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南京!南京!(4)
负责拟订作战计划的刘斐先表态:虽然淞沪会战前制订了消耗战的战略,但会战后期实际上并没按这个战略执行,让大量精锐投入上海,导致伤亡惨重。
蒋介石脸色阴沉,说:刘组长,这个我们先不讨论,上海已失,现在说的是南京。
刘斐说:恕卑职直言,首都守不住。
刘斐能干到这个位子,当然不是混的。他说了三点,点点是死穴:一是日军乘胜追击,士气正旺,可从京沪铁路、京杭公路和长江沿岸三条线路攻袭南京;二是南京在地理上没法守,日军把芜湖一占,就等于把后面交通线切断了,再从东、西、南三面一围,用军舰把北面的长江一封锁,南京就成了一个死城;三是中队经过3个月的大战,战斗力已经严重消耗。
蒋介石不住地点头。
白崇禧接话,意思大致跟刘斐一样,说:现在,我们的士气和战斗力都已不济,日军挟新胜之威,且是水陆空三军掩杀而来。这个情况下,南京面临的不是守不守的问题,而是没法守的问题。何况我们定下了持久的消耗战略,用时间换空间,不该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何应钦和徐永昌也是这个意思。
蒋介石问陈诚、顾祝同他们有没有来电报。
徐永昌说:有。他们在电文里也不赞同守南京。
蒋介石没立即表态。
无论是刘斐还是白崇禧,他们的说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找不出一点破绽。但问题是,如果他蒋介石也仅仅是一名将领,自然可以单纯地从军事角度看待南京的守弃问题,但他是国民政府首脑,所以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南京是中国的首都,抗战初期不战而弃,会不会影响全国抗日的热情?况且,几天前,他已派军事顾问蒋百里作为特使奔赴欧洲,继续寻求国际上的支援。更关键的是,苏联那边……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轻弃南京?但上海新败,怎样再跟日军对决?
蒋介石说:在上海损失大的部队,可以向皖南集结休整,一部分可以到江北。那意思是,南京还是需要守的。
刘斐又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最多放18个团,在南京作象征性防守,这样于国内国际都有所交代。
在一阵争论中,会议结束了,没形成最终结果。
隔了一天,蒋介石再次召开会议。这次除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外,多了几个人:唐生智、谷正伦、军令部次长王俊。此外,还有几个作战参谋。
按蒋介石军用电话专线台的王正元回忆(他听两位参加会议的作战参谋说):当时唐生智精神似乎出了些问题,因为开会时他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一会儿跳下来,一会儿蹦上去。这个回忆显然有点八卦了,很难想象在蒋介石召开的保卫首都的重要军事会议上,他唐大将军像个猴子一样蹲在椅子上。难道他是孙悟空么?
不过,在讨论中,唐生智倒是说了一句叫蒋介石为之一动的话:轻弃首都,对不起总理(孙中山),总理陵墓在此!
老唐一阵咳嗽。
巍巍中山陵,让蒋介石心头一惊。
谷正伦说:南京要守,但不可死守。相当于什么也没说。如果按当时的分工,守卫南京的司令该是谷正伦,他此时的职务是南京宪兵司令兼首都警卫军(前南京警备军)军长。但谷此时正闹胃溃疡,肚子疼。
蒋介石最后定了调子:南京是要守一下的。但至于是象征性防守,还是以重兵死守,以及由谁来守,没作出决定。
蒋介石对唐生智的表态很高兴,当然这时候唐生智还没想到很快蒋介石就叫他守南京。
第二天,蒋介石率领南京的将领到紫金山天堡城视察,蒋说:不要进行呆板的防御战,要充分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再加上守卫有方,南京可以守上一个月,这样就可以“等待时机”了。
这里的时机,指的是苏联的出兵。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为争取外援,跟苏联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指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于1937年8月20日在南京签订的条约,规定:“倘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时间内,对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援助……”,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关于中苏条约的谈判,说起来话长。当年(1929年)为了中东铁路,张学良的东北军跟苏联干了一架,结果被苏军打败,中苏完全断交。但迫于形势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向苏联示好,恢复了外交关系。此后双方就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乃至互助条约,搞了多个回合的谈判,莫斯科和南京间涉及的问题太多了:外蒙古主权是一个问题,苏联插手新疆是一个问题,中东路路权(后来苏联向日本出售)是一个问题,所以谈了一段时间,国民政府就又冷下来了。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已没法调解,为了拉个摸得着的帮手对付日本,蒋介石又开始派人跟苏联接触,在作出一些妥协后(不再提中东路路权),想直接签一个互助条约,让两国成为盟友。但苏联人不干,因为此时日本和德国已经跑到一起,如果跟中国成为盟友,就相当于苏联一边得盯着西线德国人打过来的狼牙棒,一边又跟日本人成为事实上的敌人,所以不想签互助条约,只想签一个宽泛的互不侵犯条约。在蒋介石看来,如果只签互不侵犯条约,既不能使苏联成为盟友,还有可能惹得日、德恼怒,甚至英美不舒服,所以一直就拖着。中日开战后,蒋介石灵活了一下,想先签下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再争取签互助条约。所以,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蒋介石就派杨杰带了个实业代表团去了莫斯科,名义上是谈实业,实际上是买武器,最终目标呢,是促使苏联人签下互助条约,邀苏联对日出兵。
