率军跟项羽决一死战,争回颜面。毫无疑问,项羽一定是听了范增那个老儿的谗言,既然在鸿门没有下手杀了刘邦,也要在巴蜀困死刘邦,不能让他有机会与项羽对抗。

    其实巴蜀一带虽然交通阻塞,但是经过当地百姓的辛勤耕耘,早已开辟出了大片良田。秦国时蜀郡郡守李冰致力于水利开发建设,更使成都平原成了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的富裕之乡。

    这时萧何对刘邦说:“依我们现在的实力,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跟他去拼,我们没有胜算。大丈夫能伸能屈,何必在乎一时的得失呢。依我看巴蜀这地方现在已非常富足,是个养兵的好地方,汉王不如先去了再说。巴蜀通关中的交通虽然不便利,但正好让我们养精蓄锐,我们可以扩充兵马招募人才,增添实力。一旦有朝一日遇到了机会,我们便可一举平定关中。”

    正在气头上的刘邦听萧何这么一说,觉得还有些道理,气也就消了许多。

    萧何见刘邦没有反驳,继续说道:“汉中这块地方也不错,与巴蜀相连,同关中只隔着一道秦岭。如果汉王能要过来,我们就把治所定在南郑。”

    刘邦知道萧何书读得多,又通晓法律、历史和地理,所以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赏。于是刘邦就派人叫来了张良,共同商议方案。

    韩王成被项羽分封为韩王,治所仍在阳翟。这几天,张良也准备着向刘邦辞行,跟随韩王成回阳翟去。

    刘邦实在不愿意张良走,但又不好强留。为了感谢张良对自己的帮助,刘邦准备了一份厚礼送给他。现在趁他还没有走,他把张良找来同他商量着萧何提出的方案。

    张良听了,非常赞同。刘邦又备了一份厚礼,让张良送给项伯。一则感谢他在鸿门一事上的恩情,二则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把汉中也划入他的封地。

    几个月来,张良跟随刘邦西进,对他的为人、大度、谦逊以及果断看得是清清楚楚。他意识到刘邦是当今各诸侯中能成大事的人,从内心讲不愿意离去,但他毕竟是韩国人,如今韩王要返回封地了,自己不能不跟随韩王回去。刘邦找到张良说明原委,互相心照不宣,都有难以割舍之情,但他真心想为刘邦多做一些事情,以感谢他的知遇之恩。

    张良找到项伯,把刘邦送给自己的礼物连同送给项伯的厚礼一并送给他,并向他说明了刘邦的请求。

    项伯收到这份厚礼立即去找项羽,说明了刘邦的请求。项羽未加思索,痛快地就答应了。此时的项羽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多封给他一小块地方算不了什么。刘邦一旦率军到了秦岭那边,他想出来谈何容易,关中有他分封的三个诸侯王把着,刘邦想出都出不来。

    大功告成,刘邦开始率军离开关中赶赴汉中。

    张良依依不舍,坚持要把刘邦送到封地。刘邦也不推辞,就让张良同行。

    当时从关中通往汉中有三条道路,一条是由长安翻越秦岭的子午道,它北起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杜陵村,经长安区子午镇旁的子午谷,溯谷而上,经喂子坪、关口越秦岭主脊梁到宁陕沙沟街,顺旬河而下,又经高关场、江口镇、沙坪街至月河坪,再经石泉、过洋县、城固到汉中;另一条是由陕西眉县斜峪口翻越秦岭到达现陕西汉中市汉口区北的褒斜道,这条路比较险峻,沿途设有长距离的栈道,史记中记载的“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即指此道;最西边的一条道是陈仓道,它北起现在的宝鸡市陈仓区,向南经大散关,沿着清姜河溯流而上,翻越秦岭后沿嘉陵江谷道至陕西凤县,再转向东南顺谷翻越酒奠梁、柴关岭,经留坝、闸石口、勉县的张家河、茶店后,再向东南经勉县到汉中。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四月,刘邦率领项羽拨给他的三万人马沿子午道去汉中。这条道在秦时是一条官道,道路相对平坦、宽阔一些,经峻峭处,也有很多大段的栈道。张良一直把刘邦送到褒中(今陕西省安康),这里已经距离汉中不远了。到褒中后张良向刘邦辞行,两人握手告别,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刘邦望着张良,最后说道:“子房此去,不知何时再见,望你多多保重身体,长通信息,以免我挂念。”

