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儿女
字体: 16 + -

80 八十

禀生自从知道传说中奇丑无比的未婚妻其实是个大美女后,就成天神思恍惚,连画都吸引不了他了。

    不过,虽然那天已经将事情说明,但是金小小并不谅解,令他始终郁结于心。

    平时禀生也没有什么朋友,同学们都嫌他木讷,又嫌他出身不高不低,谁都不把他当成已方的一分子。唯有艳春始终待他很平等,所以他的心事也只愿意同艳春讲。

    艳春听了禀生的苦恼有些同情,建议他先想办法解开金小小的的心结。原本就没什么,不要因为有人从中作祟而致使俩人结下怨恨。至于其他的,还得看他们以来相处的情形再定。

    在遇见金小小之前,禀生本以为自己喜欢的素秋,也准备很用心地对待她。

    可是自从得知金小小和他间的误会后,他的脑子里竟然全是金小小的影子,怎样也拂不去了。

    此时他才恍悟:原本那种对素秋的感情其实并不是爱情。因为他对素秋始终是疼爱大过迷恋,只希望能够陪伴在她身边保护她就足矣,而不是那种对等的渴望得到回报的爱恋。

    禀生不是一个聪明人,唯有的优点就是执着,一旦弄清楚自己心意就会百折不回地一直向前。因此在想明白后,他开始给金小小写信,再次将误会详细解释了多次。

    不过这些信都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任何回音。禀生也不灰心,转而在金小小来美专兼职时主动接送她。应该解释的都已说尽,他就找些其他话题和金小小搭讪。

    原本略显木讷的禀生,现在能够为金小小做到这些,实在是让了解他们内情的艳春惊讶。望着一个满脸笑容,另一个不屑急走,艳春常常会沉思,不过他什么也没有再对禀生说。

    有些事,有些人,必须当事者自己去解决,旁人插手只会越帮越忙。

    金小小初始对禀生不理不睬,后来冷眼相对,再后来沉默,最后终于禀生说上十句,她在心情好时也会回上一句半句。

    这些转变令禀生大受鼓舞,接送得更加尽职尽责。有时不是金小小兼职的日子,他也会买些金小小急需的必须品送去培华,顺便和她隔栏谈心。

    有恋慕培华学生的青年不满足于一周只见一次面的苛刻条件,经常约了恋人在学校围墙处相会,或倚或靠在栅栏上娓娓谈情。

    每到傍晚,培华围墙内外情侣双双情话绵绵,几成街区一景。

    禀生也渐渐和金小小加入了这道风景里,只是小小人比景更美,禀生话比风更柔。

    舒副校长认为此景有碍观瞻,曾建议将学校栅栏改成全部的水泥围墙。

    顾校长则大度的多,认为疏胜于堵。学校应该在思想上加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不是去阻止年青人恋爱的行为。

    由此,这道风景一直保留了下来。好在不顾旁人目光肯在围墙处谈情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学生都自觉地不去惹闲话。

    恋人们身周的景物随着天气一天天转暖,渐渐改变了旧貎。

    校门口那片桔林抽出了新枝,青翠的叶片在春雨的浇灌下郁郁葱葱地成长起来。

    培华的校园内到处都是绿影森森,迎春花、梅花含芳吐蕊,空气里弥漫着甜丝丝的花香草气和泥土的芳香。

    春天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悄悄降临。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广玉兰洁白的花瓣、桃花粉红的新萼、柳丝娇黄细嫩的枝条上。朗朗的读书声,声声渗入到宁静的校园里,培华到处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有谁说过,春天是恋爱的季节,大概因为刚刚脱去冬装的女孩子们格外苗条婀娜,而她们受了好景色的影响又常常爱笑的原故吧。

    培华高年级的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都有些微微走神,有爱人的在思念爱人,没有的则盼望着可以在这个季节里谈一场呢喃低语的恋爱,让青春燃烧得更加美丽。

    周四下午,素秋按时去办报。她穿着白胶鞋,别了茉莉花簪,脚步轻快地走进大办公室。

    她到的有些早,偌大的办公室里只有巴想云在看稿子。

    “素秋,你来得好早。歇一歇吧,今天倒是个好天儿。”巴想云抬头冲她笑了一笑,又将注意力转回到手中的稿子上。

    素秋不想打扰她,答应一声坐在椅子里翻课桌上堆的一些投稿消遣。不过,她越看眼睛睁得越大,脸色也是一直变个不停。

    她看的第一份稿子是篇议论文,题目竟然是“论同居的先进性”。素秋只看了眼题目就飞快地撂下,为掩饰诧异又急忙拿起下面一份。

    第二份题目还好,内容是有关爱情的一个故事。

    看了几行,一段话忽然映入素秋眼帘:“我是电车你是线,我是灯炮你是电,我是香烟你是火……爱人,快来吧!点燃我,让我发光,让我沿着你的轨道永往直前……”

    素秋手一哆嗦,稿子飘到地上去,她怕冷似地使劲搓搓胳膊。

    巴想云放下稿子,注意到素秋怪异的表情,然后发现地上落了份稿件。她弯腰拾起稿子,匆匆扫了一眼,终于明白素秋脸上青红交加的变换是因何而来了。

    “嗯,这些都不是准备用的稿子,忘记收拾了。”巴想云抱歉地解释,整理稿子准备放起来,一边微微含笑,“最近这类稿子特别多,我都收了一抽屉了。”