引火上身的事儿,苏联人当然不干。这个世界上,尤其是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什么时候说都不晚。对他们来说,签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这样既可以防止中国倒向日本,又可以给日本人提个醒:看,你们是不是也向我们讨一个这样的条约?(后来事情还真是这样发展的)这样一来,苏联东边就相当安全了,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威胁日益严重的德国了。
但由于中国是绊住日本的最重要的棋子,所以苏联人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于是一面保证会在武器和军需上援助中国(跟中国签订了3.5亿元的军火合同,并派志愿航空队帮助中国空军作战),一面应付蒋介石说“紧急关头”会“围魏救赵”,直接出兵进攻日本。(伏罗希洛夫曾对杨杰说:“我们正在备战,很快就准备好了。”甚至11月18日,斯大林亲口对杨杰说:“如果日本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
蒋介石愁肠百转。
视察完阵地后,蒋介石来到唐生智的寓所,一是探老唐的口风,二是给他打气,他已经决定叫他守南京了。这个曾叫他不省心的老唐,从上次会议后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极了。他已经下了决心,南京得守:促使苏联出兵是其一,开战之初轻弃首都影响抗战热情是其二,还有就是中山陵在此。不战而弃,他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孙中山呢?
当然,蒋介石不是上来就叫唐生智当这个守城司令,他问唐:如果坚守南京,你觉得谁是合适人选?
唐生智立即推荐了谷正伦。
蒋介石回绝:他虽然是首都警卫军司令,但资历不足,难当重任。
唐生智又建议以罗卓英为司令,谷正伦和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为副手,仍没被蒋认可。
临走时,蒋介石对唐生智说:虽然老兄有病在身,但南京守卫一事,事关重大,找别人我不放心。要么你留下,要么我留下!
蒋介石叫唐生智上任,除了看重他的资历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前拟订的首都保卫计划和相关军事演习,唐生智都参加了,而且是主要拟订者。
11月18日深夜,蒋介石召开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又多了一个人,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这一次,必须拿出决断,日本人不会等这会一次次开下去。
在会上,蒋介石问谁愿意留下来,一时没人接话。蒋介石又说,既然你们都不愿意留下来,那我自己留下来吧!
话说到这份儿上,唐生智站起来,说:我愿与南京共存亡。
但所有的历史桥段,都有一个罗生门!
当年关于唐生智守卫南京的传闻,版本有很多个。按别人的回忆,老唐是主动的。但按老唐自己的回忆,他是被动的。据他说,被留下后,刘湘进京开会,二人有过一段对话,刘说你要守南京啊,老唐很不情愿地说是啊。刘问,你觉得能守多久。老唐说,天知道。老唐后来的回忆未必都是实话。多少年后,他回忆当年南京的惨状,会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么?不太容易。拉出了刘湘,意思是,我当时也不赞成守南京,跟刘湘还有一段对话。但刘湘两个月后就死了,找谁对证?
另外,按即将出任南京卫戍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谭道平(黄埔军校6期,湖南长沙人)的回忆,上海陷落后,有一天,唐生智找身边的工作人员训话,说:“诸位追随我工作已经有好几时了,我们平时时时常常说抗战抗战,难道只是叫人家抗战牺牲的吗?诸君!难道肯让敌人从我们手里随随便便地把我们的首都拿去吗?从前我们所说的话语,要今天的行动来兑现,我们向大家说明,我不能离卸这一个责任:保卫首都!”训话时间是11月9日,谭称此时唐已经向蒋请命要守卫南京了。
无论如何,现在,蒋介石松了一口气,大家也长长出了一口气,何应钦、白崇禧、谷正伦、徐永昌、桂永清、刘斐等人看着老唐,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国发表宣言,宣布***迁都重庆。
迁都的决定在上海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就定了。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作了题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战前途》的报告(10月29日),措辞相当激烈: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正义、为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
迁都宣言发表后,政府机关往武汉(国民政府在此设有行营)、重庆的迁移进入了最后的。到11月底,除了有任务必须留在南京的公职人员外,就是几十万想走但走不了或不想走的市民了。
刚一走马上任,唐生智就开了个记者招待会,会上他说了两条:奉命卫戍南京,至少两点最有把握:一是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首都;二是这种牺牲会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此前他向蒋介石的表态是:“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南京卫戍司令部名单已出炉:
司令长官唐生智;
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湖南衡阳人);
参谋长周斓(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湖南衡阳人);
刘兴、周斓既是唐的湖南老乡,又是他的老部下,在人员安排上,该想到的,蒋也确实为唐想到了。蒋介石把宋希濂第36师、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都放在了南京。
蒋介石问:还需要哪些部队?
