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求求姑娘
翌日黎明,沈云瑶用昨天晒好的桃花花瓣,酿好了一大陶罐的菊花酒。
“云瑶妹妹,这桃花酒什么时候可以喝?”沈云峰在房间里闻到了酒香,伸了个懒腰,来到了院中,问道。
“约摸再等十日,否则它的酒香无法全部散发出来。”沈云瑶告诉了他原因。
……
二人的院中寒暄了许久,这时沈父从屋子里扛着锄头走了出来,准备去后山干活,沈父见沈云峰兄妹二人聊得如此开心,于是凑了过来:
“云瑶你这罐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这么香,是不是药酒啊?”
“爹,这不是药酒,这时云瑶新做的桃花酒,说是清香无比。”沈云峰抢先回答了沈父的话。
沈父赞许地点点头,没有再继续说什么,直接准备去后山干活。
……
在正午时分,沈家村来了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面色有些黝黑,那男人穿衣和这里的人不太一样,应该不是本地人。
“这位老伯,请问沈家在哪里?”这外地人走到村口的时候,看见村子里走出来一位老伯,他走上前去问道。
老伯耳朵似乎有些不太好使,并没有听清楚刚刚这外地人到底是说的什么,他扯着嗓子问道:
“这位大兄弟,有什么事情,说大声一点,老头子耳朵有些不好使了。”
外地男子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沈家村的这位老伯这才听清楚。
“大兄弟,我们村子里有好几个沈家,你是要去哪一个沈家?”
“我准备去求医,听说有一位沈云瑶姑娘医术高明。”外地男子回答道。
老伯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用手指了一下沈云瑶家的方向,外乡人似乎是十分焦急,匆匆道谢之后朝着沈云瑶家的地方走去。
外乡人来到了一户人家,想必这里应该就是沈姑娘家了。
他轻轻扣响了柴门,来招呼他的是一位中年农妇,那正是沈母。
“伯母,您好,我是外乡人,特来求医沈姑娘。”
“这……”沈母略微的有几分的犹豫。
外乡人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哀求道:“伯母,请令爱沈姑娘发发善心给小人治治病吧。”
“你快起来,我家云瑶心善,一直都是不要什么回报的给别人治病的。”沈母一如既往地热情,她张罗外乡人进屋里说话,“大兄弟,快进屋子里面喝一杯茶吧,云瑶去二狗家里有些事情,一会儿就回来。”
外乡人听到沈母这话有些许的失落,但还是很快就振作起来,随着沈母走进了屋子里面。
沈母拿出了家里面的做的煎饼以及茶叶水来招待外乡人。外乡人有些坐立不安,看来病情是当真很急。
“娘,我回来了,云瑶这次又在伯父那里借了两本书。”沈云瑶才刚刚走到院中,就对沈母嚷嚷着。
沈母听到了沈云瑶的声音,立刻放下了手中正在缝补的衣服,告诉了她家中来了一位外地来的求医人,病情十分的紧迫。
“什么,我这就去给他瞧病,就先不帮您干活了。”沈云瑶听到了沈母给她说的事情,放下了手里的书,来到了屋子里。
“沈姑娘,您是医女。”外乡人看到她从外面走了进来,那黯淡无光的眼里瞬间泛起了光芒。
同时外乡人的眼里有几分的崇拜,其实沈云瑶的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美名在前段时间已经传到了相邻县城里。而这次来求医的外乡人正是邻县里一个偏僻村子里的人。
外乡人给沈云瑶讲了他来此求医的起因——
他得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病,在他们县城里请了所有的郎中,结局都是无济于事。
后来有一次在县里求医的时候,有一位比较年老的郎中告诉他,在隔壁县城的一个名叫沈家村的小县城里有一位名叫沈云瑶的姑娘,医术高明,兴许可解。
外乡了听了之后,回到家匆匆收拾了行装,告别了娘亲,便朝着沈家村的方向走去。
……
“那你这几日身体可有不适?”沈云瑶开始慢慢地询问关于他的病情的事情。
“有所不适,每日一到夜间,就会开始咳嗽不止,在白日的时候则是胸闷气短,连家中那三亩薄田都没有力气再管了……”外乡人说完之后长长地叹气一声。
沈云瑶点点头,用她那柔和的眼神宽慰了一下他。
沈云瑶了解了这些缘由之后,开始给他把脉,的确他如今所得的也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病,这种病和慕容翰有些相似——
平日里与正常人无异,但是有时就是会毫无征兆地病发,只能靠银针来控制病情,她暂时没有办法去根治。
“我一件事情我需要和你说一下。”沈云瑶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应当给这位外县来的求医人把情况说清楚,“我这里也有一个病人,他和你的情况确实是一模一样,只是云瑶惭愧,暂时并没有办法根治,只能施针加以缓解。”
“什么?那我以后只能依靠扎针来缓解了,永远无法根治,永远和其他的正常人不一样。”这求医人显然并不能接受这一事实,黝黑的脸颊上所笼罩的全都是失望。
沈云瑶这时只是默不作声,等他稍微平和,就能给扎第一次针了。
这时求医人并没有说话,而是直接朝着门外的方向走去。
“这位大哥,你不治了吗?”沈云瑶想挽留他,沈云瑶虽说不敢自称自己是这个朝代医术最高明的大夫,但她一定是最用心的那个大夫,她如今所想,全都是治病救人。
“沈姑娘,我想去京城求医,京城名医云集,必然有人能根治我这病,我想我无论是花费什么代价,都得治好这病……否则都无法给爹娘尽孝。”
他的言语是那样的无奈,似乎言语之间不留一丝商量的余地。
“大哥,你可在我家暂住,我这些日子为你施针……”沈云瑶曾经是学医的,她再清楚不过,如果这求医人走到京城的话,那他很可能会因为旅途劳顿,而加重旧疾哪!
