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机,黑暗森林
字体: 16 + -

第12章 逃离地球表面

    时间,过了很久。十年之后的现在,哪一个方向都杳无音讯后,我放弃了等待的期望:那么久了,对方肯定没有接收到。

    “那么为什么对方没有接收到呢?”我烦躁地坐在书桌前,桌上摊着一本书,上面画着我所在行星和恒星的简单示意图,标有之前我发射的信号强度,之前测试时信号通过太阳……准确点是恒星的反射和太空的衰弱畸变后到达地球时信号强度,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

    我依靠这并不怎么熟悉的天文物理学在稿纸上计算着,“……根据信号的强弱比例,再加上距离内的反应,还有……”

    的确,这对只学了电子机械编程的我是一个即将成为挫折的挑战。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问一下对方就行了……

    我看着最终由凌乱的草稿纸上得到的结论,心想不过如此:按照我目前的最大功率,再加上一切一切利于信号传播的因素条件,最远通讯距离也不过四点九五光年。

    “靠!”

    夕阳投过来,照在如一团乱麻的草稿纸上,染上了夕阳特有的平静。我一甩身靠在椅子靠背上,看看左方将要落下的夕阳,心情平静下来。

    那么,在无法改变最强功率、最优条件下最大距离为四点九五光年的情况下,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靠近一点,直到最差功率、最劣条件下的最短距离内 -- 这大概是三光年,再向他发射信号。

    这种做法的另一种好处是,能够更早地见到该文明,并与他结为同盟。

    我走出山洞,来到平台上。此时太阳已经落下去大半,月亮也出来了,很亮, -- 应该是十五, -- 我双腿盘坐下来,一缕冷风灌进我的脖子内,让我清爽了许多。

    此时正值酷暑,但也是秋季将临。

    我思索着:目前航天领域已经发达到能发射卫星了;至于载人航天飞船还要再工作一会儿,也应该够了;核能反应堆目前处于超越真实世界的可控水平,主要能源仍是核聚变,将其应用到航天推进上也未必不可, -- 毕竟以化学工质推进为基础的航天器真的太慢了,目前真的没有时间去考虑,因而只能考虑可控核聚变的辐射驱动方式了。

    说罢,我走出山洞,沿着一直修好的玻璃走廊内部走向深埋地下的核能反应堆实验基地。

    透过两格宽的玻璃,僵尸的挠墙声仍然清晰可见,让我难受;四周还有各种怪物,这酸爽……

    我无言笑笑,快速跑到核反应堆入口处,一跃迫降下去。

    这个核反应堆,我给它取名叫“沈阳号”。这可没有什么历史渊源,只不过一时的冲动,取的名字。

    很快,过了不短不长的一段加速,我直挺挺地扎到三格深的水池中,缓和后下到是什么时候做的史莱姆方块,然后是向反应堆前行的道路。走了不远,分出一条小岔道,是向上行走的。我沿着大道行进,很快来到了一堵墙面前。

    这是一个活塞密码门,密码版在一边。它的有效开门格数是九格,里面再过了两道同样的密码门和三道红是开启的防爆门后直接是核反应堆。

    我走到旁边,输好密码,门开了。进去后,门自动关上,眼前再是一道密码活塞门。再次输入密码后,门再次开了。

    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并不算小的大厅:这是我早年间发现的一个大型洞厅,被用来改造成地下核反应堆室。里面有个房间备放着冷却液、铀矿等物质,还有三四套防辐射套装。我走进去,穿上一整套防辐射衣物,再次打开更内部的一扇活塞门。

    再往里面是一些无人情况下能够自动工作的物品交换器、变压器,最重要的是一个可控核聚变的实验室。

    目前,比起可控性较低的核反应堆,较为可控的核反应堆安全超过前者,但是其发电效率远低于前者,而且其失控爆炸时所释放能量比装有同等物质的前者低许多,因而放在这个地方就可以了。

    我走入可控核反应堆实验室,其内部的核反应堆也开始用于发电。看着之前我逐渐摸索出来的核反应堆须知,我苦笑了一下,而后转头看向被囚禁在透明玻璃容器内的两三个原子 -- 通过显微镜放大的,它们只要接触周围实物就会产生虽不大但也不小的爆炸。

    这一次来,我是借助高级工作台制作一个一模一样的透明玻璃,到时候加入到宇宙飞船的尾舱内,再加上什么修补和一系列的高深技术,就是核聚变无工质辐射驱动飞船了。

    我很快做出可控核聚变的核心部件,将它们放置到一边的末影箱内,打算将其传送到基地。

    走出实验室,我打算去给全自动核反应堆材料存储室内添加一些必要的东西,以免什么时候冷却液没有了导致“boon”的一声掀翻地壳。

    我最后一眼看这一个地下核反应仓,转身走出几个活塞密码门 -- 在里面打开门,走到入口处的活塞井里,按下自动电梯的按钮,待升到地面时已经是中午了。

    之后,我沿着玻璃走廊又走到天文望远台。这个台所在的地方是刚进入这个世界时自做的地上林场处,由于后来的林场下调,此处变成旷野,于是就地搭起了天文望远台。

    天文望远台外表呈白色,形如圆柱,圆柱上方有一个与圆柱半径相等的半球,半球内部和圆柱上方一点点空间就是“济南 - 1”望远镜所在之处。

    至于为什么又叫做这个名字,仍然是看什么顺口就叫什么。毫无违和感。

    我打着趣走进天文望远台内部。其内部空间不算大也不算小,半斤大概是十个方块左右。在第一层五格高的空间里,安置得下一台弧形显示器 -- 安在一边的壁上,一台电脑,一个储物箱,一个向第二层攀爬的梯子 -- 毕竟什么时候望远镜又不正经了,要上去维修。

    我打开电脑,启动时发出嗡嗡的响声,然后出现一个选择界面。我让其打开显示器,于是显示器上显现出了方圆三百个天文单位(这个世界中的)内的恒星。

    按照胸前口袋内笔记本上的推算,我很快在显示器上找到了一颗符合条件的恒星,其编号为“187e1”,有一个类地行星,距离地球二点零七光年,恒星与太阳一样有电磁波放大功能,“那么就是这个了。”我打开电脑,将其列为重点观测记录对象,而后,走出了天文台。

    核聚变无工质辐射驱动飞船的速度大约为光速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以这个速度前行,将会耗费的时间保守估值为:

    六点九年。

    寒风透过玻璃走廊吹来,这是秋天的开始。可我在这寒风中,仿佛看到了七年的冬日……

    [ 三十分钟后,第二章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