    素秋咬咬嘴唇也笑了,却什么话也没有说,为第一次见识到培华活跃的思想而犹在惊讶。

    门口传来女孩子们的笑声,校刊其他编辑也到了。巴想云停下话头,转而组织大家讨论这期校刊的要上稿子。

    讨论一直很顺利,然而在决定是否要登最后一份稿件时大家意见产生了分岐。

    一部分编辑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阶段生活,应该登;另一部分人则强调作品内容不健康,不适宜刊登。支持及反对的两派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场面一时僵住了。

    素秋是美编,按理没有权力参加此类讨论,所以她一直很安静地坐在一边旁听。

    开始她觉得大家讨论很正常,虽偶有争执但气氛始终融洽。虽然是校刊,编辑们却都是在自发地工作,没有人拿报酬。但对于审稿、刊登、刻板、油印、分发等一系列工作女孩子们都很认真,碰到不好定的稿子,大家常常像这样集体讨论后才作决定。

    不过,像今天这样争得这么凶闹到几乎脸红,却是她第一次遇上。

    现在见大家都不说话,只是坐在座位上呼呼喘气互瞪,她不由好奇地拿过那个引发她们如此激动的稿件。

    稿件是首自由体诗,写在竖行的竹笺上。短短的几句,字体也不正,似是用左手写成,没有标题也没有署名。

    方才听巴想云介绍,这首诗的来路也很奇怪。不是正规投稿,而是她从门缝里捡的,如果上面不是写着“投稿”两字,几乎要被她当做垃圾丢掉。

    “他黎明而来,黎明而去

    在床上制造短暂的欢愉

    他说,我爱你

    他说,不分离

    他的黑色大衣分割着黎明

    每次到来都似将要别离

    他的深灰礼帽沾着如泪露水

    每次离去都像在永别

    他的笑容温柔而苍白

    说着永远

    黎明而来,黎明去”

    素秋的脸有点作烧。她还没有见过如此大胆的新体诗,诗中女子哀怨无奈的等待也令她微微心酸,而那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则让她感到厌恶。

    在她窘迫的同时,巴想云建议大家表决,每个人都要再重申一遍自己反对或是支持的论据。

    几个编辑一一表决,轮到巴想云,她在反对那一栏上签字,严肃地说:“估且不论这首诗格调不高、内容阴暗,就说它的投稿方式我也不能接受。如果认为自己的作品值得登校报,就应该大大方方地署名,用自己原本的笔迹来书写。这样鬼鬼崇崇来路不明的稿子,如果刊登了会让同学们怎么想?让培华的形象还怎么维持?”

    几个人点头赞同她的观点,另有几个人不以为然地没有再说话。

    反对和支持的双方恰好人数相当,大家不由把目光都集中在一直没有发言的素秋身上,目光中都有期待。

    “素秋,你看现在没办法了。虽然你是美编,但也是校报的一员,我们现在很希望你能表个态。你谈谈吧,说错了也没有关系的。”

    巴想云亲切地鼓励素秋,似乎认为一向以好学生著称的她肯定会支持自己的观点。

    素秋抱歉地看了她一眼,犹豫一阵在大家殷切注视下轻声说:“我赞成刊登。”

    巴想云脸上显出意外和失望,眉心微蹙。支持一派的编辑都兴奋地交换着目光,不过谁也没有说话,静待她说明理由。

    素秋顿了顿,肯切地望着巴想云眼睛解释自己的选择:“看到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张生和崔莺莺。情节相似,可是女主人公的反应却大不一样。崔莺莺遭张生始乱终弃,她只有哀怨。在那之前她根本没有想过张生会抛弃她,或者是想到了却不敢相信。所以她才一心一意地对待他,哪在张生走后也不抱怨。

    “可是这里的这个女主人公却早就看出对方的心思,知道所谓的永远不过是个谎言。虽然她仍不能摆脱对方,但比崔莺莺要有思想的多,也看得清的多。

    “这不是一般的闺怨,而是反映了我们现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妇女独立意识觉醒的表现。现在许多男子都有妻子,却在外面包养戏子、情人,道德败坏不负责任。这首诗里的男人就是他们的总代表。这些人的妻子大多数可能都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们的情人可能也会有这种想法。

    “所以我认为应该刊登出来让同学们借鉴,警醒她们小心恋爱中的陷阱,从而免遭覆辙。”

    大家听她慷慨激昂地演说,也终于意说到这首诗对于那些正沉浸在恋爱中的同学们来说,警示作用也许会远远大过学校的三令五申,女孩子们不禁都轻轻点头。

    巴想云端端正正地坐在素秋对面,没有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了而生气,反而亲热地对她说:“我太刻板了,素秋的话有道理,咱们就刊登吧。不过不要登在头版,放在副刊稍后一些。关注的人不管文章放在哪里都会关注,不关心的放在头版也未必会被注意到。”

    素秋不好意思地点头,其他编辑也都同意巴想云的意见,大家分工协作开始工作,情绪都很高昂。

    这期校刊出来后在培华掀起了轩然大波,导火索自然是那首自由体诗。

    学生们针对佚名诗自发地展开了大讨论,主要是探讨当今社会妇女的地位以及到底应该如何对待爱情、婚姻等敏感问题。

    与此相关的投稿也非常之多,巴想云和编辑们商量后干脆出了几期增刊,专门刊登这些讨论稿。

    一时校园内言论异常活跃,往常一到傍晚就粘在校墙内的学生数量也大为减少了,令校方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