    张良也依依不舍,临别时他说道:“承蒙汉王厚爱,子房以后若有机会,还将为您效力。汉王,我返回时准备走褒斜道,听说这条路上有不少栈道,我的意见不如把它们烧了,一来向天下表示汉王您没有东归的意图,二来也好稳定军心,以免部分将士思乡逃跑,这样汉王守在这里会更放心,也更安全。”

    此时的刘邦自己感到势单力薄,区区三万将士根本谈不上东归,既然张良有这个主意,就把它烧了吧,也免得其他诸侯率兵进犯。张良说完,刘邦连连点头,马上命令一些士兵随张良同行,一路走,一路烧掉栈道。

    刘邦与张良分手后,率兵来到南郑(今陕西省南郑)驻扎,把这里定为自己的治所。

    张良按刘邦的指示烧掉沿途栈道后返回韩国治所阳翟,但是韩王成又被项羽带到彭城去了。项羽担心韩王成与刘邦走得太近,所以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并委任张良临时代理韩王成一职,治理韩王的封地。张良很是郁闷,他在阳翟停留几天后做了一些安顿,又赶到彭城去找韩王成了。

    到彭城见到项羽,张良极力为韩王成当时随刘邦入关一事做辩解,说韩王成当时跟随刘邦完全是为了早日推翻暴秦。可是项羽听不进去,坚持让韩王成留在彭城,张良也没有什么办法。说到刘邦的时候,张良向项羽说明了刘邦派人烧掉栈道,无意东进的意图时,项羽满意地笑了。

    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他在进入咸阳后不杀子婴、封存仓库、安抚百姓和约法三章的举动,竟赢得了关中百姓的人心,大家都盼望着刘邦能当关中王。不仅如此,还得到了不少将士的倾慕,出现了许多追随者。刘邦到达南郑后,不断的有人率部来投靠,断断续续也有数万人。刘邦非常高兴,投靠过来的将士一律妥善安排,热情接待。

    在投靠来的年轻将领中,有两个人为刘邦以后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位是项羽帐下的年轻将领韩信,一位是原韩国将领,也叫韩信,为了以便区别,将后一个韩信称为韩*。

    汉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环境同江南水乡差不多。刘邦守着这块宝地,根本不用为部队的给养发愁,他发愁的不是别的,则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去。

    刘邦率部在南郑驻扎下来以后,便开始着手整编队伍。因为除刘邦自己率领的三万余人外,还不断地有慕名投靠过来的几支队伍三、四万人,这样加起来七、八万人的部队已经不算是个小数字了。既然自己是汉王,这支队伍也一定要有模有样,再不能像当年起家时的流寇样子了。

    尽管手下不少部将对项羽封王的安排满腹牢骚,心存不满,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知道说多了也没用,也只好先将就着驻扎下来再说。好在汉中盆地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气温适宜和物产丰富,也算是给了人们一些宽慰吧。

    队伍整编进展的也较顺利,刘邦多方听取部将的意见,合理安排西进以来有功将领,众部将基本上满意。这期间萧何出了不少主意,对稳定军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张良离开刘邦后,萧何在刘邦的眼中已是一位得力助手和信得过的高参了。

    萧何本来跟刘邦就是老乡,从沛县起就一直在帮助他,所以刘邦对萧何的为人、才能和智慧也非常欣赏。尽管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但萧何并未因此而趾高气扬。他为人平和公道、做事勤勉细致,处理问题精明谨慎,不事张扬。刘邦正是看上了萧何的人品、能力和才干,才委任他为丞相的。

    萧何也不辱使命,担任丞相以后工作更加勤勉。一方面日理万机,安排七、八万人的住宿、吃饭和队伍的整训,一方面了解军情,扑捉信息。

    有一天,萧何听到了一个名叫韩信的人,经过仔细打听,他对韩信产生了兴趣。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出身贫寒,此人是读过一些书的,自命不凡。他长大后不愿做工务农,又不经商,整日穿件破旧长衫,腰佩宝剑在淮阴城内游荡,谁也搞不清他在想什么,他要干什么。一天,淮阴屠户中一帮子恶少拦住了韩信,其中为首的一位叫牛二的人对他说:“你到底是干什么的,每天佩剑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我看你只是个胆小鬼!”韩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可是那帮恶少在旁边起哄,让牛二揍他。人多势众,牛二这下更来劲了,他指着韩信吼道:“你不服气,有种就拔剑过来刺我一剑!”韩信冷冷地看着牛二,准备离去,牛二不依不饶:“你走不得,有胆刺我一剑,没胆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用手使劲地握了握剑柄,望着牛二,一言不发。牛二从韩信的眼中没有看到丝毫的胆怯,却感受到了目光的阴冷。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了,一旦韩信发怒,后果不知是个什么样子。身旁恶少的起哄声,给他壮了胆,他也死死地盯着韩信。这时韩信突然俯下身子,从牛二的胯下爬了过去。牛二几乎傻了,这个便宜来的如此轻松,让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当时猜测,韩信会一拳伸过来打在他脸上,然后双方开始拼死的较量,谁知这个胆小鬼竟真的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了。那帮恶少一阵子欢呼,牛二回过头来看,只见韩信直起身子,拍拍衣衫上的灰土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这么一个人,怎么能引起萧何的注意呢?

