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青春
字体: 16 + -

杜恒昌把生命献给大草原16

杜恒昌 把生命献给大草原(16)

尽管有些烈士家属误解他,但当地广大牧民心里有数,他们了解杜恒昌的为人,明白他没有一点坏心眼儿,他只是坚决地执行上级命令,如果事先知道会烧死这么些人,他一定会采取措施挽救大家的生命,哪怕献出自己的另一条胳膊及……

开追悼会的那天,牧民们骑马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黑压压的一大片。他们都是冲着杜恒昌来的。烈士陵园附近,漫山遍野是上着马绊的马。他们的话不多,反复重复着同一个词儿:“亚布敦杜恒昌!”

蒙语“亚布敦”的意思是忠诚老实。连里有人总说老杜太傻,太老实,私心太少,总吃亏。仔细想想,他有伤不治,有马不骑,有名不要,有学不上,直至自投火海,确实有点傻。但大家喜欢他,尊敬他,也正因为他这傻劲儿。连里几个北京的老知青王大堃、刘海虹等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牧民们对兵团干部的意见一大堆,可一提起杜恒昌,都竖起了大拇指。

◆北京知青战友们在最早的烈士纪念碑前(1972)当牧民们感叹着“亚布敦杜恒昌!”时,那一个个憨厚粗硬冷漠的面孔,露出了少有的温情。他们用蒙语叽里咕噜地议论:

“可惜呀,这个北京知青将来能当大官儿!”

“啧啧,冯启泰献出了一条胳膊,他献出了一条命!”

“不对,他也为草原献出了一条胳膊!他那胳膊只是个样子,实际上残废了。”

“他弄的风力发电机到了也没搞成,可花了他不少钱哪,啧啧!”

“多好的后生呀,什么时候都是笑眯眯的!”

原宝日格斯台牧场农业分场负责人,80多岁的张文也说:“如果杜恒昌不死,现在肯定是个大干部了,那人特别稳,说话做事、对问题的看法,都和一般人不一样。杜恒昌刚到时,我在场部当管理员。杜开会发言不多,但对有些问题看法很深。这死难的69个青年人里,没准将来有能当总理的,这个人最可能就是杜恒昌。”

当总理肯定没戏。老杜不善辞令,嘴巴不跟趟。但如果没有“**”,杜恒昌肯定要参军入伍,现在肯定是个军官,绝不会来内蒙古,也绝不会被烧死。

呜呼!呜呼!

烧死69个兵团战士的事轰动了全内蒙古,也惊动了党中央和周总理。但在当时,这么一件大事却没有丝毫报道。只是这年的初冬,也就是1972年11月3日《内蒙古日报》第一版发了一篇通讯《雄心壮志冲云霄——记扎根草原边疆的北京知识青年杜恒昌》,花了大半个版面介绍了他的事迹,提了一下这场大火。

到今年,杜恒昌已经去世37周年,他的样子已经模糊。全内蒙古知道他名字的人寥寥无几,基本上被人遗忘。可是原内蒙古建设兵团四十三团四连的兵团战士们,原西乌旗的北京知青们,原北京六中的老高三同学们,在心底深处都还保留着对杜恒昌的记忆,他们忘不了自己的老战友、老大哥、老同学——一个26岁就把生命献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北京知青,这辈子连个女朋友也没交过。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

杜恒昌,你消失在大火中的身影永远美丽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