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
扬雄(公元前53—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
主要哲学著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是模仿《周易》的,《法言》则模仿《论语》。《太玄》的大部分词句非常晦涩,文义不明确;《法言》则比较简明。
一、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西汉末年,《谶》、《纬》流行,“天人感应”的宗教迷信弥漫一时,在这种环境中,扬雄表现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依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天人感应”的谬论,对于鬼神以及长生不死等迷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扬雄的哲学思想是复杂的。他的哲学体系中含有一些唯物主义的内容,但是在唯物主义的内容之上,安置了一个笼罩一切的神秘的绝对观念“玄”,从而使他的哲学体系成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对于扬雄哲学中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矛盾,我们应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
扬雄认为,天是自然而然的,并无目的。《法言》中说:“或问天。曰:吾于天与,见无为之为矣。或问雕刻众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给诸?”天是无为的,万物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天在那里雕刻万物。这是对于神学目的论的一种简单而明确的反驳,与董仲舒的思想处于对立的地位。
扬雄不承认神怪,他说:“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神怪是没有明确证验的,圣人不谈论神怪。他更不承认所谓长生不死的神仙,《法言》中说:“或问人言仙者,有诸乎?吁!吾闻伏羲神农殁,皇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这是说,自古以来,无人不死,哪儿有不死的仙呢?扬雄更指出有生有死是必然规律:“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他还批评了“五百岁而圣人出”的谬论:“或问五百岁而圣人出,有诸?曰: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这是说有的时候,同时可以有几个圣人,如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有时候,前后的圣人相隔千年,如商汤到孔子。所以五百年出现一个圣人的说法是靠不住的。扬雄认为,人事的成败得失,都是由于人,不由于天。《法言》中说:“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日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傲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扬雄这里以楚汉相争为例说明汉能屈己以从群策群力,楚不能从群策而自负其力。所以汉胜楚败,完全是由于人事,而并非天命。
从以上所述扬雄对于当时流行的宗教迷信的批判来看,应该肯定,扬雄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的。他的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对于以后的唯物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王充的唯物主义哲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二、《太玄》中的哲学思想
扬雄认为浑天说是极其精妙的天文学说,凡是讲述天文观象的都不能违背它。扬雄企图以当时的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根据建立一个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体系,这就是《太玄》。扬雄的思想表现了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他注意研究天文学,本来主张盖天说,后来被桓谭所说服,改信浑天说。他曾赞扬浑天说道:“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这里简要叙述了浑天说的历史,汉武帝时落下闳开始制造浑天仪,鲜于妄人加以测度推算,宣帝时耿寿昌制成了浑天的仪象。
《太玄》的最高范畴是“玄”。玄是世界的最高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本。扬雄十分强调玄的无形,他说:“夫玄晦其位而冥其畛,深其阜而眇其根,攘其功而幽其所以然者也。故玄卓然示人远矣,旷然廓人大矣,渊然引人深矣,渺然绝人眇矣。”这样幽微深奥的“玄”使人无法捉摸它,它无形而不可把握。扬雄说:“玄者,幽捕万类而不见其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通同古今以开类,搞措阴阳而发气。”这段话说明“玄”是无形的,它在无形之中开展出万类,是天地阴阳之所从出。他又说:“仰而视之在乎上,俯而窥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弃而忘之在乎后,欲违则不能,默则得其所者,玄也。”这又是说“玄”又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人也离不开它,所以玄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世界的最后的本原。
扬雄在讲“玄”和阴阳的关系时说:“莹天功明万物之谓阳也,幽无形深不测之谓阴也,阳知阳而不知阴,阴知阴而不知阳,知阴知阳,知止知行,知晦知明者,其唯玄乎!”这是说玄包括了阴阳、动静、晦明,它是一个统一体,不偏于一个方面而共存于每一个方面之中。玄超越了阴阳的对立。
如此深奥神秘的玄,究竟是什么呢?扬雄说:“天道成规,地道成矩。规动周营,矩静安物。周营故能神明,安物故能聚类。……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天道圆而动,地道方而静,总合天道、地道、人道,就是玄。这玄就是包括了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最高的道,也就是最高原理。《易传》中说:“天玄而地黄。”玄是天的特点,玄兼含三道,而是以天的特点来命名的。
玄是最高原理,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绝对,也就是绝对观念。扬雄肯定绝对观念为世界的根本,所以他的哲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扬雄的客观唯心主义表现于两点:一是他提出了一个世界图式;二是他又认为这个世界图式包含于一个绝对观念“玄”之中。
扬雄在《太玄》中提出了一个世界图式,这个世界图式是模仿《周易》的,而又与《周易》同。《周易》中基本上采用二分法,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为事物变化的公式。《太玄》基本上采用三分法,又分四层,即方州部家。一玄分为三方,一方分为三州,共九州;一州分为三部,共二十七部;一部分为三家,共八十一家。他说:“一玄都覆三方,方同九州,枝载庶部,分正群家。”与八十一家相应,《太玄》分为八十一首,每首九赞,共七百二十九赞。这就是《太玄》的体系,他认为这个体系包括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公式。事实上,这种世界图式的构造,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扬雄试图以八十一首来表现一年四时的变化,所以说“八十一首,发事咸贞”,又说:“始于十一月,终于十月,罗重九行,行四十日。”每一首约表述四十日的情况。扬雄把一年四季分为九段,一段称为一“天”,一年共九“天”。“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太玄》的八十一首分为九节,第一首至第八首属于中天,第九首至第十七首属于羡天,依此类推。不仅如此,扬雄在《太玄》中,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企图用以“九”为基数的格式把它们框起来。除上面讲到的他把一年四季分为“九天”外,同样,他也认为地有“九地”,人分“九等”,人体有“九体”、“九窍”,宗族关系有“九属”,等等。
扬雄更以阳气消长状况和万物盛衰状况来说明“九天”的变化过程:“诚有内者存乎中,宣而出者存乎羡,云行雨施存乎从,变节易度存乎更,珍光淳全存乎啐,虚中弘外存乎廓,削退消部存乎减,降队幽藏存乎沈,考终性命存乎成。”阳气闭藏于内是中天,植物开始萌生是羡天,滋润万物是从天,植物变化繁多是更天,植物茂盛结实为睟天,植物渐渐变为外强中干为廓天,植物衰减为减天,植物降落覆藏为沈天,万物完成结束为成天。扬雄的这些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当时历法与农学的一些知识,但是他把这些天象、自然的变化过程,完全用他主观设计的图式去套,其结果只能是牵强附会而已。
扬雄在一些文章中也谈到元气。他写的《聂灵赋》中说:“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这是肯定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根本。他又写《解嘲》,其中说:“既而作太玄五千文……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伦。”但他没有明确说明玄和元气的关系。从“大者含元气”来看,似乎是认为玄是在元气之上,并且认为玄是气的根源。
三、扬雄的辩证法思想可知论的认识论
扬雄继承了《周易》、《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在一些方面有所发挥。他说:“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雷隆隆而辄息兮,火犹炽而速灭。自夫物有盛衰兮,况人事之所极?”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对立的两方面互相转化,因为互相转化,所以是互相联结,互相统一的。扬雄强调物极则反,事物在一个方向上变化发展,到达一定限度,就会一转而为其相反。他认为,如果没有达到一定限度就不会转化。他说:“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极寒生热,极热生寒。信道致诎,诎道致信。其动也日造其所无,而好其所新;其静也日减其所为,而损其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