    原来向萧何推荐韩信的人是藤公夏侯婴,夏侯婴告诉萧何,他发现韩信与众不同。韩信从项羽营中投靠到刘邦营中并没有得到重用,只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连敖(管仓库的官)。为此韩信整日沉默寡言,郁郁不得志。人在郁闷中,容易走极端,不久韩信犯事了。当时队伍军心不稳,虽然生活倒是可以,但军队中思乡之情极浓。同韩信一起来投靠刘邦的十多个士兵,见到韩信没有得到重用,心中不服,鼓动他一起离开刘邦,韩信也就答应了。趁一天月黑风高,他们十四人一起逃走,不想没跑多远就被捉了回来。

    经审查,几个人都是因为不满意刘邦的安排,所以要逃走。滕公夏侯婴是主审官,事实十分清楚,为了整肃军纪,以防止其他人效仿,对他们十四人判了极刑。当刽子手的大刀举起,准备砍下韩信的脑袋时,韩信鼓足力气大声吼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何残杀壮士!”夏侯婴一听,吃惊不小,此人出言如此狂妄,定有原因。他忙命刽子手停住,亲自给韩信松了绑,扶他起来,一起进帐。一番话说出,夏侯婴发现面前的韩信果然不是一般人。他谈吐自然,底气十足,对当下的形势判断准确,思路慎密。夏侯婴暗暗庆幸,幸亏没有杀了他,此人说不定正是汉王求之不得的人才,他连忙带着韩信到了萧何的府上。

    萧何见韩信生得仪表堂堂,浑身透着英豪之气,打心眼里喜欢。两人交谈后,萧何更加喜欢韩信,他意识到眼前这个人必将为汉王打江山做出卓越贡献。

    言谈之中,萧何知道了韩信逃跑的原因,宽慰他道,汉王那里由他去说,一定为韩信谋到一个可心的职位。

    谁知刘邦听到萧何推荐,不以为然,但碍于面子,还是答应给韩信一个都尉(军队高级将领)的职位,这就算是给足了萧何面子。萧何还想说什么,刘邦已经有些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他只好不再说了。

    给韩信的都尉职位,是一个主管军中粮草的都尉,级别不低,权利不小,唯一的缺憾是不能率兵打仗。但是尽管如此,也比下级军官的地位高了许多。在和平时期,一下子从下级军官提升到高级军官,也算是刘邦看着萧何的面子破例任命吧。这事对韩信说了,他并不显得高兴,萧何只好劝慰他,以后慢慢来。其实在萧何心目中,韩信的地位也算不低了,毕竟相互间只进行过几次交谈,纸上谈兵罢了,至于韩信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他也说不准。贸然把军队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他,萧何心中没有底,再说刘邦那边也不会同意,军营中有多少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领,怎么轮也轮不到他韩信。

    萧何是一个谨慎细密的人,当他发现韩信的确是对治粟都尉职务不满意的时候,在心中暗暗庆幸。这个年轻将领的确不是一般的人,他对这一职位不满,正是说明了他志向高远,胸怀广大。放在一般人身上,从下级军官一下子就提升到高级将领,早就高兴的要晕过去了。

    此后,萧何对韩信更多了一份留心,多了一份观察。

    事实证明,韩信的才能果然超人,自从担任治粟都尉以后,韩信无论在人员管理、制度设置和粮草分配上都做得十分得体。没用多长时间,军队中原来粮草分配的乱象一下子得到改观。萧何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他对韩信的信任又多了几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两三个月就过去了,汉王刘邦及部将就像一群困在笼中的野兽,尽管吃喝无忧,但心中烦躁。什么时候能走出深山,进军关中和中原,成了每位将领的强烈期盼。

