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沪上的秋天(9)
杭州湾位于浙江东北,钱塘江从此注入东海,形成一个喇叭般的海湾,湾口宽约95公里。但说实在的,从水文地理上看,后来日军登陆的湾北金山卫,很难说是一个理想的登陆点,因为这里的水位不深,大型舰船不易临岸,1933年,南京陆军大学的一帮学员曾专门到杭州湾勘测水位和地形,不认为有一天日军会选择这里登陆。相比之下,他们认为乍浦是个理想的登陆点,所以后来南京从乍浦到嘉兴修了一道国防线,也就是乍嘉线。
下村在拟订杭州湾登陆计划时认为,如果登陆成功,就相当于从背后捅了中队一刀,在这里放上3个师团所发挥的威力,至少相当于从上海正面放上5个师团。正因为如此,登陆部队不作为松井石根的后续部队,而是当作一支独立部队使用。
在这支登陆奇兵里,需要放进战力超群的师团,下村第一个想到的是在山西作战的广岛第5师团,但随之放弃了这个想法,华北毕竟也需要一支像第5师团这样能打的机动部队。下村第二个想到的是同样正在华北作战的熊本第6师团(此时正在河北正定一线追击中队),然后是刚刚编成不久的久留米第18师团。该师团虽然是新编的,但跟第13师团一样,底子好。最后,他把同样新编成的宇都宫第114师团也放了进去。这样一来,整个日本国内,就只剩下近卫师团和旭川第7师团两支部队了。
日本人,几乎倾巢而出了。
就这样,第6、第18、第114师团编成第10军,下村提议前驻台湾军司令官、皇道派军人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下村给柳川找的参谋长是田边盛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爱媛县人)。
下村还是不放心,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第5师团身上,从该师团抽出一部分兵力组成支队,由国崎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期,广岛县人)少将率领,跟上面3个师团一起作战。
杭州湾登陆部队编成后,下村一个命令下去,又把在华北作战的京都第16师团也调去华东(10月30日),让他们在长江边上的太仓选择地方登陆,跟第10军形成夹击之势。至此,上海方面的兵力已完全超过华北,日军的作战重心彻底转移了过去(如蒋介石和陈诚所希望)。
陆军参谋本部通信运输部(第3部)部长塚田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期,茨城县人)对下村的谋略颇为欣赏,认为下村上任后,中日战局“将为之一新”。
但在登陆日选择上,柳川跟下村吵了一架。
杭州湾大潮是很有名的,日期选择会直接影响登陆效果,日军气象部门向下村提供了一个时间:10月30日夜间登陆最合适。下村希望最晚不超过11月2日登陆。
但杭州湾登陆是个临时计划,所以对柳川来说,这几天的时间根本完不成登陆准备,他在电话里对下村说:如果真的要求第10军在这个日子登陆,那你爱找谁找谁去吧。
实际上,直到10月24日,柳川还在佐世保海军基地跟海军的人签合同:海军协助陆军运兵和登陆合同。都这时候了,海军和陆军还搞这一套?必须的,日本特色嘛。在柳川看来,在此后5天里把3个多师团的兵力拉上杭州湾有点开玩笑了,那可不是一把沙子随手撒过去就行。
柳川叫参谋长田边盛武把师团长和支队长集合到佐世保,借了海军的一个办公室,开了第一次战前会议,参加者有从中国赶回来的第6师团长谷寿夫、第5师团第9旅团长国崎登,以及在国内的第18师团长牛岛贞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2期,熊本县人)、第114师团长末松茂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4期,福冈县人)。几个老鬼子一起祝贺柳川出山,用标准的五短身材的谷寿夫的话说:柳川中将一出,上海战局定矣!被认为是日本陆军美男的末松茂治则说:我军出征,应力求神速!田边给柳川拟订的第10军作战方案很简单:登陆后,立即向黄浦江一线攻击,切断沪杭铁路,转战太湖西南,与上海派遣军合围中队。
最后,下村和柳川谈妥的登陆日是11月5日。
11月初,第18师团在长崎县的五岛群岛集结完毕,第6师团则集结在朝鲜八口浦海域。当时,攻克保定、正定后,第6师团继续向石家庄一线进击,但10月25日被一个命令调到了山东,从那里上了船,很多士兵以为要回日本了,没想到在朝鲜南边的海域停了两天后,被告知要在杭州湾登陆。11月2日,作为第一波登陆部队,两个师团在济州岛海域会合后,经马鞍群岛直扑杭州湾!
