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
字体: 16 + -

第三节 员工持股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员工持股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历程,但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员工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国有企业弊端集中体现在:一是企业利益未能与员工利益联系在一起,员工薪酬体系中不能体现长远利益和未来收益;二是企业缺乏民主管理,国企领导人“家长制”“一言堂”现象普遍,员工缺乏相应的发言权,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并且流失的多是国企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对国企的健康发展影响极大。

为了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国企发展的诸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并特别强调要“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员工持股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混合所有制这个概念则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简单提出过。我们可以看到,员工持股和合所有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企改革的两个亮点。那么,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员工持股是2015年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它的推行是国企改革最具革命性的事件和里程碑的事件。

之所以认为员工持股是2015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有这样几个理由:第一,员工持股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其问题的理论涵义、实践走向和实现目标意义重大。第二,员工持股是发展混合经济的一个方法、一条道路,决定着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成败。第三,员工持股使企业内部将形成国有股、民资或外资股加上内部员工持股“三足鼎立”的结构。股权结构相互制衡,可以把各方面的优势调动起来,把潜在的阻力变成动力。第四,推行员工持股可以最大程度使企业业绩增长惠及劳动者,不仅可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也是促进社会走向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五,随着员工股权的不断扩大,他们在企业里的经营管理权和其他权利及作用也将日益增加,包括在知识、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将积极影响企业和社会的依法治国、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自由化、社会公平化等。

国有企业股权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未来将不再属于完全化的国企,而属于一种多种股份制的综合型企业,私人将获得国企一定的股份,从而对国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央企的几位“大哥大”,包括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因为在我国一直以来石化行业就没有允许过私人参股的先例,而对于石化这项国家重点

行业来说,允许私营企业参股将使其未来发生重大变化。虽然中石化已经明确不会允许私人占有的股权超过总股份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但是随着这种国有企业放开股权,股权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也很难确定。虽然像中国石化这样的大型集团拥有上千亿资产,是一般企业难以撼动的,甚至国际巨头企业都难以影响其地位,但是如果有国际投机性企业的合力围剿,那么中石化未来能否控制住股权也是很难说的。为此国有企业放开股权就好比一道大坝放开一个口子一样,这道口子是否能够一直控制好,关系到股权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多家央企和地方企业员工持股改革在探索中谨慎进行,但有关员工持股等**性的内容讨论,却经常在各种论坛和报刊中广泛和热烈开展。

有的专家谈到,员工持股应在指导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引导,要结合以往规定和实践经验,重点关注持股比例、持股方式、股权来源、实施路径等几个方面,要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同股同权、同价同酬”,要将工作做细做实。

有的专家学者谈到,持股方式可以采取直接持股,也可以采取间接持股,可以设置平台公司等。股权来源一般采取增资扩股,不宜通过转让存量股权的方式让员工持股。从持股比例看,全员持股并不是值得推广和鼓励的方式。应该向关键岗位、科技骨干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员工持股比例应该设置上限,以保证国有的控制力。从行业上讲,从事一般性竞争业务的国有企业可以实施员工持股,对于从事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业务、具有国家特许经营资质、政策性企业,以及其他非竞争性企业,不太适合引入员工持股。

还有的专家表示,员工持股的出资方式应坚持以合法现金出资;以评估值作为基本定价依据。同时,员工持股日常管理应该建立动态调整和退出的机制,包括收益分配机制等。持股员工因为辞退、调任、退休等应该把股权转让给企业内部符合条件的受让者,或者作为内部股权。对自愿参与的职工,可规定职工每年至多将其工资总额15%且总额不得超过2万元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将来享受税收优惠等。在具体实施层面,应该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严格遵守现有国有企业改制等情况,防止一哄而上。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进不仅有赖于证券市场机制,还需要各方面制度配合,如税收、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在对员工持股问题上,部分专家和企业高层也表示了困惑和疑虑,认为“职工持股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实践看,确有此类事情发生,有些公司以较低的价格向内部员工发行股票,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入了少数人的口袋。但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防

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政策,如规范审计评估程序、强制进场交易等。从理论上说,这些制度可以基本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

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员工持股能否合理实施,能否真正有效调动员工积极参与,能否使国企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合理安排资金来源是员工持股的关键。以下几种资金来源方案供参考。

第一,资金由员工个人出一部分,公司出一部分,银行贷一部分,它是由企业、员工和银行风险共担的一种来源方式。采取这一方式,解决了员工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也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二,按薪酬支付方式,用基本工资和员工股份向员工支付,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除一部分(如5%~10%)作为持股投资。

第三,贷款购买股份。用每年员工持股的收益偿还贷款。

第四,员工用现金购买有困难的,可以将预扣部分效益工资和员工持股结合在一起考虑,具体比例按完成任务情况计算。

第五,将部分净利润分配给持股的员工,将工资、奖金结余量化给员工,将积存的公益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等属于员工公共积累的资金按规定分配给员工。

第六,回购目前非企业员工持有的社会个人股。

第七,将员工股以福利的形式分配。将员工持股计划与员工退休计划、养老计划结合起来,员工股由企业以优惠的价格受让给员工,并随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和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而逐年递增。

第八,将科技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价折股分配给有贡献的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公司技术进步。

第九,通过直接购股、奖励股权与分红权、授予股份期权等方式,把经营者个人收入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第十,设立岗位股,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股份,分配给经营者,以体现岗位价值。

最后,资金来源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形式,一是员工单独出资;二是上市公司按照一定条件全额提取激励基金;三是上市公司提取部分激励基金,员工以一定薪酬参与到员工持股方案中来;四是控股股东资助员工持股;五是员工采取一定杠杆的方式进行社会融资。

总之,通过推行员工持股,最大程度使企业业绩增长惠及劳动者,使员工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达到风险共担、责任共负、效益共创、利益共享,让企业与员工形成“产权—责任—利益”的纽带关系,让员工感到不仅在为国家、社会劳动,也是在为自己劳动。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