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国学
字体: 16 + -

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

梁漱溟:佛法大意

所谓宗教,就是人类在现世生活中一种超现世乃至反现世的倾向。现世和反现世正是矛盾统一,相反相成的。

友人袁虹叟新购录音机,邀我为一次录音。我以《佛法大意》为题,略申我对于佛法的认识。其词如下: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佛法大意。原始佛法即通俗所称为之小乘佛教的,其内容总括起来就是四谛五蕴之说。何谓四谛?苦、集、灭、道,是为四谛。在佛家看人生,不外是起惑、造业、受苦三句话可以尽之。人们总迷惑在有个自我,便是起惑。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我,没有那样常一主宰的我,如像人们所设想者。这样便联系说到五蕴。何谓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为五蕴。色指身体;受即苦乐等感受;想指留下的记忆;行、识则指生命流行的本身。生命的真相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此时的我与过去的我,刹那变化,早非一事;只不过前后相似相续而已。并不像人们误认为今天的我依还是昨天的我那样,所以说非常。然而它又是相似相续下来而不断的,并不像人们误认为一个人死了便完了的那样。由于人们的迷执着自我,便造种种业——善恶都是业——这便是四谛中的“集”,而人生种种的苦就由此而来,所以集为苦之本。要消灭人生之苦必得修道。原来古印度社会是宗教盛行的世界,各个宗教几乎都以解脱苦恼的生活为宗旨,都讲究修道。修道为寂灭之本。苦、集、灭、道四谛大意就是这样。佛家在古印度属于较后期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教义有三:(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是曰三法印。世间一切事物流行曾不暂住,就是诸行无常。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亦或称有为法、无为法;浑和称之曰诸法。但不论有为法、无为法,总归是没有我;这就是诸法无我了。时间是生灭不住的,人生是造业受苦,沉沦在生死轮回中的;印度各教派几乎都求超脱生死,归于寂灭为乐之境;但它们总不免认识有错误,修行有错误,不能契合真理,妙达出世之境界。唯独佛家能以成就得涅槃寂静。以上粗略叙明原始佛教的大意,以下再谈一谈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在世间人看来,应该说是原始佛教十分可惊的一大发展变化,它表现为一大翻案文章。那就是在大乘说,五蕴皆空,四谛不立,有如《般若心经》上的一切皆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云云。但实则是翻而不翻。大乘佛法正是建立在原始佛法之上的,既不是离开这一基础,却又反过来指点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实践上菩萨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原本是出世间法,却又出而不出,不出而又出。我们可以说,若没有大乘佛法,那么,佛法是不圆满的。

说至此,回顾一下来说宗教和人生的关系。原始人群或称初民社会的生活中就有宗教的萌芽。那就是人们震恐于大自然界风云、雷雨、洪水、猛兽,种种灾患侵袭,幻想有神灵降罚或魔鬼作祟,而有许多禁忌或胡乱的崇拜,在今天看起来可笑,而在那时正是维系其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不妨说,自远古到今后远远的未来世界,将始终存在着宗教。所谓宗教,就是人类在现世生活中一种超现世乃至反现世的倾向。现世和反现世正是矛盾统一,相反相成的。在佛教内有人天乘、小乘、大乘和种种宗派,恰是包罗万象的。佛法既创起于古圣哲的佛,但又随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人情而形成,在流布,莫执一而非余。我的话完了。

(梁漱溟著《梁漱溟先生论佛儒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