两天后的深夜,日军登陆舰船像海怪一样悄悄抵达杭州湾外海预定地点。
柳川没叫部队摸黑登陆,而是下达了转天凌晨登陆的命令。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与其说日军士兵在作最后的登陆准备,不如说大多数人都在发呆。望着黑黑的海岸线,他们除了兴奋外,更多的是紧张和忐忑。按他们在船上的设想,登陆战将是一番血战(当登陆开始后,他们却发现:实战比演习更轻松)。
秋天的杭州湾静悄悄的。没人知道转天清晨登陆时的情景。视野止处,是北岸金山卫。这处海防重镇,建于明朝。在当年,就是为了防御倭寇。
一夜无话。
1937年11月5日凌晨,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用500公斤的炸弹对金山卫一线中国守军的滩头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同时,舰炮齐击,泻到海岸线。
柳川一声令下,第18师团和第6师团分别从金山卫东西两个方向强行登陆。在下船的前一刻,柳川的训话是:一旦登陆,山川草木,皆是敌人!
日军陆续登陆后,柳川分兵两路:第6师团主力和国崎支队攻向30公里外的重镇松江,跟苏州河沿岸的日军合围中队;第18师团、第114师团向嘉兴推进,去切断沪杭铁路和沪杭公路。柳川第10军的突然出现,使苏州河南岸的中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日军登陆之日,蒋介石跟顾祝同通了二十多个电话。
张发奎的右翼军警备的地区就是浦东和杭州湾北岸,但由于前两拨日本援军都是直接从上海那边登陆的,所以打着打着中国这边就把杭州湾忽略了,认为如果日本继续增兵仍会选择上海方向,即使不是上海方向,也应该是长江沿岸(陈诚认为日本人新的登陆地点应该是太仓,后来第16师团果然是在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的)。其实,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前,上海警备司令部参谋科长钟桓就得到情报,说黄浦江里的很多日军小火轮悄悄驶出吴淞口,“但去向不明”。这个情报上报后被忽视了。而这些小火轮正是接应日军登陆部队的。
警备浦东和杭州湾北岸的部队,本来有张发奎第8集团军的4个师和1个旅,但上海战陷入胶着后,就陆续把守在这儿的部队派到了上海,当柳川带军登陆时,浦东兵力是很薄弱的,至于杭州湾北岸金山卫一线,仅有第62师的2个连、炮兵第2旅的1个连和一些地方保安队。
日军登陆后,中国这边急忙把钟松第61师调过去阻击日军强渡黄浦江。这时再不从上海撤,中国的几十万军队必定被日军围歼。蒋介石也自然明白。他下了一个令,但这个命令不是叫军队全线撤退,而是叫部队去堵重镇松江。松江该不该去堵,应该去。但上佳之策是:第一个命令堵松江,第二个命令叫中队全线撤退,因为这样堵松江的意义才能最大地显现出来。
蒋介石没有立即下第二个命令。很难说他忘记了布鲁塞尔那个会。此时他已把两个外交奇才顾维钧和郭泰祺派了过去,希望争取到国际对中国的支援和对日本的制裁。但从几天后的情况看,这个希望完全落空,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会开比不开的效果还要糟糕!如果不开的话,日本至少还不太确定欧美列强对日本出兵中国的态度,但开完后欧美为了自身利益而完全绥靖日本,使日本更加有恃无恐。
军事有时候会折在政治上,而且那时的政治,是虚幻得比月球还远的政治。
蒋介石把电话打到上海前敌总指挥陈诚那里,陈诚又打到张发奎那里,后者拿着花名册一翻,这时能调过去增援松江的只有右翼军总预备队吴克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5期,黑龙江宁安人)第67军了。这个军原来是东北军一部,刚从河南风尘仆仆地调过来。张发奎为了表示重视,叫自己的副手黄琪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广东梅县人)亲自到松江组织布防。
11月5日夜,黄琪翔和吴克仁带人赶到松江,会合那里的守军(郭汝栋第43军残部)和保安队开会,提出松江至少守三天,为随后上海军队的撤退赢得时间。
三天?
