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国学
字体: 16 + -

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

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

严北溟(1907—1990),字渤候,湖南湘潭人,哲学史专家。他曾任《东南日报》评论和主笔,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讲义》、《列子译注》、《儒道佛思想散论》、《中国佛教哲学简史》等,另主编有《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辩证唯物主义和经济规律》等。

特别是“孝”,把它提到继承道德遗产与建设精神文明的角度上来考虑,又有何不可!

最近有些朋友向我提起:子女与父母的道德规范是否仍适用“孝”这个字?我们还应不应再谈“孝”?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孝”,不仅应谈,而且还应该大谈而特谈。

道德是继承性的。不管你提它也好,不提它也好,“孝”总归是我们人民继承下来的珍贵思想遗产之一,它早由思想模式积淀和演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传统道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酵素作用。这里存在着历史的客观规律性,谁也无法否认。即使在今天,我们虽也可能在社会上发现各种违反孝道(如不敬父母,不负赡养责任,乃至打骂虐待视同奴仆等)的现象,但这毕竟是极少数人干的,绝大多数人则总是把忤逆不孝看做罪过的、可耻的行为。这类行为一出现,马上会受到社会公正舆论的谴责。可见在“孝”这个问题上,人们的是非感是敏锐的,正义感是强烈的,“道德法庭”的无形力量在这里显示了出来。个人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个人在家庭的表现,直接或间接地同社会乃至政治发生联系。我们的祖先历来把“孝”看做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百善孝为先”,并不算怎样夸大。在今天,我们还无法否认:“孝”应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对人对事又有什么道德心、责任心好谈?还有什么“五讲四美”好说的呢?

“孝”是人人做得到的,“仁”也是人人做得到的,只要“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首先从个人和家庭关系做起,就“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孝弟所以为“仁之本”,正是这个道理。这样,从“孝”出发的人道主义就同联系实际的现实主义两种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应该说,正是这种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伦理哲学和传统道德的一大特色。

有人说,子女和父母是平等关系,在今天,适用文明礼貌,提倡敬老爱幼等一般社会道德便够了,何必还要留恋于封建道德规范,要沿用一个特定概念的“孝”字?

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我认为先要明确一点,即:按照人与人关系的多种类型,通过某些特定概念表现出道德心理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和差别性,正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大优点。固然,像“君义臣忠”、“夫和妻顺”等带有封建性尊卑观念的提法,在今天是早已过时了;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类命题,并不一定反映封建尊卑等级现念,特别是“孝”,把它提到继承道德遗产与建设精神文明的角度上来考虑,又有何不可!

总之,“孝”之所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美德,正由于它几千年来在极大程度上是以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为基础,它具有大众化和民主性精华的积极一面,自不应简单化地给扣上一顶“封建道德”的帽子,而轻易予以否定。何况“孝”这概念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进展,我们应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涵义。无产阶级是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合法继承者。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胸襟、气魄,把“孝”提到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老年》创刊号,1983年10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