    又一场大规模的逃离行动开始了,军中不少中、下级的将领率部逃离。他们多半不满意刘邦的按兵不动,此刻,家乡父老的召唤力已远远地超越了军队中严酷惩罚的威力。面对这种现状,刘邦也无可奈何,他想不出来冲出群山挺进关中的办法,因为关中那里有三员当年秦国的降将在镇守着。

    正在这时,刘邦又得到一个坏消息,那个治粟都尉又逃跑了,非但韩信,连丞相萧何也跑了。消息传来,刘邦气急败坏,恨不得马上派人把他们两个抓来杀掉。

    韩信这次出逃,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是结队逃离,而采取单人单骑出逃。自担任治粟都尉以来,他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把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但这些成果在汉王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似乎一切都是应该的。丞相萧何倒是挺上心,几次到汉王那里为韩信请功,甚至再次提出了提拔韩信的建议,却没有得到刘邦的认可。这一切使得韩信再次心灰意冷,感觉到汉王刘邦不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同他共事不会有好的前程。与其在此混下去,不如到中原去另投靠一位明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这次他单人单骑,悄然离开军营。

    萧何得到韩信独自出逃的消息后,大吃一惊,他顾不上更衣,骑上马向韩信出走的方向追去。

    逃跑中的韩信,满肚子的委屈。想当年家境贫寒,常常寄人篱下。一段时间他投靠南昌亭长,几个月后,亭长夫人嫌弃他,常常趁他不在的时候全家就把饭吃了,等到韩信来吃饭,不是残汤剩羹,就是碗碟空空。不得已,韩信就常常饿着肚子到城外的河边转悠,看河边有位老大娘捶洗丝绵。到吃饭的时候,那位老大娘见韩信在一边看着,就招呼他过来一起吃。在以后的十多天里,老大娘只要见到韩信在河边转悠,就把带的饭分给他吃。韩信感动地说:“日后我要有机会,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恩情。”老大娘生气地说:“我给你饭吃,难道是为了得到你的报答吗?我是看你一表人才,不忍心你挨饿。年轻人要有志气,干出一番事业,你出息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如今老人的话犹在耳边,韩信不禁自责,自己到底算是出息了吗?他扪心自问,倍感惭愧。

    月光下,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在韩信的印象中,这条骑马就可以涉过的寒溪河没有这么宽阔。他急忙沿着河岸寻找渡船,然而突然涨水的寒溪河边并不见渡船的影子,他焦急万分。

    突然,身后的小路上传来马蹄声,韩信吃了一惊,莫非又有追兵赶到。借着月光,他看到追来的只有一个人,那人远远地朝他挥手,不停地在喊:“韩将军留步,韩将军且慢走!”

    待那人走近来,韩信才认出他是丞相萧何。两人见面,感慨万分。

    萧何心里明白,此时说什么抱怨、责怪的话也没用。韩信更清楚此刻怎么解释也都显得苍白,两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相拥而泣。韩信为萧何的真诚而泣,萧何为韩信的委屈而泣。

    少顷,萧何对韩信说道:“韩将军跟我回去吧,这次我再向汉王推举你。这次如还不能如愿,我情愿随韩将军一起卸甲归田。”萧何的真诚再次感动了韩信。

    韩信无话可说。

    后人有诗云:“不是寒溪夜涨水,哪有汉朝四百年。”正是说的这件事。

    在萧何、韩信不辞而别的时间里,汉王刘邦坐立不安,他理不清他们出逃的原因,更想不通那位已被封为丞相的萧何为什么也不辞而别。

    正在刘邦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士兵来报:“萧丞相回来了!”

    刘邦连忙迎出去,见到萧何,他劈头盖脸地斥责道:“韩信出逃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也要逃跑?”

    萧何连忙解释:“汉王,我哪里是逃走啊,我是去追韩信了。由于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禀告汉王。”

    刘邦气还未消,嗔怪道:“追他干什么,军中将领已经跑了几十个了,我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捆绑起来,愿意跑就跑吧。”

    萧何走到刘邦面前,轻声对刘邦说:“汉王啊,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汉王如果要想收复关中,挺进中原,非韩将军不可!”

    这个话题刘邦最感兴趣。自从被封为汉王,定治南郑以来,刘邦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什么时候能重新收复关中,挺进中原。见萧何把韩信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刘邦的气也就消了一大半,他倒想听听萧何为什么这样看重韩信。刘邦的长处正在于此,他能听得进去反对的意见。因为他知道,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是为了他好,更何况萧何不是外人,他的建议更是需要仔细听取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