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青春
字体: 16 + -

杜恒昌把生命献给大草原8

杜恒昌 把生命献给大草原(8)

“**”中,高三一班表现较好,没怎么打人,对老师比较尊重,甚至还和老师有来往。这其中都有杜恒昌的作用。

六中私设监狱,不但打死老师,还打死了本校同学,这在北京中学里破天荒独一份。但在“中央文革”所支持的六中的红色恐怖中,杜恒昌手上没沾有一滴鲜血。所以六中的一位老红卫兵,原水电部副部长冯仲云的儿子冯从光感慨地说:得亏我们六中红卫兵还出了一个杜恒昌,出了这么一个英雄,否则,我们六中红卫兵就真没好人了。

……

杜恒昌非常老实,借了别人任何东西一定要还,决不会忘记。“**”串联时,他到外地借的公款后来全部偿还,没沾公家一分钱便宜。当时红卫兵外出串联借钱者居多,还钱者少之又少,估计百分之一不到(作者也曾借过两次钱,全没有偿还)。当时谁还钱,谁会被同学们认为是傻瓜。

早在高一时,杜恒昌就表示过要上山下乡。那时候学校曾请知青典型董家耕来作报告。

◆杜恒昌去内蒙古插队前在六中校门口合影1964年暑假,校团委委员侯荣彬响应党的号召,到京郊农村插队落户。他和杜恒昌同一宿舍,戴着深度近视镜,曾回校作过报告,并乐呵呵地问杜恒昌:怎么样?毕业后找我去吧?杜恒昌当即表示:去!一定去!

1967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必须同工农相结合》的社论;

同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的社论;

同年10月9日,北京第25中学曲折等10人自愿去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落户,在天安门广场宣誓出发,《人民日报》等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所以不久后内蒙古锡盟来北京招人,杜恒昌在全校头一个报了名。他决心履行诺言,奔赴内蒙古牧区插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当时,北京大部分中学生对最后怎么分配都还不清楚,相当多的人都在观望,不敢轻易离开学校上山下乡,怕错过了更好的出路。据六中初三同学熊六飞讲:他报名去内蒙古时,军代表告诉他学校还有一个人(即杜恒昌)也报了名。全六中就他和老杜两人报了名。

杜恒昌对军队的感情很深,当然也很想参军,但看完了北京中学生曲折一行人自己闯到内蒙古草原的通讯报道后,他也决定去内蒙古。按他的条件,共产党员,公认的好学生,完全可以留校或参军。可他插队热情特别高,发自内心要去,自觉自愿要去。别人上山下乡好像都有一点点不情愿,勉勉强强,他不是。

1967年11月16日那天是他们这批人出发的日子,原计划在天安门广场集体宣誓,但欢送的人太多了,人山人海,他们没有宣誓成。

那天,杜恒昌很兴奋。望着拥挤的天安门广场,千千万万前来送行的青年人,谁能不激动?他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北京。这400多人分乘几十辆大轿车奔向张家口。到锡林浩特后分成两路,大部分去了东乌旗,只有68个人去了西乌旗宝日格斯台牧场。

杜恒昌等18个北京知识青年被分配到了宝日格斯台牧场的泰勒木分场。这地方在场部以北15里,仅有几间房。

据知青郑桂媛回忆,刚认识老杜,他就跟人讲风力发电。分到分场的第一天,大家挤在屋里喝茶。小油灯下,黑糊糊的。大多数知青彼此都不认识,沉默着,只听外面寒风嘶吼。杜恒昌突然说:这么大的风,我们可以搞风力发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了电,再不用点煤油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