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工作规程与方法(2017版)
字体: 16 + -

工作规程与方法篇_流程图

流程图

调查研究工作程序(图1)

(七)全面安排,突出重点

所谓“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就是在对各方面工作统筹兼顾、全面部署的同时,善于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找到并抓住能影响全局,可以带动整体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工作,予以突破,来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要掌握和运用好“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1.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找出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把它确定为工作的重点。首先,这个重点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全局的战略部署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次,要善于把事情分类排队,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先做、重点做,然后才是重要而不紧迫、紧迫而不重要、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工作。再次,要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本支部的工作重点既服从和服务于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中心工作与大局,又能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和促进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2.对重点工作要狠抓落实。重点工作确定之后,党支部就要投入主要精力,紧紧咬住,毫不动摇,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措施要得力,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步骤和政策,以及保证其落实的制度、措施、方法和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使工作一环扣一环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困难,党支部事先都要有前瞻性的预见和充分的准备,以有效地应对和排除它们。在重点工作中,还有关键环节和一般环节之分,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说的就是要抓住决定性部位和关键环节。只有打通“瓶颈”,排除主要障碍,重点工作才能势如破竹。

3.统筹兼顾,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抓重点不是单打一,不能只抓重点,不顾其它。非重点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重点相比,只有地位上的主与次、时间上的缓与急之分,而不存在哪个必须做、哪个可以不做的问题。因此党支部要善于总揽全局,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以重点带一般,以一般促重点。

4.及时调整工作重点。随着条件的变化和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过去的工作重点可能会变成非重点,过去的非重点可能变成重点。所以党支部要审时度势,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重点,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事业的发展需要。要有战略眼光,既要抓好当前的重点,又要预测下个时期的重点,正确地把握重点转移的时机,及时提出新的任务和措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八)抓两头,带中间

在任何部门、单位中,总是有优秀、一般和较差三种人,由此决定了工作成效也就有先进、中间状态和落后三种状况。党支部既抓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又抓后进典型吸取教训,从而使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来带动和促进处于中间状态的大多数人,整个工作局面就会大有改观。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1.对优秀者、先进者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激励。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是党支部的职责,但对于谁来“当”样板和典型,主要应该靠“赛马”脱颖而出,靠客观涌现,这样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成为大家愿意学而且能学得了的楷模。而不能人为地“制造”。对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经验还要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拔高,更不能弄虚作假。所谓先进也是相对的,并非十全十美,党支部书记要善于帮助典型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优秀和先进者要给予与其贡献相称的待遇、奖励、表彰、宣传和推广。所以,对贡献大者不但要表扬和宣传,而且要舍得给予较高的待遇和重奖。

2.要认真分析和正确对待后进者。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较差,属于后进,但不一定真的是蠢人和庸人。对于这种人,党支部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人先看其长,后看其短,并善于从短处看长处,可以尝试给他换换工作,使其“潜能”尽量发挥出来。也可能是他们思想上、工作上或生活上存在着这样那样难以克服的不利条件和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妨碍他们业绩的创造。那么党支部就要认真分析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另一种确实是能力较差、业绩不佳者,党支部除帮助其找出落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振作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具体的指导、培养和训练,尽力提高其能力。总之,对上面两种后进者,党支部都应善待之,千方百计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还有一种后进者,属于品行不端,素质低下,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对其中屡教不改者,党支部就要敢于进行“负激励”,该批评的批评,该惩处的惩处。

3.对中间状态者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是“两头小,中间大”。党支部如果眼睛只盯着两头,处于中间状态的多数人就会受到冷落,从而产生抱怨。多数人有抱怨情绪,那是搞不好事业的。其实,只要能胜任我们所需要的岗位,人人都是快马、宝刀、良木。党支部应该通过激励,让大多数普通的人做好普通的事;进而通过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最大发挥,让普通的人做出不普通的事。党支部要善于激励整个团队,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还要善于建立和运用竞争性制度和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和活力。

不仅人有优秀、一般和落后之分,单位和部门也有先进、中间状态和后进之别,“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也同样适用。

(九)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都会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要获得新的进步,就必须吸取教训,发展经验,否则,就只会在原地踏步。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认清前进的方向。对于党支部来说,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提高领导水平,做好支部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工作实践中有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二是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三是怎样巩固成果,弥补损失?党支部在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要以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作出认真而不是敷衍、深入而不是肤浅的总结,才能做好党支部工作。

亡羊补牢

在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陵君又总是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些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庄辛很诚恳地说:“我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是由此而来的,表明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十)充分发挥支部委员的作用

支部工作是遵循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支部委员是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在上级党组织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党支部的某一工作。因此,主动团结支部委员,支持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党支部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支部书记做好支部工作,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所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

1.支部委员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又要搞好协作。每个委员都要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协助其他委员共同做好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党支部书记要主动地团结好其他委员,发挥他们的作用。

2.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党支部委员会讨论问题时,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党支部书记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鼓励支部委员积极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支部委员也要尊重和维护支部书记在支部委员会的“班长”作用。如果多数支部委员同支部书记的意见不一致,支部书记应自觉地服从多数支部委员的意见。支部委员对支部书记的意见,应积极思考,主动和支部书记交换意见。在实践中,党支部书记要自觉地检验多数人或少数人的意见,看哪种意见更符合实际,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支委会的决策,使支委会不仅在组织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取得一致,更好地做好支部工作。

3.党支部书记对支部委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热情关心,具体帮助。平时,党支部书记要关心支部委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十一)依靠党小组开展工作

党小组不是党的一级组织

党小组不是党的一级组织。根据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是指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只是党支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了便于组织党员学习、过组织生活和开展其他活动,根据党员数量和分布情况而划分的。党员数量少的党支部,可以不划分党小组。

