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字体: 16 + -

第9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2)

教授要她再擦掉一个。她想了很久,将孩子的名字擦掉了。

这时,教授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父母对你有养育之恩,孩子是你的亲生骨肉,为什么要擦掉他们?”

这位女士答道:“父母会在我之前先死,孩子会在我死后单独留下,能陪我共度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所以我对他的执著最大。”

教授说:“如果是这样,你执著的范围非常小。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你对丈夫如此执著,认为他是属于你的,他的所作所为就会被你控制,觉得没有自由,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这样,他反而可能最先离开你。”

实际上,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到头来很容易空欢喜一场。倒不如怀着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态,在为之努力的同时,对于得到多少,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一切随缘!

6.万事从调心开始

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调心的窍诀,那活在世间上也可以、离开世间也可以,有钱也可以、没钱也可以,身体有病也可以、没病也可以,只要能护持这颗心,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在古印度,国王手下专门有驯服狂象的人。他们通过铁钩、绳索等工具,将狂象训练得十分听话,身体也变得极其调柔。然而,对驯象者来说,能调伏的只是大象的身,而不是大象的心。这方面,佛经中就讲了一则公案:

往昔,一位国王有很多头狂象,并专门安排人来驯服它们。有一次,国王准备到森林中打猎,让驯象者给他一头驯服好的大象当坐骑。

国王骑着大象来到林中,由于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气味,便开始疯狂地追逐母象。万分紧急之下,国王抓住一棵树才得以脱险。

国王非常气愤,回宫后找驯象者算账。

驯象者说:“实在对不起,我确实已将象的身体驯服。今天发生这种事,主要是因为它的心没有调伏。”

“为何你不调伏它的心?”

“这一点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调伏众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我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它的身体我已调伏,您若不信可亲自一试。”

于是,国王派人把大象找回来,在它面前放一个燃烧的铁球,命它用鼻子将铁球卷起。尽管燃烧的铁球烧坏了大象的身体,但它仍乖乖地把铁球卷起来。

见此情景,国王终于相信了驯象者的话。

身体的驯服,一般人都可以做到。有些人通过训练身体,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表演,比如杂技、体操,甚至有些动作看起来非常惊人,他们驾驭起来也游刃有余。而对于心的调伏,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才能达到。一旦你调伏了自心,把胡思乱想、乱七八糟的心管住了,这才能真正获得自在。

因此,佛陀说:“调心极善妙,调心得安乐。”若能调伏自己的心,则是最善妙、最安乐的事情了。这一点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更需要实地修持。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调心的窍诀,那活在世间上也可以、离开世间也可以,有钱也可以、没钱也可以,身体有病也可以、没病也可以,只要能护持这颗心,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否则,哪怕你拥有能赐予一切的如意宝,也不一定满足、不一定快乐。

那么,我们该怎样调伏自己的心呢?

佛教中的禅修非常有效。禅修有许多方法,其中最简单的窍诀,就是:先专注盯着一尊佛像,看一会儿再闭目观想;观想不起来了,再看一会儿,再闭目观想……如此不断训练,直至观想得非常明显、清晰。

这样做不但可调心养身,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开启智慧、消除业障,有诸多殊胜的利益。大家不妨一试!

7.一切都会过去

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

现在的一切,总有一天都会过去,不要让自己活得太计较。

古代有位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来后就忘了。

国王非常伤心,倾尽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有智慧的大臣说:“你们谁能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赏给谁。”

过了两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请把钻戒给我。”

国王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

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又把钻戒还给国王,扬长而去。

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中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从此,国王牢牢记住这句箴言,一生中不管遇到什么,都不会特别执著。因为他知道,光荣辉煌、耻辱失败、财富名利……眼前所出现的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

其实我们也应如此,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对于种种得失荣辱,用不着太放在心上。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

宠辱不惊、笑看成败,这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8.幸福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会越大;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幸福是什么呢?

古人在造字时,就已告诉我们了答案。“幸”字,上方是“土”,下方是钱的符号“¥”;“福”字,左边是“衣”,右上是“一口”,右下是“田”。也就是说,有地、有钱、有衣、有食,而且全家团团圆圆,这就是幸福。

但幸福真的只建立在物质上吗?

