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国学
字体: 16 + -

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

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湖州人,书法家、诗人、教育家。其尤以书法著称,民初时与于右任并称“南沈北于”,后与吴玉如并称“南沈北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赞其“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著有《谈书法》、《书法漫谈》、《学书丛话》、《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二王法书管 窥》等。

有积极意义的诗词,优秀的对联和诗文更可以写,这样书法艺术才和群众结合得更紧密,为群众服务得更好,“学贵致用”,只有让更多的群众欣赏到书法,才是艺术家最高尚的艺术享受。

谈中国书法

中国的书法有它悠久而光辉的传统,但是,这种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旧中国,大抵只是凭着个人的爱好去随意学习,借资消遣,或是供有钱有闲阶级点缀装饰之用。这种艺术活动只限于少数人范围之内,与广大群众是不发生重大关系的,因之缺乏生气,逐渐衰退。如今,政府关心人民文化生活,重视祖国优良文化遗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书法艺术和一切民间艺术一样得到了应有的安排与发展。

我国的汉字是经过好多次体变的,最初由原始的简,发达到了繁,繁了,又觉得不便于应用,又必须简化。自大篆变而为小篆,由此而隶,而楷,中间还有章草、今草、行书等等。每当一种新体字出现的同时,也就出现一批新体字书家。如秦代李斯之小篆,汉隶之蔡邕、梁鹄、钟繇诸名家。钟繇又善作楷书,王羲之,献之继承而加以发挥,遂为后世楷则。楷书中魏晋南北朝又各有其特异的风格,到了陈隋时代,形态与魏晋更不相同。唐承其绪,褚遂良、颜真卿相继加以变革,崭然新样,启迪后来。赵宋以后,正楷虽不如前代,而行楷盛兴,这是字体简化演进过程必然的趋势,也是美观和实用逐渐统一的要求所促成,因而行草体也有了灿烂的新气象,为前代所无。就草书说来,章草有索靖诸人擅场,今草晋代已盛行,羲、献父子最有胜名,至唐朝张旭益加纵肆,时人叫它作狂草。怀素师承其法,后世遂以为草书准则。行书自后汉以来,因其简易,最便于用,历代通行,名家辈出,大抵皆以羲、献为宗,而各有别出新意。今人亦多致力于此,这是可以理解的。以上所述只是一个大概。

字体之变,总是由繁而简,正和现代简化汉字的用意一样,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意愿,因它便于人民使用。便于用,才能表现出文字实用一方面的功能。书家随着时代的需要,要求把新体字写得美观一些,就有了艺术价值,因而增加了人民的爱好,也就对于广泛应用加了一把推动力量,现行简化字体必须写得好看,这是人人所要做到的事。但在简字通行表中,有一些字是由草体转化来的,草体本是把正体简化,点画另作安排,它是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的。现在

又要由草变正,便得从新安排点画,这却不甚容易。如何安排得妥帖方始美观,就须要我们书法界的人士各出新意,把它配合好,这是当前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取法的是,前代杰出的书家,没有一个不是既要尽量师承前人优良的体制,又要适合现代,而且要提高现代的风尚,这就可以明白,“古为今用”的实践意义了。