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党小组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直接组织和指导每个党员的日常活动,使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决议得到贯彻落实。做好党小组的工作,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因此,党小组要认真执行党支部的各项决议,组织党员积极完成党支部布置的任务。同时,党支部一定要抓住党小组这个环节开展工作。如定期召开党小组长会议,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和行政任务,向党小组长布置工作,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经常组织交流党小组的工作经验,注意听取党小组长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党小组长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党小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党支部要加强对党小组的领导,依靠党小组去开展各项工作,充分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

(十二)当好“班长”的方法

支部书记是在党支部中负有全面责任的领导者,俗称“一把手”或“班长”。“班长”在领导集体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班长”的素质、能力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一班人和所在部门的发展状况、人际关系。

1.要总揽全局。古人云:“善弈者,谋势;而不善弈者,谋子。善谋势者,一子先落,全盘可以弥补;而谋子者,却常常顾此失彼,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所谓谋势,就是善于考虑全局。作为处于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的“班长”,要敢于总揽全局,善于总揽全局。要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负责,站在全局的高度决策,站在全局的高度协调处理问题。

2.要有政治眼光。有了敏锐的政治眼光,才能抓住机遇,用足政策,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3.要拍板定案。工作中,科学决策虽然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结果,但也离不开“班长”的“拍板定案”作用。这就需要“班长”具有战略思维,能够全盘考虑问题;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够扬长避短地进行“拍板定案”。

4.要知人善任。作为“班长”,必须把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这样,才能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并把他们合理地安置在相应的位置上,实现人与事的科学结合。

5.要团结他人。“班长”必须具有宽阔的胸襟,容人的雅量。心胸狭窄的人,是当不好“班长”的。因为心胸狭窄者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容不得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凡事只能得益不能吃亏。这样的人,怎么能团结一班人马呢?不仅不能团结一班人马,也做不成什么大事。

6.要廉洁奉公。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长”的影响力,主要靠的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因此,“班长”要坚持做到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金钱面前不伸手,心里时刻想着党和人民的事业。

杨震拒金

汉代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说:“怎么能暗地里做些亏心事,抬头三尺有神明,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7.要公道办事。一般说来,基层是一个以宗亲为主的社会,亲缘关系复杂。要处理好亲族与非亲族、强户与弱户、公事与私事之间的矛盾,“班长”必须有一颗为大家的公正之心,才能调动班子成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十三)科学决策的方法

所谓决策,就是决定做事情、干工作的策略和办法。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策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关乎工作和事业的全局,意义极其重大。当今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逐步增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所有这些,都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性和随机性不断加大,决策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党支部书记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必须努力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1.重视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源于实践,科学的决策来自实际。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作出科学决策。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决策都应在调查研究之后,都应建立在对真实情况、准确信息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党支部书记必须自觉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和最可靠的信息,并作出必要的甄别、分析和取舍,然后再拍板定计。

2.坚持发扬民主。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总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掌握全面情况,作出科学决策。实现科学决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在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机制。运用制度来规范决策程序,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可以有效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一切重大问题,都要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作出决定之后,分工负责,坚决贯彻。这既是党的纪律的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证。

临危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

热带雨林中,虎啸猿啼,草木丛生,各种动物在树枝上、草丛间玩耍,上蹿下跳,十分活跃,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那么正常、理想、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暴雨袭来,不久洪水就淹没了森林的大部分,大小动物拼命向最高处奔去。待大家聚到高处,洪水还在暴涨,于是大家推选最聪明的猿猴主持召开会议,大家为如何脱险议论纷纷,一时不知所措。猿猴说:看谁能游泳?很快推选出青蛙、水蛇等四大水手。猿猴灵机一动说:“不行!只会游泳,跑得不快,不能迅速报信求救。”大家一致赞成,但谁是水陆都行的能手呢?猿猴脑子快,瞥了一眼看到了蜈蚣。它会水,腿又多,一定跑得快。猿猴自鸣得意地断然作出决定:马上让蜈蚣出发。大家也心情坦然地继续开会。当天已漆黑散会时,大家发现蜈蚣还没有走,因为脚太多,穿鞋成了最费时间的事。大家对猿猴的错误决策十分愤慨,群起而攻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一是决策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就事论事简单了事。而是要针对决策之后的负效应再做一次决策,以保证决策的顺利。二是要有反向思维,即在决策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中,要想到与其相反的决策。只有能正反双渠道思考的决策者,才表现出决策者的成熟、能力与水平。

3.善于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科学决策要求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良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集思广益,就是要在决策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事情,注意专家学者、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不同意见乃至反对意见,不仅有利于作出科学决策,而且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民主决策程序(图2)

4.注意瞻前顾后。一般来说,任何工作都有一个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决策既是过往工作的总结,又是以后工作的起点。因此,作决策需要注意瞻前顾后,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主观臆断、盲目行事。“瞻前”,就是善于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搞好前后工作的衔接;“顾后”,就是具有战略眼光和历史眼光,把握方向、照顾全局、从长计议。心中无数胆子大,凭想当然作决策,没有不栽跟头、不吃苦头的。三思而后行,慎重又慎重,这样作出的决策才能真正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十四)抓落实的方法

抓落实,从党支部和支部委员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落实到哪里去?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只有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1.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无疑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障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2.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这是我们在抓落实及全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根本态度。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直接导致之后被秦国灭亡。这一故事被后人称为“纸上谈兵”。

究其原因,我们看到,赵括只知道按照兵书上的条条框框来打仗,不懂得变通,等真正遇到实际问题,便措手不及。领导干部抓落实一定要以此为警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莫“纸上谈兵”。

3.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这也是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许多问题客观地存在着,之所以看不到、想不到、抓不到,解决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失之于“粗”,失之于“虚”,工作抓得不具体不细致不扎实。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一些党支部总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抓大事、管宏观,习惯于坐机关、发指示,而不习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不愿意去抓所谓“小事”。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全面、不恰当的。党支部在重大决策和部署作出之后,还要研究具体办法,明确具体责任,一环扣一环地去抓,这样才能实现各项决策和部署的全面落实。

贯彻上级指示程序(图3)

