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DE风花雪月
字体: 16 + -

第013章:婚礼进行

    fri dec 11 20:07:31 cst 2015

    10月24日是柯南和梦一大喜的日子。

    那天,从镇上通往乡村的马路上,一行有悖乡风民俗的迎亲队伍特别引人瞩目。

    新娘在十几个女同学的拥簇下从区政府大院走出,分别坐上十多个小伙子骑的单车后座,一字排开驶向马路。

    新娘没有陪嫁物品没有亲人送嫁,只有单车笼头上栓的红布向人们昭示,这是一列娶亲的队伍。

    马路上,好事的乡民们驻足观望,好奇的眼睛搜寻着哪个是新娘?世俗的猜测声、唏嘘声、嘲笑声不绝于耳,道出了娶亲队伍冷清的热闹。

    这种娶亲场面确实在当时乡村里是另类和冷清的,算得上独一无二的冷笑话,比起当时最简单的婚礼来说,也寒酸得让人笑掉大牙。

    那时娶亲一般场面都是:接新媳妇的男方要请几十人抬着丰厚的礼品、几套崭新的四季服装和半头猪肉,请吹吹打打的唢呐、锣鼓和抬花轿(那是新娘时兴坐轿);女方家要陪嫁几床床单、被子及家庭用的所有锅碗瓢盆和整套木制家具,还有至亲好友送亲(叫送亲客)。条件好的还有陪嫁黑白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等高档用品。

    新郎家除了没有上面那些礼数繁节外,家里还是操办了很丰盛的婚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觥筹交错洋溢着结婚的喜庆气息。

    由于新郎新娘是高中同学中最早结婚的一对,所以班主任及几十位同学几乎都到齐了,给这场婚礼增添最大的乐趣。

    单车迎亲队浩浩荡荡地开到新郎家来了。

    新娘刚到到路口,几个要好的男同学将招呼宾客的新郎推攘出去,命令他去把新娘背进来。

    新郎在同学们善意的刁难下,摇摇晃晃背着新娘走到院坝边放下。

    乡俗婚礼按部就班的进行:穿着干净朴素的喜娘早已等候在院坝边,见新娘从新郎背上落地,急忙上前撑开花布伞罩住新娘,牵起新娘的手款款走向堂屋。

    新郎、新娘并肩站在堂屋的礼桌前。

    礼桌由两张大桌子并排拼而成,上面铺了一张床单,紧靠堂屋的墙壁摆在写有“天地君亲师位”的香火神案下面。礼桌上面堆放着几叠亲朋好友送的床单、被面之类的贺礼,两位年长的老人坐在礼桌右边,一人负责收取礼金、礼品后发放香烟致谢,另一人负责在礼薄上记账。

    新郎身着深灰色的西服套装,笔挺俊逸,轮廓分明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喜气,全身上下飘逸着一股翩翩风度的洒脱,彷佛昭示出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即将到来。

    新娘身穿暗红色大翻领西服上装,咖啡色的长裤棱角分明,笔直有致刚好套住高跟鞋的鞋帮,一头披肩发柔顺蓬松,刘海儿右边别着一朵鲜艳欲滴的玫瑰花,白里透红的俏脸上荡漾着娇羞的笑容,窈窕匀称的身材凹凸有致,似乎把青春少女精美绝伦的一切美丽尽数绽开。

    一对碗口粗的大红蜡烛绑在礼桌两边,燃出熊熊焰火,红艳艳的辉光映红了他们幸福的脸庞。

    司仪老人扯开喉咙高喊:

    内外肃静――新郎新娘就位――

    结婚典礼开始――鸣炮――奏乐――

    一拜――天地――叩首――

    二拜――祖宗――叩首――

    夫妻――对拜――鞠躬――

    礼毕――新郎新娘入洞房喽――

    此时,按乡俗是打“花脸猫”的时刻,老一辈们一般是不能干涉的,任凭年轻人们尽情嬉乐。新郎的表兄表弟、好朋好友们上阵了,他们早就预谋组织好的:几个力气大的小伙子抢先堵住洞房门口,制造新郎新娘入洞房的障碍,其余的小伙手掌上都敷上墨汁或锅底灰垢,在新郎新娘入洞房前,恣意在他们脸上抹黑嬉闹,直到闹得新郎新娘筋疲力尽、羞愧难当才肯散去。

    那推拥挤压抹的场面将婚礼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