唐生智说:教导总队您还带走么?
蒋介石说:桂永清的教导总队,何部长计划派到湖南休整。
唐生智说:连第36、第87和第88师的战斗力都下降了一半,其他部队就更不敢用了。
蒋介石说:我把教导总队给你留下,也不叫俞济时的74军走了。首都的宪兵部队和警察部队都归你指挥。你不要担心兵力的问题,我会想办法。
唐生智向他保证,将以最大的限度固守南京。那么好,既然是固守,就需要重兵,于是蒋介石把周围能调动的军队都调到了南京。叶肇第66军、邓龙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广东茂名人)第83军来了,就连待在湖北的徐源泉(南京讲武堂,湖北黄冈人)第2军团也被命令星夜驰援南京。
此外还有炮兵第8、第10团之一营、战车防御炮部队(8门)、战车部队(10辆),以及防空司令部所属高炮部队(27门)。
兵力很庞大,但整个卫戍司令部的人很少,参谋长周澜(副参谋长佘念慈)之下,设了个参谋处,处长廖肯(黄埔军校5期,湖南长沙人),处下面就两个科,一是谭道平的作战科,再就是后勤通信科。
南京战,对中队来说有两道防线:外围和城郭。
外围防线从京芜(芜湖)路上的大胜关起,经牛首山、江宁镇、淳化镇、汤水镇(汤山)到龙潭,呈弧线形;城郭防线则为南京城外的雨花台、紫金山、乌龙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防线有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永久性工事,包括碉堡、观察哨、指挥所。上海开战后,又拉上了铁丝网,挖了交通壕和反坦克战壕。此外,以乌龙山炮台等地为依托,封锁通往南京的长江江面。
先看一下城郭阵地的部署:
宋希濂第36师守挹江门、下关、幕府山等南京城北阵地,同时作为总预备队使用。
桂永清教导总队守紫金山等南京城东阵地;
孙元良第88师守中华门、雨花台等南京城南阵地;
萧山令(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湖南益阳人)的宪兵部队和警察部队守城中清凉山附近的阵地,维持城内秩序。
再看外围阵地:
叶肇第66军守淳化镇至凤牛山一线,向句容派出前进部队;
俞济时第74军守淳化镇至牛首山一线,向秣陵关、湖熟镇派出前进部队;
邓龙光第83军守凤牛山附近经拜经台至龙潭一线,向下蜀派出前进部队;
徐源泉第2军团(12月8日到南京)守栖霞山、乌龙山、龙潭一线;
王敬久第87师(师长沈发藻,王担任军长,但军下只辖该师)守镇江一线,后退至南京。
1937年11月22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巡视南京,此时日机刚刚飞走。转天,蒋到常州前线鼓舞士气,此时无锡至江阴一线处处激战。
这时候,汪精卫已经走了,乘船去了武汉。他走前,国民政府拒绝了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转达的日本方面提出的7个停火条件:
一、在华北五省建立非军事区,任命****官员;二、内蒙古自治;三、扩大上海的非军事区,由国际共管;四、中国停止所有排日抗日活动;五、中日共同防苏防共;六、降低日本商品关税;七、各国在华权利得到尊重。
痴人梦话。
南京戒严了。日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合围而来,南京只剩下北面下关江边一个出口。
唐生智为表示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叫俞飞鹏把从南京下关到江北浦口和上游武汉的大部分渡轮都开走,留下的一小部分轮渡和被收缴的民船,交给了宋希濂第36师看管,任何人没卫戍司令部的命令不许动用。开始的时候,卫戍司令部自己也没留船,不是没留几艘,而是一艘也没留。从这个细节看,此时的唐生智确实作好死守的准备了。参谋长周斓觉得不妥,极力请求下,唐才同意由司令部单独掌握一艘小火轮。
唐生智下令:如有谁敢擅自渡江逃退,宋希濂第36师和长江北岸的胡宗南第1军可立即开枪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