4.抓好落实,建立科学管用的制度和机制同样很重要。要制定强有力的组织措施、考核措施、激励措施,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存在工作推诿扯皮现象,与目标责任不明确、工作任务没细化有很大关系。要科学进行责任分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完善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

(十五)运用制度的方法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反映了人们的意愿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进行领导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党支部书记在运用制度过程中须注意三个环节:

1.正确地制订制度。在制订制度中要遵循动力性、系统性原则,逐步达到标准化。所谓动力性,就是使制订的制度能成为保证人们思想和行为正确的规范,而不至于使制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框框,也就是要使制度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所谓系统性,就是要使各种制度配套成龙,互相制约,协调一致,而不是单摆浮搁,互相扯皮。所谓标准化,就是把可能重复出现的问题,都用明文规定,成为大家共同遵守和依据的工作细则、规格标准和处理办法。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为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经常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如果没有严格的检查考核办法,制度也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建立规章制度之后,要建立起相应的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使制度得以严格执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分粥故事的制度思考

有七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的。他们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制度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制度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制度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制度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可见,如果制度效率不高,就要吃凉粥,就要影响当初制定制度时所想达到的那个目的。

制度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建立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管理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

3.善于引导人们自觉执行制度。首先是教育党员、群众认识制度的特点和执行的重要性,了解制度的基本点,树立牢固的制度观念。其次要总结交流执行制度的经验,树立自觉执行制度的典型,使人们有样可学,同时要批评不执行制度或消极对抗制度的现象,引导人们自觉地、一丝不苟地遵守制度,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保证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执行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严以律己,不分亲疏。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支部书记要率先执行,不论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严肃处理,以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二是法要明示,令出如山。规章制度一旦确定,必须出“安民告示”,坚持执行,同时,要监督检查执行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六)协调关系的方法

1.要善于理解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能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心理认同、心理交融。人与人之间,由于角色地位的差异,观察问题角度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着完全统一的认知。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强求彼此认知的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找到沟通的融合点,也就是相互理解。比如,作为下属,我们就要理解领导的难处,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偏见,支持领导的工作;作为领导,我们就要理解下属的不易,多一点关心,少一点责难,为下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要注意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协作共事的基础。尊重是人的重要精神需要。人与人之间,虽然权力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财富有多有少,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跟人交往,一定要注意尊重他人。对上对下、对贫对富都要一样地尊重。

“天堂”与“地狱”

有人问教士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教士把他领进一间房子,只见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每人拿一把汤勺,可勺柄太长,盛起汤也送不到嘴里,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珍馐饿肚子。教士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同样的锅,人们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教士说:“刚才那里是地狱,这里是天堂。”

3.要能够帮助他人。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是协作共事,达成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集体,才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当有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能为他排忧解难,给他出主意,帮他想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以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帮助。当有人在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时,要能诚恳地安慰他,热情地激励他,帮助他从挫折中奋起。

4.要学会欣赏他人。要想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也要学会欣赏他人,并真诚地赞扬他人。

(十七)知人善任的方法

知人善任,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亲”与“贤”的关系。“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是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用人为私,还是用人为公。共产党的干部政策,是“任人唯贤”,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要做到“任人唯贤”,必须不徇私情,不讲情面,出于公心。

任人唯贤的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管仲帮助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齐桓公命人用囚车将流亡在鲁国的管仲押回齐国。旅途中,管仲又饥又渴,车过绮乌时,他向当地官员讨食。那个官员跪着端饭给管仲吃,并偷偷对他说:“如果你到了齐国后不是被杀而是受到重用的话,将如何报答我呢?”管仲回答:“我只会任用贤者,使用能者,评赏有功者,能拿什么报答你呢?”

2.“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关键是要牢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八个字。这是因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使用人才要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发挥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考察人才“德”的主要途径为:一是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考察干部的德,二是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干部的德,三是从关键时刻表现中考察干部的德,四是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考察干部的德。

3.“长”与“短”的关系。实际上,所谓人才,也有其擅长的特定领域。假如把他放置在他不熟悉的领域,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十八)激励的方法

激励,作为党支部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于党支部工作的全过程。因此,掌握激励的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的手段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奋斗能够获得的成就和结果。目标是分层次的,它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远近之分。

2.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劳取酬、绩效优先及其多种多样的经济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激励的基本方式。

3.任务激励。任务激励就是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激发其献身精神,满足其事业心和成就感。

4.荣誉激励。这是根据人们希望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心理需要,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荣誉。这既可以使获得者经常以这种荣誉鞭策自己,又可以为其他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

5.信任激励。同志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使人们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强化激励。强化激励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其巩固保持,发扬光大。日常工作中的表扬、奖励等就属于正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其减弱、消退。批评、惩处、罚款等就属于负强化。进行强化激励时,要坚持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以正强化为主。

7.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比能够使人产生明显的印象,激发强烈的感想。数字激励,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8.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每个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十九)表扬的方法

表扬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一个人有了成绩和长处,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当人们的行为受到称赞时,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有价值,从而受到鼓舞,树立信心,产生出更大的积极性。

1.重长处,不求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不要求全,不能等到一个人的各方面都做好了才去表扬。如果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都各有各自值得称道的长处。

2.重行为,不笼统。表扬的针对性应很强,有的同志做了某件有益的事情,取得了某项成绩,发生了某种转变,就应该及时予以表扬,纵然被表扬者还存在着其他缺点,那也无妨。因为你肯定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笼统的评价他这个人。

3.重实际,不浮夸。有些人不重实际,随意浮夸,言过其实,结果是不能使人信服,被表扬者也容易盲目地骄傲自满。

4.重诚恳,不冷漠。在表扬的时候,必须诚恳热情、发自内心,满腔热情地表示赞扬,并热切地希望他能够把这些优点和成绩继续发扬光大,使被表扬者深受感动。

5.重灵活,不呆滞。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要千篇一律。表扬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当众表扬和个别表扬;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集体表扬和个人表扬;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等等。

