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志异
字体: 16 + -

第7章 八十年来风和雨

    人说锦官城的茶馆如连线串珠,楼外风声水声吆喝声,楼里家事国事天下事。

    锦官人的人生就像那杯被水冲得一淡再淡的茶,都在苦中作乐,所以谁又不需要这么一股清流来把生活里的苦转为涩、又慢慢变成耐人寻味的回香呢?

    就是如此,在八十年代末,几个江湖人在大明蜀献王建起的望江楼上作出一道江湖点评,以顺序排列点出属于八十年代里最具神话风采的十位天府省江湖高人。

    这几个胆敢自负到为天府省圈点十大高人的江湖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无头无脑的赤胆小角儿,他们都是在抗战期间川军出身、后经天下太平荣归故里的军中大勋。

    本是从小便帮闲本地财主而小有名气,后经江湖颠沛,更有两人曾在弱冠年纪时在军阀刘湘手下做过幕僚,这些曾在天府最大的军阀手下谋取权职的少年才俊,活到八十年代末期也早是龙钟之躯。

    膝下子女早也是儿孙满堂,置办的家业也是遍地开花如日中天,在这生命的最后关头,也顾不得儿女反对,老人们心有灵犀,在那座迄今没几个人能涉足的望江楼再聚首,然后温上一壶蒙顶皇贡,从春秋一路谈到眼下。

    把那些千古人臣、从巴蜀迈向京畿之地的春风得意到日薄西山细细说,把那些膏粱阔贾、顺茶马古道走向南土各国的鲜衣怒马和一掷千金娓娓聊,把那些列代豪侠、从蜀山迈向中原沃土的仗义情仇到相忘江湖侃侃谈。

    曾经,大明第一位蜀王和川中各大要员就站在这楼阁上端望锦江,然后开江湖灌佳田,造天府乐土。

    而今,几位功勋卓著的老人亦是站在此处,眺望锦江尽头间是精神焕发、老而弥坚。

    江流东去不复当初,却又再开江湖,造了这只有天府江湖人才知道的‘巨擘榜’。

    在那个资讯不够普遍的年代,上得了台面的地方富商都以高楼广厦为谈生意的落脚点,这一类人给人的印象大都是穿西装打领带,手里拿着大哥电话,手下跟着一帮跋扈保镖,饶是看谁不顺眼,就指使手下做一隅恶霸的日常勾当。

    无论何年何月,都能看见江湖被富贵人一手掌握的局面,无论你是何门何派的泰斗名宿,或是何帮何会的过江猛蛟,连接其脊骨的千丝万缕到最后总会归纳到权贵的手心里,这也是每个江湖人的宿命。

    不过在八十年代初,因为一个中年人从素有蜀山之王名誉的大雪山里走出,凭其出神入化的拳脚便彻底的扭转了江湖人历来受富商掌握的局面。

    那时的锦官城在春风中高楼拔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带着一股磅礴雨云凌驾天府,一场滂沱雨势后,楼房以春笋破土之势迅速从市中心开始向外扩散,城市经济的突飞猛进,必然是以建设为基座,新增的林立大厦和高速公路让这座城市接受了更多行当的商人迁入,百货、娱乐、餐饮、工业;然后是大量涌入的求职者。

    可以说,锦官城的建设几乎是神速的。

    大商人高坐凌霄高楼,葡萄美酒夜光杯,权柄在身后,身下金山千千万,大有隔着玻璃窗睥睨天下的势头,然后一手掌握住整座城市的经济流动,这一掌,无异于佛祖打杀孙悟空的那一掌,这锦官城的天下,除了那股能让各界大商都眼观鼻鼻观心的浩然正气以外,其余的所有事物皆受这一掌拿捏,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经风云动荡尚在残喘的天府江湖。

    不得不说,如若不是那人下山,这属于天府文化当中的袍哥文化,兴许说不在就不在了。

    那一年,马四跪在黑商老板陈芳泽那擦得黑亮的皮鞋前,立誓愿一世为陈家效犬马之劳。

    那一年,陈守彩协云滇帮全体同仁向工厂老板低头致歉,所有人再回工厂埋头苦干。

    那一年,麾下掌管武侯祠、青羊宫、文殊院以及七街九帮的孙六圣才向一位从心所欲之年的老商人弯腰递茶,誓为天府建设尽其一头青丝做白发。

    后来某一年,青城山上老君阁,被师父口述《道藏辑要》搞得昏昏欲睡的马道成从蒲团上侧摔倒地,被师父扶将坐起,便满心愧疚的向那似驻颜有术的老道人问道:“师父,背道藏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吗?”

    站在马道成面前那位道长,头顶点墨天师冠,身着黑白宽松袍,脚踏轻便十方鞋,一手持卷,一手负背,清癯脸上少见纹路,看着自己这位憨头憨脑的关门弟子,笑出了声:“不能。”

    “那我就不背了,师父你是天下道教论法切磋的天元,并且是一连三年的魁首,怎的就不教我一些打人拳法,届时我若下山受人欺负,都不好意思说是你的徒弟。”

    正是那位尽显仙人风采、被世人誉为在世李八百的大天师刘心斋,只把这个不争气的徒儿一觑,说道:“道成,没少见你看电视剧和武侠小说,在那些电视剧和小说里,如果徒弟这般问师父,当师父的该怎么说啊?”