到11月8日夜城陷,真的顶了三天,代价是吴克仁军长、所辖师参谋长邓玉琢、两个旅长朱之荣和刘启文,以及大批士兵战死。
吴克仁也是上海战中我方战死的最高军阶的将领。
松江是国崎支队打下来的,此时第6师团主力正向青浦(上海之西、黄浦江上游,是上海通往内地的大门)疾进,去切断中队西退之路。第6师团并不恋战,只是堵塞交通要道上的两个点:11日占青浦后,4天后下占昆山。这时候,从另一个方向也打过来一支日军,上去一打听,是吉住良辅第9师团。
打松江时,国崎支队曾派出一个侦察小队,化装成中队,夜袭了离松江不远的安亭镇,不料薛岳第19集团军司令部临时设在了这里,日后湖南战场上的“薛老虎”差点被捉。
说起来,当时情况极其危险。日军偷袭时,薛岳正在接第67师师长黄维打来的电话(此时黄受薛节制),按薛的命令,第67师殿后掩护第19集团军的其他部队撤退,主要任务是扼守苏州河上的泗江口公路桥。黄维正在报告情况,突然听到电话那边枪声大作,薛岳说了声“情况不好”就挂断了电话。在卫兵的保护下,薛岳冲出敌人的火力,乘车奔行时又遭日机扫射,危急情况下,只好凫水脱逃,好不狼狈!
薛岳怎么撤了下来?因为在11月8日晚,蒋介石终于下达了总撤退的命令。
那就回到开战之处的八字桥吧。
进入11月后,教导总队第1团和第3团从南京开来,第3团在途中的新桥车站就下车了,第1团在团长李昌龄(黄埔军校1期,山东潍县人)带领下继续前进,开赴八字桥接替黄维第67师。
到八字桥时,已是11月4日深夜,交接完毕后,黄维带部队撤了下来。第1团布置好,转天夜里就跟日军接火了。固守5天后,11月9日傍晚5点过,接到放弃上海的命令。此时,在激战中,李昌龄已经负伤。
这里只说第1团第3营。接到撤退令后,撤退序列是:第10连、营部、迫击炮排、第11连、第9连、重机枪连。最后撤的重机枪连担任掩护任务,撤退时间是晚上7点。由于连长身负重伤,排长李慕超(黄埔军校10期,湖北夏口人)代理连长。
李慕超带战士路过担任掩护的重机枪连时,看到好友、该连排长钱和森(黄埔军校10期,福建闽侯人)。钱和森说:老李,我们掩护你们,祝你们平安。
李慕超握着同学的手,嘴张了张,泪水流了下来。
又有谁知道,这一别竟是永诀!后来,在掩护部队撤退时,钱排长英勇牺牲了。虽然上面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但往哪里撤,并没说清楚。由于第1团是从莘庄(上海西南)转进上海的,所以他们只好先去莘庄。但没走多久,莘庄方向就传来枪声,于是只好折向西北。拂晓时,发现附近都是撤下来的中队,大家互相问是哪个部队的,就在这时,传来日军攻陷松江的消息,直到这时,李慕超和第9连的战士们才知道日军已从杭州湾登陆。
各个部队都下意识地往昆山撤。
昆山位于上海、苏州之间,北边是常熟,东北是太仓。
天亮后,李慕超第9连跟随其他撤退部队抵达苏州河上的黄渡大桥,桥只有一座,部队却成千上万,互不相让,挤成一团。
李慕超叫第9连战士互相拉着皮带,勉强挤过桥,经过八字桥激战5天,以及一夜的行军,过桥后一点人数,整个连只剩下70多人了。
此时日军已经发现中队开始撤退,所以飞机一地来轰炸。
李慕超和他的士兵不愧是教导总队出来的,军事经验比一般部队强,遇到日机轰炸,他不叫士兵们藏进附近的树林,而是叫大家在沟壑纵横的旷野里分散开。面对地面上少量的中队,日机一般只进行扫射,在形成扫射角度前,教导总队的士兵就迅速卧倒,利用沟壑进行掩护。对超低空俯冲的日机,则用机枪回射。相反,躲进树林里的部队,则遭到日机地毯式轰炸,伤亡特别大。
李慕超带队到达昆山后,情形好了不少,大家也可以喘口气了,随后转向苏州,教导总队的收容站设在那里。在苏州归队后,李慕超和战士们上了火车,在11月中旬回到南京。但没想到,仅仅三周后,在紫金山下,就又跟日军干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