6.重火候,不失时。表扬要有时间观念,不要错过良好的机会,否则,时过境迁,大家的印象已经淡漠,表扬的作用就会减弱。

(二十)批评的方法

批评是党支部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然而,批评直接关系到领导效能,所以要注意效果,讲究批评艺术。

1.批评的态度要端正。首先,批评要有诚意。批评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制服别人或搞臭别人,更不是显示领导者的威风。其次,不能轻视被批评者。批评者若带有轻视的态度,会影响被批评者改正错误的信心,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再次,不可以权压人。以权压人,对工作不利。第四,不可任意发脾气。批评者发脾气时,批评对象必然产生反感,同时也会在单位造成不良的气氛。第五,不可背后批评人。一定要当面批评,这样才有利于对方认清错误。

晏子的批评

战国时期的齐景公,喜好狩猎,酷爱饲养能够捕捉野兔的老鹰。一天,一个叫烛邹的养鹰人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飞跑了,齐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斩首。晏子获悉此事,急忙上殿奏禀齐景公:“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就杀了?待我公布完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指着烛邹说道:“烛邹,你为大王养鹰,却让鹰飞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会让天下人认为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啦!大王,请处死他吧。”齐景公满脸通红,半晌才说:“不杀他了,我明白你的话了。”

2.批评的内容要客观。首先,要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其次,要尊重事实,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再次,错误总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先听听对方的辩白,有利于了解事情的真象,也有利于掌握被批评者的态度。最后,批评要明确指出错误的所在,错误的原因以及纠正的方法和措施。

3.批评的程度要有数。首先,批评不可夸张。其次,党支部书记要主动承担责任。即便是完全应由当事者个人负责的问题,上级也要负领导和教育不够的责任。再次,不要批评已经认错的人。认错,已意味着有悔改的表现,略加鼓励效果将会更好。

4.批评的方法要得当。首先,批评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如温和式、能动式、渐进式、商讨式、提醒式、发问式等。其次,尽可能回避对方最**的问题。再次,要先表扬后批评。最后,尽可能不要批评全体。

5.批评的时间要及时。批评同办任何事情一样,如果失掉了适当时机就会效果减弱,更不要委托别人去批评,这种间接方式会失掉批评的良好时机。批评如果不及时,不但会导致扩大错误的影响,而且被批评者也会由于时过境迁而感到不深切,甚至可能认为是同他算总账。

(二十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

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1.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要着力丰富文化生活,满足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党员干部、群众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愉快。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从全局出发,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努力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情。

多一点心理疏导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近年来,上海等省区市根据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心理状况,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化解百姓心忧,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这种做法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途径,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使更多的人渴望在心理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心理疏导从心灵慰藉入手,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关注心态情绪、关切心理诉求、关怀身心健康,提供各类心理服务产品,有利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当前,“幸福指数”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应当讲幸福感强不强,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也取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感受。我们要把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牢牢抓在手上。心理疏导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所创新。心理疏导对接民生需求,怀着感情做,让百姓产生“心灵共鸣”,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涵,增强了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重视大众媒体的宣传引导,同时仍要呼唤一对一的群众思想工作的回归。心理疏导架起通往社会和谐的心路之桥。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诱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因素有所增多,特别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社会心态。心理疏导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重点,把群众幸福作为第一追求,帮助人们舒解工作、生活压力,以内心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这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党员干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二十二)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方法

所谓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组织的核心价值或社会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重大负面事件。目前,我国正处在危机事件的高发期。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党支部要经受得住这种严峻的考验,必须提升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变危机为契机。

1.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危机事件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未雨绸缪”,便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出现。一是树立并强化危机意识,是预防危机的逻辑起点。危机意识的树立与强化,能有效地提高组织抵御抗击危机的能力,还有可能化解潜在的危机,或者及早发现危机,延缓危机的蔓延,把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做好动态预测。三是针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制约,构建危机应对机制。危机应对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成立危机处理小组,配置处理危机时所需的资源,明确信息沟通的方式途径。

2.见微知著,辨识于萌芽。辨识危机,就是根据危机潜伏期的各种征兆,或根据危机出现的蛛丝马迹,辨识出危机是否将要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它要求党支部必须具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及时发现;它要求党支部必须具有明察秋毫的本事,具有正确的判断力,能根据一些零星的迹象判断出问题的要害与关键,做出正确的抉择与判断;它要求党支部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能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以此来印证自己的判断。

3.快速反应,控制于开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来势猛,发展速度快,情况复杂。如果处置不及时,易于激化矛盾,造成局面失控,引发更大的事端。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党支部书记必须在理智冷静的基础上,突出一个“快”字。一是快反应。就是迅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摸清情况。二是快到位。党支部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第一现场,靠前指挥,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稳定群众情绪。三是快处置。在事实基本清楚、趋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要抓住要害的人物和问题的关键,迅速采取措施,坚决控制事态,避免矛盾激化。

4.善后处理,着眼于未来。控制了危机,并不意味着危机处理过程的结束。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危机善后处理,也就是危机消除。一般说来,危机消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组织力量恢复重建;对受害者进行救援;调查危机发生的原因;评价整个危机管理工作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危机管理制度;预防、避免、应对下一个危机。

5.千法万法,不能忘一“法”。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方法很多,但千法万法,不能忘一“法”,这一“法”便是法律。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一定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不能因为不合法而引发新的事端。

(二十三)处理牢骚的方法

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产生烦闷的情绪,这种情绪积淀得多了,自己无法控制,便会说抱怨的话,也就是发牢骚。实际上,牢骚是人的思想的一种外化形式,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情绪。如果能够正确认识牢骚,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根源,并针对牢骚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就会减少牢骚的发生,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要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牢骚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领导不满而发牢骚,如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对群众漠不关心,办事不公,遇事拖拉推诿,等等;有的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发牢骚,如担子重而回报少,等等。只有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找出牢骚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要心胸开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牢骚。既然是牢骚,话就不可能顺耳,有时甚至还会很难听。作为党支部书记,听到难听的牢骚话,切莫心存不满,而应敞开心胸,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切莫气急败坏,而应以冷静、理智的态度认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牢骚所反映出的问题。