    早已习惯师父如此凌厉反问的马道成呃了一声,便低头不语,免得再受师父弯酸。

    见徒儿识趣,天师咯咯的笑了,话锋一转,问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道成,你知道这青城山上为什么没有老虎吗?”

    被师父提问,马道成抬起头来,想也不想就直接开口:“是啊,为什么没有老虎啊?”

    大天师板了一下脸,无奈转身,走至大殿中央,说道:“昔日,山上的老虎没见过人,见着人虽会起馋念,但不敢大意扑杀,于是有了虎视眈眈,倘若觅机猎杀得一人,往后便不再怕人,见人就吃。这是动物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压制了其本身的能力和胆量,一旦未知变已知,便是量力而行,如果这种已知变成习惯以后呢?人在老虎眼里就变成了鹿,就只知两者博弈死者必是鹿,即便博弈失败,除了饿下肚子以外,也没有太大性命堪忧的处境,那样它在捉不到其他猎物时,便会下山,杀以为是鹿的人。但这一下山,就作了平阳之虎,唯独死路一条啊。”

    马道成听得似懂非懂,说道:“师父你是说,只要我一下山,就会死?”

    大天师瞪了他一眼,转而平复情绪,不嗔不燥道:“猛虎在山上得势,必倚仗大自然的生长趋势作障眼法来保护自己,少了大自然的庇护,进了城市,就等于越界,自古越界者都没什么好下场。你当初替你幺爹出头,被人围着打的时候,你不知自己有那份力气,所以只知道护着你幺爹不让他受伤,后来懂得要还手,结果把十来人统统打成重伤,这不就是从虎视眈眈到量力而行的过程吗?道成啊,想做事,先做人,师父教你背书,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想你从经典的字里行间中寻得做人正法,也是让你内心中的那头猛虎不敢越界,不敢下山。”

    马道成一拍脑儿,噢了一声,说道:“师父,我懂你的意思了,照你这么说,当初我在西双版纳和人打架,还没开打,那人就喊了一句‘小子,别太狂!’,师父,你说这么多就是拐着弯的告诉我,让我别太狂,是吧?”

    大天师哈哈大笑:“话糙理不糙,孺子可教也。道成,为师给你说个典故吧,春秋时有一贵族士子,每日闭门家中足不出户,手握竹板日夜揣摩近十年,最终从竹板的纹路中领会了世间真理,成了圣人。如若有一天,你能从一句话几个字之间领会深层含义乃至更深,并能写出千篇经典,有此壮举之后,你就真的成大器了!”

    马道成低头凝眉,想了想,说道:“师父,你说你们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什么东西都能变着法子说出来,那人的一句‘小子,别太狂’,嚷出以后被我揍了个满地找牙,师父你这句‘小子,别太狂’,却说得我心里挺舒畅,不过说来说去,不就是让我背书嘛。。。我倒是希望自己有读书的天赋,能像师父你这样,做一个懂很多学问的读书人,那该多好。”

    大天师走到老君阁大门前,眺望山下尘世,说道:“这种你所说的读书人,山下可是遍地都是,师父可不是独一份儿啊。”

    看着师父的背影,马道成疑惑道:“师父,你说你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个什么啊,这天府境内每次道家论法,你都坐头号交椅,切磋武功也没人在你手上讨到好处,文成武功,师父当属川中第一,不是吗?”

    听闻川中第一这四个字,大天师的身子竟是颤了颤。

    那时,刘心斋的心就像明镜一般敞亮敞亮的,虽说自己曾让青城一脉在‘蜀山上善论法’中占据了川中十大名山的鳌头,也曾代表全真教与三十三个省份的道教高人切磋、并连获三年冠军,明明是放眼三千界无人可出其右的道骨仙风,可说到底,还是被一些人给比下去了。

    那张在天府江湖里脍炙人口的巨擘榜上,刘心斋这三个字,只是排在第八道横行上。

    第一?不敢为,不敢为啊!

    那天,刘心斋走出老君阁,登天山梯间,他大袖飘摇,身子如摇曳于江海中的一叶孤舟,臻于圆满的《青城玉房诀》自气海穴中开闸涌泄,他身子裹于清云之中,不知是沾染在身的岚云假象,还是真的仙人风采,山中猿啼起,山间惊旅人,他只与风随行,展开双袖荡下青城,一路朝川西的藏地而去。

    目的所向,便是落座于康定身后的蜀山之王。

    刘心斋要一气登上贡嘎雪山之巅,一袖乾坤收大雪,一袖大道捉星辰,与那位救天府江湖恰似信手拈来、被真正誉为川中第一人的藏传法王,再战三百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