有人认为:有钱就会带来幸福。但我认识很多有钱人,他们并没有感到快乐。

一次,我遇到一位企业家。他40多岁,衣冠楚楚、事业有成,却常流露出忧虑、抑郁、沉重的神情。

我问:“除去成本的话,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1亿没有问题。”

“你心里快乐吗?”“还行,但我还想做大。”

不久后,在一个小面馆里,我见到一位50来岁的老板娘。当时天色已晚,她关了面馆的门,转身从油腻的围裙兜里掏出一堆小钱来,一张一张仔细、麻利地数着。

我问:“你一天能赚多少钱?”“也就一百来块吧。”

“未来有什么计划吗?”“我还想做大。”

可见,“做大”是好多人的梦想。这种想法虽然无可厚非,但做大了以后,钱赚得多了,反而让自己为所累,不一定会真正幸福。

还有人认为:感情可以带来幸福。若找到一个心仪之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就是这辈子最大的快乐。

也有人认为:健康可以带来幸福。我就认识一位老人,经常供养僧众、捐赠慈善基金,他这样做没有别的想法,只求家里平平安安、身体健健康康。

……

综上所述,幸福因人的价值观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之貌。但相同的是,幸福都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满足,都在心上安立。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

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都认为,人类应该用理性的方式来寻求幸福,否则,建立在感性上的幸福,只是一时冲动,会转瞬即逝。所以,我们首先理性地认识一下幸福。

现代幸福学家认为,幸福具备六个特点:

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

尽管人人都希望幸福永不褪色,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能让自己幸福的事物,慢慢习惯了以后,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幸福感也会日益淡化。

比如,当你坐在刚装修的新家里,环顾四周会欣喜若狂,但不久,这种感觉会渐渐消失;一个人新婚燕尔之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后,他不仅感觉婚姻平淡,甚至还可能与爱侣形同陌路。所以,幸福感并不是持久不变的。

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

当你得到渴求的某个东西时,最初觉得特别幸福。但再次获得这个时,幸福感会大不如前。当达到足够多的次数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

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会越大。

如果某个东西来之不易,得到时才会激动万分。比如一个人磕长头到拉萨,一路上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时,他会无比幸福、喜极而泣。

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你喜欢某一样东西,对它念念不忘,得到时会喜不自禁,但如果你对一件事物没有渴求,它就不会给你带来幸福。试问,不爱糖的人给他糖,他会觉得幸福吗?

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

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小茅棚里,另一个人住在豪华的别墅中。住茅棚的人非常满足,身心洋溢着幸福;而住别墅的人,虽然生活奢华,却没有心满意足,这就不叫幸福。

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沉浸在对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难以获得幸福。

由此可见,幸福虽然与外在环境有关联,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内心寻觅。

既然幸福在我们心中,它就并不遥远,只待用心去感悟。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幸福一味寄托在外物上,那即使奔波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得到,反而让自己与幸福越来越远。

毕竟,人的是永无止境的。佛经中说,纵然天上降下珍宝之雨,纵然世间妙欲被一人独享,贪欲大的人,也不会感到满足。

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不断地寻寻觅觅,内心始终没有满足,时常处于焦虑、空虚中,不知幸福为何物。

从前也有一位富人,背着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幸福。可他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未能找到幸福。

当他沮丧地坐在路旁时,正好遇到一个农夫。

富翁说:“我一直在寻找幸福,实在是找不到,怎么办?”

农夫擦着汗,放下沉甸甸的柴,说:“放下就是幸福!”

富翁顿时醒悟,当天晚上也睡得很香。

人生在世,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有一颗知足的心,懂得“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即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也会牢牢抓住幸福的翅膀。

所以,何时放下了,何时就会满足,何时才会幸福。

9.莲藕是佛陀加持过的食物

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前不久,有人买了几节白嫩的莲藕,放在桌上,勾引着我的食欲。

见我很感兴趣,他便将莲藕生长的因缘、功效,一一向我传授。

听后方知:莲藕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食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这种见多识广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从他那里,我的确学到了不少知识。

莲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谦逊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个性,“不蔓不枝”说明其不具分别念、不向外攀缘的特点。所以,莲的根部——莲藕,也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之赞。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之语。

同时,莲藕还是前辈许多修行人苦行时的食品。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当他在山上苦修时,主要的食物就是莲藕。

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世上还有什么食物比它更好呢?

今后,我要多吃莲藕,因为它是佛陀曾加持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