3.掌握处理牢骚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牢骚,光是能正确对待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能解决牢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掌握处理牢骚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学会耐心倾听。耐心倾听,既可让发牢骚者有宣泄的机会,又能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途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注意引导启发。发牢骚者多是心有症结,气郁在胸,以致心理状态失衡。为了调节失衡的心理状态,他们便选择了发牢骚。因此,应该顺应发牢骚者的这种心理需要,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毛泽东处理“牢骚”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边区工作时,一次天降大雨,雷鸣电闪,劈死了当地老乡的一头毛驴。一个老乡借机发牢骚说:“咋不劈死毛泽东!”边区公安局认为这真是反动之极,就把这个老乡抓了起来,毛泽东同志闻讯却让放人,说他这样说必有其中的道理。一问之下,原来是边区农民负担过重,于是毛泽东同志就批示将公粮从20万担减至16万担。在认真反省了征粮过多、群众负担太重的问题后,边区中央政府及时抓了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实行精兵简政两件大事,密切了边区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4.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牢骚并非都是消极的,有许多牢骚是有积极因素的。这些有积极因素的牢骚背后,蕴含着的是希望国家、社会、组织更美好的愿望。实际上,一个干部的工作怎样,很大程度上从群众的牢骚中可以反映出来,因为群众的牢骚大多是有感而发的,他们的牢骚是有针对性的。因此,一定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

5.要注意预防牢骚的发生。牢骚虽然有积极可取的一面,但它毕竟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提意见,因此,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应该注意预防牢骚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铲除这一滋生牢骚的温床。其次,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与群众沟通联系,就会减少牢骚的发生。沟通能扩大群众的知情范围,从而使群众理解领导者的工作;沟通能使领导者了解群众的疾苦,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再次,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牢骚多是因为有问题而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预防牢骚,就必须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不会产生牢骚了。

(二十四)调解纠纷的方法

1.要周密调查,搞清纠纷的原因。既要了解纠纷的起因、经过、现状和趋向,又要了解纠纷各方的观点、理由、要求和动向,等等。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纠纷双方的详尽分析,把握本质,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要坚持原则,以理服人。调解纠纷,忌带私心。应坚持党性原则,力求公正无私,以理服人。要排除干扰,尊重事实。只有依据事实,对照政策,秉公办事,才能以理服人,达到教育人、团结人的目的。

3.要因势利导,因人制宜,讲究调解纠纷的方式、方法。

一是春风化雨式。在处理纠纷时,要以关怀、爱护为出发点,通过感情的交流,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感激、信赖以至爱戴之情。在此基础上,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做到情通理达,圆满解决纠纷。

二是现场解决式。对不太复杂的纠纷,在调查情况告一段落后,即把纠纷双方一起找来,当面锣对面鼓,把矛盾揭开,当场解决。

“六尺巷”的启示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某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却修书一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有争执界线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家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六尺巷”的典故给我们如下启示:

作为说情者,应该学学张英。他身居高位,面对求情者,不是以权力加以影响,而是劝其包容忍让,以“息事”的态度回复求情者,而不是添枝加叶地使事情复杂化。

作为邻居,应该培养宽以待人的品质。“退一步海阔天空”、“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人的智慧。在邻里纠纷面前,应促使双方用理智去解决。

作为仲裁者,不仅要学会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处理纠纷,还应擅长于做群众思想工作,解群众心理疙瘩,让礼让的美德在化解此类纠纷中发挥作用。

三是“平分秋色”式。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可采取平分秋色、一概而论的处理方法。

四是缓冲处理式。调解纠纷的时机尚不成熟时,可先把纠纷双方的情绪安定下来,然后再选择机会处理。

五是彼此退让式。就是通过协商,迫使矛盾的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关键是要找到协调纠纷双方的关节点,然后通过机动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关节点”变成双方能够接受调停的现实。

六是高温加热式。对矛盾时起时伏,长期纠缠不清,并且日趋对立的纠纷双方,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措施,进行“高温加热”,限期令其改正,从而达到安定团结的目的。

七是“抑相制将”式。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为了缓和矛盾,对纠纷一方高标准,严要求,让其充当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以其宽宏大度的高姿态来感化“廉颇”,使其幡然悔悟,知错改错,实现“将相和”。

八是以退为进式。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缓和矛盾,顾全大局,在说清事理之后,可对纠纷双方的要求作出一些不损害大原则的妥协或让步。退步向前式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妥协。其“退步”是手段,是策略,“向前”才是目的。

(二十五)语言表达的方法

话谁都会说,但不是谁都能说好。怎样才能把话说得恰当得体呢?一般说来,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必须做到“四个切合”:

1.切合身份。身份,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一个人的辈分。切合身份,就是说话时,要适合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辈分。是什么身份说什么话。要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就有失恰当得体

2.切合对象。要使语言表达恰当得体,不仅要从自身的角色地位出发,还要考虑到听话对象。要根据不同的听话对象,构建不同的话语。也就是说,要用听话对象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说话,而不是用说话者自己中意的方式来表达。只有这样,听话对象才能顺畅地接受话语,沟通的目的也才能顺利地实现。

3.切合时机。说话,除了要切合身份、切合对象外,还要善于选择恰当的时机。俗话说:“言贵精当,更贵适时。”该说的时候没说,是坐失良机;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是操之过急。时机把握不好,即使你说得再精彩,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说错话的代价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为报二位义弟被杀之仇,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反对,愤而伐吴。一次关兴、张苞立了大功,刘备便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结果让老将黄忠听到,心生不快。虽然刘备只是想褒奖关兴、张苞,并无贬损老将之意,但听者有意;这些话刺痛了黄忠的心。结果,次日为求全胜,黄忠孤军深入,不幸中箭,最终战死沙场,致使蜀国痛失一员英勇无比的宿将,也让刘备后悔不已。

4.切合场合。说话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进行的。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下说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说话时,应该注意与当时特定的场合相协调、相切合。

