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国学
字体: 16 + -

第六篇 史鉴篇_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

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其著有《中国文化史》、《中国商业史》、《中国教育史》、《国学图书馆小史》、《中国版本概说》、《国史要义》等。

现在的人格外要研究历史,才知道应付种种事变的方式。

现在有许多人都知道要讲国学,但是中国的学问很多,首先应讲哪一种学问,自然各有各的嗜好习惯。喜欢讲某一种学问的,就先讲某一种学问,以为旁的学问都在其次。譬如讲小学,讲经学,讲理学,讲文学,讲考古学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许多专家都认为讲国学莫要于此。我也承认这许多学问都应当讲的。但是我们要讲国学,必须先将各国的学问来比较一下,哪一种学问在世界各国都有的,那就要问某一种学问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特别完备。自然,中国的小学、经学、理学、文学等等比较他国特别发达,但是最初发达的,无过于史学,后来逐渐进步,尤其完备,所以我说讲国学宜先讲史学。

我们知道,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历史,何以说中国的史学特别发达、特别完备呢?大概各国古史多属于神话,后来构成国家,也没有正式设立史官,注重纪载历史,所有史书,大都是私人编纂,得之传闻,或是事后搜辑材料追想得来的。惟有中国,自从黄帝以来即有史官,注重纪载历史,所以纪载神话的历史很少,纪载人事的历史特别的多。比如《世本》、《竹书纪年》、《尚书》等类的书,都是纪载人事的。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先民特别注重纪载人事的历史,只须看《礼记》、《周礼》上面所讲的各种纪载历史的人特别的多,就知道中国人注重历史非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可比。大概古时纪载人事的一种人,就叫做史。任何地方,任何机关,都有一个人或若干人纪载地方机关或是个人的经过。《礼记·内则》说有人生子必须报告闾史及州史。大概居民一百家,就有一个

史,纪载这一百家的事,叫做闾史。居民二千五百家,也有一个史,纪载这二千五百家的事,叫做州史。合计一州有二十五个闾史和一个州史,所以一乡就有一百三十个史,纪载这一乡的事。比如人之生死以及物产统计或是特别重要的事都有史纪载的。大约方百里的地方就有七百八十个史。再就《周礼》上看,任何机关都有一种史,不下一千数百人。这种史都是管公牍文字,关于官厅的历史的,并不算是职官。至于中央政府建立的官,又有什么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职,也有一百多人,掌管全国的各种纪载,所有法律、礼节、统计以及地方的志书,都归这种史官管理。所以一切的学问,在古时候都是史官所管。现在有人不信《周礼》,说不是周朝的书。大约不是周朝,也是战国或是西汉的书,此书上所说的制度,必定总有来历,不是随便说的。我所以说是中国构成国家的时候,特别注重纪载人事的历史,那是各国都没有的。自从汉以后,无论哪一朝,都有史官,纪载一朝的事实,因此累代相传,就有二十四五部正史,合计不下三千多卷,这更是各国之所没有。至于正史之外的史书,那更是不可胜计,下次尚须分类叙述,现在只要先说明正史的来源,就因为从前就注重历史。

注重纪载人事,有何好处?古语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因为人类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出来。没有经验,不知道种种事情的利害。有了经验,就知道做某种事有利,做某种事有害,这就是学问。我们要知道,中国有两个最大的学问的人: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这两个大学问家的学问,从何处产生呢?都是从史学产生出来的。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管理藏书,就如今日的图书馆,所以他对于周朝以前历朝历代的成败兴亡,以及各种社会人事的利害祸福,都看得烂熟,后来写了五千言,将他的学问经验,归纳起来,说了许多原理以及公式。大概人类的事,都逃不出老子所说的原理和公式。所以老子的学说,自汉以来,就是支配中国政治,以及社会的惟一要书。孔子是删订经书的,其实各种经书也都是史书。明朝王阳明

先生,清朝章实斋先生,都说六经皆是史,所以孔子并不是经学家,孔子是一个史学家。孔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孔于是据史书上的事情,看出道理来,讲明立国和做人的大义。一切人伦道德,所以应当如此,不可如彼的。并非孔子自己要创造一种学说,他是从史书上看出这种道理,是不可违反的。比如孝悌忠信等等德目,行之就与人群有大利,不行就使人群发生大害。所以孔子的学说,支配二千余年的人群,至今还是要信 奉的。

现在人不知道讲历史有什么用处,以为今日的事情,与古来不同。不知一切的物质,是时刻变化进步的,惟有人类,依然还是古来的耳目心思,并未变化,也不见得有何等进步。不过倚赖物质的进化,将人事的形式扩大了或是加紧了。至于内容,依然是没有改变。所以现在的人格外要研究历史,才知道应付种种事变的方式。讲历史的好处,不是可以换钱的,也不是可以骗文凭的,主要的好处就是彰往察来,所谓考诸往而知来者。人类如果能考诸往而知来者,自然就晓得支配人群,以何种方法为最适当,不至茫然无主了。普通人常说,少年人少不更事,老年人老成练达,何以少就不更事,老就练达?就因为经验的多少。人的年龄总差仿不多,活到一百多岁的很少,即使活到百多岁,经验也有限。但是有一法,可以使得人有几千年的经验,差不多有几千年的寿数,这个法子就是讲史学。讲史学知道立国和做人的经验,那就叫做历史哲学。中国从前没有历史哲学这个名字,老子和孔子都只讲个道字。什么叫做道呢?就是从历史上看出人类常走的路,因此悟出这个道来。他们所说的道并非神秘,乃是人生的规律。后来《宋史》上纪载许多讲理学的人的事实,题目叫做道学传。其实“道学”两个字,是从老子和孔子讲史学流传下来的,并非宋朝人创造,也不是做《宋史》的人特别想出来的。我们知道,中国人讲理学是从史学产生的,那就不嫌它迂腐了。

(柳诒徵著《柳诒徵史学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