“云瑶妹妹,这桃花酒什么时候可以喝?”沈云峰在房间里闻到了酒香,伸了个懒腰,来到了院中,问道。
“约摸再等十日,否则它的酒香无法全部散发出来。”沈云瑶告诉了他原因。
……
二人的院中寒暄了许久,这时沈父从屋子里扛着锄头走了出来,准备去后山干活,沈父见沈云峰兄妹二人聊得如此开心,于是凑了过来:
“云瑶你这罐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这么香,是不是药酒啊?”
“爹,这不是药酒,这时云瑶新做的桃花酒,说是清香无比。”沈云峰抢先回答了沈父的话。
沈父赞许地点点头,没有再继续说什么,直接准备去后山干活。
……
在正午时分,沈家村来了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面色有些黝黑,那男人穿衣和这里的人不太一样,应该不是本地人。
“这位老伯,请问沈家在哪里?”这外地人走到村口的时候,看见村子里走出来一位老伯,他走上前去问道。
老伯耳朵似乎有些不太好使,并没有听清楚刚刚这外地人到底是说的什么,他扯着嗓子问道:
“这位大兄弟,有什么事情,说大声一点,老头子耳朵有些不好使了。”
外地男子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沈家村的这位老伯这才听清楚。
“大兄弟,我们村子里有好几个沈家,你是要去哪一个沈家?”
“我准备去求医,听说有一位沈云瑶姑娘医术高明。”外地男子回答道。
老伯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用手指了一下沈云瑶家的方向,外乡人似乎是十分焦急,匆匆道谢之后朝着沈云瑶家的地方走去。
外乡人来到了一户人家,想必这里应该就是沈姑娘家了。
他轻轻扣响了柴门,来招呼他的是一位中年农妇,那正是沈母。
“伯母,您好,我是外乡人,特来求医沈姑娘。”
“这……”沈母略微的有几分的犹豫。
外乡人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哀求道:“伯母,请令爱沈姑娘发发善心给小人治治病吧。”
“你快起来,我家云瑶心善,一直都是不要什么回报的给别人治病的。”沈母一如既往地热情,她张罗外乡人进屋里说话,“大兄弟,快进屋子里面喝一杯茶吧,云瑶去二狗家里有些事情,一会儿就回来。”
外乡人听到沈母这话有些许的失落,但还是很快就振作起来,随着沈母走进了屋子里面。
沈母拿出了家里面的做的煎饼以及茶叶水来招待外乡人。外乡人有些坐立不安,看来病情是当真很急。
“娘,我回来了,云瑶这次又在伯父那里借了两本书。”沈云瑶才刚刚走到院中,就对沈母嚷嚷着。
沈母听到了沈云瑶的声音,立刻放下了手中正在缝补的衣服,告诉了她家中来了一位外地来的求医人,病情十分的紧迫。
“什么,我这就去给他瞧病,就先不帮您干活了。”沈云瑶听到了沈母给她说的事情,放下了手里的书,来到了屋子里。
“沈姑娘,您是医女。”外乡人看到她从外面走了进来,那黯淡无光的眼里瞬间泛起了光芒。
同时外乡人的眼里有几分的崇拜,其实沈云瑶的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美名在前段时间已经传到了相邻县城里。而这次来求医的外乡人正是邻县里一个偏僻村子里的人。
外乡人给沈云瑶讲了他来此求医的起因——
他得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病,在他们县城里请了所有的郎中,结局都是无济于事。
后来有一次在县里求医的时候,有一位比较年老的郎中告诉他,在隔壁县城的一个名叫沈家村的小县城里有一位名叫沈云瑶的姑娘,医术高明,兴许可解。
外乡了听了之后,回到家匆匆收拾了行装,告别了娘亲,便朝着沈家村的方向走去。
……
“那你这几日身体可有不适?”沈云瑶开始慢慢地询问关于他的病情的事情。
“有所不适,每日一到夜间,就会开始咳嗽不止,在白日的时候则是胸闷气短,连家中那三亩薄田都没有力气再管了……”外乡人说完之后长长地叹气一声。
沈云瑶点点头,用她那柔和的眼神宽慰了一下他。
沈云瑶了解了这些缘由之后,开始给他把脉,的确他如今所得的也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病,这种病和慕容翰有些相似——
平日里与正常人无异,但是有时就是会毫无征兆地病发,只能靠银针来控制病情,她暂时没有办法去根治。
“我一件事情我需要和你说一下。”沈云瑶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应当给这位外县来的求医人把情况说清楚,“我这里也有一个病人,他和你的情况确实是一模一样,只是云瑶惭愧,暂时并没有办法根治,只能施针加以缓解。”
“什么?那我以后只能依靠扎针来缓解了,永远无法根治,永远和其他的正常人不一样。”这求医人显然并不能接受这一事实,黝黑的脸颊上所笼罩的全都是失望。
沈云瑶这时只是默不作声,等他稍微平和,就能给扎第一次针了。
这时求医人并没有说话,而是直接朝着门外的方向走去。
“这位大哥,你不治了吗?”沈云瑶想挽留他,沈云瑶虽说不敢自称自己是这个朝代医术最高明的大夫,但她一定是最用心的那个大夫,她如今所想,全都是治病救人。
“沈姑娘,我想去京城求医,京城名医云集,必然有人能根治我这病,我想我无论是花费什么代价,都得治好这病……否则都无法给爹娘尽孝。”
他的言语是那样的无奈,似乎言语之间不留一丝商量的余地。
“大哥,你可在我家暂住,我这些日子为你施针……”沈云瑶曾经是学医的,她再清楚不过,如果这求医人走到京城的话,那他很可能会因为旅途劳顿,而加重旧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