(二十六)主持会议的方法

1.做好会议准备工作。会前充分的准备,是会议成功的一半。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筛选、确定会议议题,调查论证议案等几个方面。在会议准备的阶段,书记应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清除无关紧要的议题,做到会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千万不能让其他的非主要问题冲淡了会议的主题,真正做到开一次会就解决一次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二是尽可能对主要议案亲自做些调查,对讨论中可能发生的争论,预先做到心中有数,要在全局上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三是把会议议题及有关情况提前告诉参加会议的同志,使大家早有准备。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必须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四是要与副书记事先通报情况,交换看法。这既是书记对其他副书记的尊重,也是统一认识,开好会议的内在要求。

2.加强会议引导工作。作为“班长”的书记,一定要做到全面掌握情况,综合收集信息,正确把握判断。这就决定了不能由书记来先定调子,走形式。为了掌握真实的情况,必须要千方百计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与会的同志能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讨论决定问题时,书记一般不宜抢先发言表态,而应引导与会全体同志充分发扬民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温暖的气氛,不能让与会同志看着自己的脸色说话。而在出现冷场时,要注意适当引导,活跃大家的情绪,缓和会场的气氛,重新启动话题;当议论跑题时,要及时将话题扭转到所确定的议题上来;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发生争论时,要及时终止辩论。

3.重视会议表决工作。一般来说,在研究重大问题时,书记要尽可能把正确的意见归纳好,把有分歧的意见统一好,把没有把握的意见论证好,而不要急于进行表决。如果在意见极不一致的情况下强行表决,就很有可能使不同意见的冲突表面化、尖锐化,十分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也不利于班子的团结。当然,慎重表决并不是不要表决,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要等认识完全统一了再表决。有时意见虽然有分歧,但客观情况又要求必须进行决断,就不能瞻前顾后,议而不决。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当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地位时,书记要丢掉“面子”思想,以坚强的党性观念来约束自己,不允许自视地位特殊,硬把别人的意见扭到自己划的圈子里。书记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时,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大家做说服工作。如果这种说服工作不能奏效,就必须服从多数人的意见,自己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自己所认为的正确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开会迷

马三立有个相声叫《开会迷》,说的是一个话剧团团长爱开会、好打官腔。一次剧团买脸盆,要开会,他张口就来:“首先,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话剧团脸盆的问题而努力。……”

这个相声固然是夸张的艺术,但现实中,这样的“开会腔”着实不少。群众有段子嘲讽,“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开会要开出实效、讲话要捞出干货,确实需要打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痼疾。

4.跟踪会议后续工作。会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书记在会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议后的贯彻落实才是会议的目的之所在。如果与会者不能认真领会会议的精神,或者说部分与会者对会议决议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就很难使会议收到应有的实效。所以,在会后,书记还有必要继续做好有关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如继续做好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尤其要做好少数人的工作,根据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执行集体通过的决议。同时要督促检查各成员落实决议的情况,保证“一班人”步调一致地把会议的决策落到实处。

(二十七)营造组织环境的方法

强化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按照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人们理想、信念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最重要因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已经为建立良好的党内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党支部要采取各种宣传、教育、鼓动等方式,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崇高理想和共同目标上来。

1.增进党内利益和兴趣的一致。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利益和兴趣的一致,有利于增强人际交往和吸引。为此,党支部应善于营造环境,培养党组织内成员利益与兴趣的一致。例如,通过组织党内竞赛活动,确定组织成员的共同荣誉和利益,使党员共同为维护组织荣誉和利益携手奋斗。再如,通过知识竞赛等活动,把党员的兴趣指向统一起来,增进党员之间的交往合作,促进党员之间的友谊。

2.促进党内的相互交往和沟通。人际关系的优与劣,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和熟悉程度有密切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理论中的相近性原则。因此,在营造组织环境过程中,必须注意促进和扩大党内的相互交往和沟通。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定期召开党的组织生活会,使党员在组织生活中交流思想,开展讨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党员之间的猜疑和误会。也可以在党组织中适当地开展一些轻松活泼的文体活动,以此来促进党内的交往和联系,推动党内关系的和谐。

3.创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心理气氛。在营造组织环境中,党支部要注意在党员中培养相互性心理,形成党内珍视团结、珍惜友谊、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心理气氛。要改变那种党组织只关心党员的政治进步,而忽视对党员其他方面关心的做法。要培养党员之间主动关心、互相帮助的气氛。党员工作、生活中出现了困难,组织上应尽可能地出面帮助。当党员感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友谊和关心时,也就会以真诚的友谊来对待组织和同志,真正在党内形成彼此亲密合作的关系。

4.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营造组织环境,必须健全党内民主,在党内确立“党员主体”的观念和机制,实现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十八)群众路线的方法

群众路线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虚心向群众学习。要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愿望,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补充、优化、完善,形成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意见。

2.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不仅要听党内的意见,还要听党外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还要听反面意见,然后加以整理、归纳、分析、综合,集中各个方面的正确意见,以此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

3.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用适合新情况的新认识来取代已经过时的旧认识,不断提出新任务,制定适合新情况的方针、政策,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1960年12月28日)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先做好群众的“学生”,才能做好群众的“先生”。“先生”是“学生”的发展,却不是“学生”的终结。如果不愿再以学生的姿态出现,便不能继续再当“先生”。毛主席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毛主席说:“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他又说:“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

我在党和毛主席的不断哺育和教导下,健康地成长起来。由于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大志,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这应该归功于党,归功于帮助我的同志们。我一定永远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来源:《雷锋日记》)

二 具体工作方法

(一)建立党支部的方法

建立党的支部应当经过县、团或相当于县、团级党的委员会决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1.向上级党委写出建立党支部的请示。请示的内容包括:建制单位的工作性质、人员数量等简要情况;现有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数量,建立党支部的依据和理由;所建党支部的性质;党支部委员会组成人数和委员设置方案等。

2.上级党委批准建立党支部以后,应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

设立党支部程序(图4)