历代留传下来的好东西,总都是含有不同程度的新鲜气氛的。羲、献父子曾经有过这样一回事:献之有一次对他父亲说大人要变体。就是说变革钟繇的字体,献之自己的字就被当时人称之为破体。南齐张融也对萧道成这样说过:“不恨臣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臣法。”这种着眼现代,去从事革新的精神,是每一个书家所当重视的。书法传统历史不容割断,但一仍旧贯,囫囵吞枣是不足贵的。凡是学书的人,首先要知道前人的法度,时代的精神,加上个人的特性,三者必须使它结合起来方始成功。这里所说的法度自然是指大家公认必须遵守的根本法则,即所谓笔法(笔法在这篇文字中不拟述及)。若果是其他清规戒律,则非所当守,甚至于还应该把它破除干净,免得以盲引盲继续遗误后人。无论是哪一种艺术,总不能不受到它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影响,书法自然不能例外。晚周时代,南北阻隔,书不同文,留传下来的石鼓文和历来出土的楚器文字就是例证。秦汉以后天下一统,书已同文,字体也渐归一致,石经文字整齐已甚,便开了后世干禄字体作风,甚至于可以说是近代馆阁体的先声。欧、颜两家字体被北宋时代作为抄书刻板之用,其末流竟成为后代所谓印书的宋体字,它反映着社会一般化习俗的风尚。到了南北朝疆土分裂,各自为政,那时候的字形亦多式多样,不过书法是经过人们的头脑思索和安排,再把它写出来的,已经有了它的组织体系,不像当时政治那样混乱,在这里就看出了人们要秩序要统一的意愿,可以说在六朝书界中是得到了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的。陈隋以后,又由离而复合,政权统一,楷书的形体亦更趋向整齐,虽然各家皆具有他自己的一些不同风格,但又远非六朝时代所为的五花八门生气勃勃可比,而实已形成一种定局,令人看了颇有停顿不前之感,赖有行楷和行草的蓬勃发展,不然的话,书道便会一蹶不振。现在不是那样了,中国已进入划时代的历史时期,人民已经得到了自己共同来建设祖国新社会的义务和权利,因之文化**紧跟着经济建设**汹涌而来。这十一年中,尤其是近三年来的大跃进,真令人感觉到春色满园,万紫千红,既丰富多彩,又和谐一致,这一场面已经在各种艺术里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来了,书法一向被中外人士所公认是一种最善于微妙地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发越精神的高级艺术,就已有的成绩看来,这样说法不算夸张。我们现代的书人,必须完成当前这一崇高任务,要和其他艺术工作者看齐,投入到火热的斗

争生活中去,努力提高政治水平,这样才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正确地把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我所说的极其粗枝大叶,阙误必多,希望大家来一个“争鸣”。争鸣的结果,一定有利于书法发展的前途。

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

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和文字简化的过程紧密结合的。拿著名的《峄山碑》、《会稽刻石》来说,被认为“苍劲古雅”到了极点。实际上,这是大篆的简化字。

周代的籀文(大篆)虽然说经过一次统一,但经春秋战国时代政治上的不统一,一度使文字也形成了混乱,出现了“六国异文”。秦代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了统一政令,由当时的李斯、赵高等主持,在文字上也作了一番统一和简化的工作,于是出现了小篆,比起大篆来,小篆要简单些,形体也美化了。

文字毕竟是表达思想的工具,首先还是以实用为主,随着文化的发展,小篆仍嫌烦琐,于是在写字匠、下层官吏中又出现了一种简体字——即秦汉之际的隶书,这本来是在应用文中流行的字体,后来逐渐占了优势。今天我们看到《夏承》、《张迁》、《曹全》以及《汉石经》、《乙瑛》、《史晨》等碑,各尽其美。然而隶字刚出现的时候,却很遭受士大夫的轻视,隶书之名,本身就有轻蔑的意思。

后来,又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同时流行一种章草,刘德升在艺术上有所创造,传给了钟繇,钟繇的书法是根据用途而变的,写正式文告用隶书,写应用文字则是楷书或行楷,可是偏偏他的应用文字影响最大。由于他的启发,才出现了像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成为后代楷书书法的大师。

从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看来,能说明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结合实用。因此,我认为书法艺术家没有理由拒绝简体字,而要拍手欢迎它,努力推行,钻研而且加以美化。目前我们国家用历史上没有过的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行简体字,目的是便利群众,普及和提高人民文化。这是了不起的跃进,是书法艺术界“突破”的大好时机。

书法艺术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又要创造自己的风格,尤其要有时代的精神。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表现在当前的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上。因为我们的书法艺术首先要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要使他们掌握。在形体上要求端庄、大方、生动、健康的美,而不能追求怪异。文字一混乱就行不通了。另外,书法艺术应尽量发挥到实用文字方面,牌匾可写,标语可写,公告可写,甚至仿单、说明也可写。当然,有积极意义的诗词,优秀的对联和诗文更可以写,这样书法艺术才和群众结合得更紧密,为群众服务得更好,“学贵致用”,只有让更多的群众欣赏到书法,才是艺术家最高尚的艺术享受。

(沈尹默著,朱天曙编《沈尹默论艺》,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