3.召开党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并对委员进行分工。

4.向上级党委写出党支部委员会组成的请示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支部委员会的依据;支部党员情况、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差情况、选举结果等;党支部委员会选举书记、副书记的名单以及党支部委员的分工情况。

5.上级党委批复后,党支部委员会开始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方法

1.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1)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书面请示报告。支部委员会任期届满之前(一般提前一至两个月),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具体研究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有关事宜,包括是否按期进行换届选举,确定召开党员大会的时间、指导思想、主要议程;下届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及选举办法等。

会后,支部委员会应向上级党组织呈报关于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请示,也可由支部委员会负责人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支部委员会酝酿讨论情况。请示报告的主要内容:一是大会召开的时间、指导思想和主要议程;二是下届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及选举办法。

进行换届选举的请示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即可召开支部委员会,研究召开党员大会的筹备事项,包括起草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选举办法,进行选举工作的宣传教育,组织酝酿推荐下届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等等。支部委员会的成员对各项筹备工作实行分工负责。

(2)起草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做好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是改选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工作报告的内容,要根据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八项基本任务,回顾一下本届支部委员会在完成这八项基本任务时,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并针对本届支部委员会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对下届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同时,对本届支部委员会党费的收缴情况,也要交代清楚。报告初稿形成后,应征求党员的意见,然后提交支部委员会讨论通过。

(3)起草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办法。选举办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制定选举办法的依据,选举的任务,提名确定候选人的办法,选举的方式、程序,选举的有效性和有效票的规定,确定当选人的原则;填写选票的注意事项,候选人、当选人名单排列顺序的规定,监票人、计票人的产生方法以及选举纪律等。制定选举办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选举工作需要的选举办法;二是内容具体、明确、全面,对选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三是程序步骤要清楚,文字简明易懂。

(4)进行选举工作的教育。在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之前,支委会一般要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和必要的会议对党员进行选举的意义和选举知识的教育,使党员真正从思想上重视选举活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5)组织酝酿推荐下届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组织所属全体党员充分酝酿提名,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提出候选人初步人选;对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考察,广泛听取意见;召开支部委员会讨论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党员大会选举时,上届支部委员会向大会说明候选人预备名单酝酿产生的情况,提请大会讨论,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选举。在酝酿候选人的过程中,如党员提出的候选人初步人选人数过多,而且经过反复讨论酝酿,仍然不能集中到相应的数额,可以通过预选来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为应选人数的百分之二十。

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届委员会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选举;不设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全体党员充分酝酿,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党员大会上进行选举。

(6)召开支部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主要议程是:对大会筹备工作进行认真检查;讨论通过大会时间安排、议程、会议主持人、报告人等;讨论通过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草案);讨论通过大会选举办法(草案);讨论通过支部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名单;讨论决定大会会务工作中的有关事项。会后,将召开党员大会的时间及有关事项通知全体党员。

(7)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支部委员会在准备好工作报告、选举办法和确定了候选人预备人选以后,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后,党支部即可召开选举大会进行正式选举。

(8)印制选票。按照规定,支部委员会确定的并经上级党组织同意的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须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方可确定为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进行选举。因此,选票应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候选人名单后再印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支部党员大会开会的时间较短,一般的做法是将选票在会前印制出来。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党员大会讨论通过的候选人名单与以前的名单有异,必须重新印制。选票上要加盖支部印章或代章。

(9)布置会场。会场布置要庄重、朴实。前方正中可悬挂党旗。党旗上方悬挂“中国共产党×××支部选举大会”会标。同时要设置好安放票箱的地点。

2.党员大会召开至选举前的工作

(1)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大会由上届支部委员会主持。会议议程是:大会主持人向全体党员报告党员出席情况;宣布党员大会开会;全体起立,唱(奏)《国际歌》;上届支部委员会负责同志作工作报告。

(2)以党小组为单位,讨论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酝酿讨论候选人建议名单;讨论大会选举办法(草案);推选监票人、计票人。

(3)召开支部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各组讨论工作报告的情况汇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听取各组讨论大会选举办法(草案)、下届委员会候选人建议名单的情况汇报,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确定下届支部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审议各组推选的监票人、计票人名单,通过监票人、计票人建议名单。

国际歌的诞生和经历

1871年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导致革命失败。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第二天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本曲那气壮山河的歌词。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13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

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2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国际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汉文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歌曲的**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3.大会选举的程序

(1)清点人数和确认选举资格。按照规定,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改选时,由上届支部委员会主持,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进行选举,由上届支部书记主持。会议主持人在宣布开会前,应首先清点到会的党员人数。有选举权的到会党员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4/5,会议有效,否则应改期进行。

(2)通过选举办法。在支部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前,应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选举办法。如果多数选举人认为选举办法应予以修改时,即应作相应的修改。

(3)通过监票人名单。监票人负责对选举全过程进行监督,必须经大会全体党员表决通过。本届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和下届党支部委员会候选人不宜担任监票人。

(4)公布候选人名单并介绍候选人情况。正式选举前,支部委员会应向支部党员大会公布下届支部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并如实地介绍名单的推荐过程和逐个介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

(5)检查票箱。监票人检查票箱并当众封箱。

(6)分发选票。选票只发给到会的有选举权的党员。选票分发后,选举工作人员应核对选票发放数与原清点的人数是否相符和有无漏章、字迹不清等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发现有漏发或多发问题时要及时查清原因并纠正;发现漏章等现象要立即更换选票或补章。然后向会议主持者报告选票发放数,由会议主持者向大会宣布。多余的选票应封存。

(7)填写选票。选举人应按照大会通过的选举办法中的规定填写选票。选票不得涂改、撕损,填废一般不给更换,按弃权或作废处理;选举人不能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非候选人按选举人的意志代写;选举人因故不能参加会议,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在选举时,选举人应慎重决定是投赞成票或是投不赞成票,一般不要轻易弃权。投不赞成票可以另选他人,其中包括投自己的票。已被提名为候选人的党员,可以对自己投赞成票,也可以投不赞成票。

(8)投票和开票。首先由选举工作人员投票,接着到会党员按座席顺序依次投票。投票人必须亲自投票,不得由他人代投。然后由监票人开票箱,当众清点收回的选票数。如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则选举有效;如收回的选票多于投票人数,则选举无效。清点结束后,由会议主持人向党员大会报告清点结果。

(9)计票。即通过唱票和计票,将候选人得票数和另选人得票数全部记录下来,据以统计每个人的得票数量,并按规定判定支部委员会委员当选人名单。被选举人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一半,始得当选。当被选举人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当选。当被选举人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人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也可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在选举中非候选人得票数超过半数,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在应选人数范围之内的,应为有效,并予当选。被选举人得票刚刚达到半数未超过半数的,不能当选。

(10)宣布选举结果。监票人首先向党员宣布收回的选票数、有效票数、废票数;公布候选人,另选人分别得赞成票数。然后由会议主持人宣布当选的支部委员名单。并说明当选名单需报请上级批准后生效。选举结束后,选举工作人员将选票清点密封,交新产生的委员会归入文书档案保存。

(11)大会结束。通过中国共产党×××支部党员大会关于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全体起立,唱奏《国际歌》;宣布大会结束。

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程序(图5)

4.选举大会后的工作

(1)选举委员会书记、副书记,支部委员会进行分工。支部党员大会选出新一届支部委员会后,新的支部委员会应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并协商确定支部委员的分工。选举委员会书记、副书记的程序:通过选举办法;介绍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建议名单酝酿情况;讨论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建议名单并印制选票;按选举程序进行选举。

(2)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会议情况。支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应立即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党员大会情况和支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内容包括:选举情况,包括应到会人数、实到会人数、每个当选人获得的票数;支部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名单;支部委员的分工情况。

(3)做好落选人的思想工作。

(4)做好支部党员大会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文件、资料归档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的方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1.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这是深化和拓展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要认真总结提升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把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有效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创先争优贴近岗位实际、融入岗位职责、化为岗位行动,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牢固树立创先争优理念,把创先争优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日常工作,健全党组织晋位升级和党员承诺践诺机制、接受群众监督评判机制、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机制,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追求先进和优秀的内生动力。

2.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强化党员管理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完善和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内组织生活长效机制,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党内组织生活庸俗化,不断提高党内组织生活质量。必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和民主评议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民主权利,提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的实际效果。必须坚持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相结合,使党员始终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3.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党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农村人”变为“城里人”、“外地人”变为“本地人”,我国2.7亿农民工中流动党员近400万名,为保证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要求,要探索建立“一方隶属、多重管理”模式,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健全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强化各项服务措施,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建设党员服务中心,规范“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受理工作,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保证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有效纳入组织管理、参加党内生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的数量,更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紧紧抓住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对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正确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视党员质量,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把好入口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保持发展党员适度规模,加大在青年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群体、大学生等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青黄不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严重不足问题。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全面推广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

5.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这是保持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创新之举,是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由之路。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就是要坚持严格质量进、严肃政策出,形成党员队伍吐故纳新、自我纯洁、充满活力的机制。严格执行党章和有关规定,切实贯彻“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掌握政策、严格履行程序、加强教育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定期分析评议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健康肌体,使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四)发展党员的方法

1.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发展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经常保持一支数量多、素质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党组织讨论接收新党员才会做到经常化,并且有较充分的选择余地,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才能够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1)加强对党外群众的教育。党支部要向党外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吸收他们参加党内的有关活动,从政治上多关心他们,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使他们不断加深对党的了解,积极靠近党组织。对有入党愿望和要求的同志,党支部应积极鼓励,端正他们对党的认识,指导他们写好入党申请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争取入党的努力方向。

(2)党组织收到入党申请书后,应当在一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了解基本情况。

(3)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申请人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应当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产生人选,由支部委员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由支部大会)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党委备案。

(4)进行培养教育。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是党支部的一项政治责任。

一是通过培养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路线、宗旨、组织原则、作风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培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是党支部选派对入党积极分子比较了解、思想觉悟比较高的1至2名正式党员做其培养人,负责培养工作,并定期把有关情况向党支部汇报。

三是党支部根据工作需要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实际情况,注意经常地向他们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明确应如何去做;有意识地分配给他们一定的工作,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四是定期分析入党积极分子情况。党支部应每季度通过党小组、培养人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也可通过其他党员和群众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如何搞好培养工作。

五是经常听取入党积极分子的汇报。入党积极分子应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党支部根据听汇报掌握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激励他们发扬成绩,改正缺点。

(5)适时进行考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这是保证发展新党员的质量,防止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进入党内的重要措施。定期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入党动机、实际表现和关键时期的表现。党支部每半年考察一次,考察结果要形成考察写实材料,由培养联系人、党小组长和党支部分别将考察意见认真地填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中,作为衡量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重要依据。

2.发展对象的确定和培训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意见的基础上,经支部委员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同意并报上级党委备案后,可列为发展对象。

(1)确定入党介绍人。党章规定:申请入党的人,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以由党组织指定。如果由党组织指定,必须经入党介绍人同意,不能硬性指派。

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包括:向发展对象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工作经历、现实表现等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发展对象的情况;发展对象批准为预备党员后,继续对其进行教育帮助。

(2)进行政治审查。党章规定,对申请入党的人,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既具备党员条件,政治审查又合格者,才能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凡是政治审查不合格者,不能吸收为预备党员。

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发展对象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发展对象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发展对象的直系亲属和与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政治审查的基本方法是:同发展对象谈话,查阅发展对象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或外调。在听取本人介绍和查阅有关材料后,情况清楚的可不再函调或外调。

钱学森入党

1955年,钱学森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回国后,钱学森目睹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所有这一切,都使这位在旧中国度过漫长黑夜的科学家大为感动。在学习了党的知识以后,他深深地认识到,党的事业是非常伟大的,而他个人不管有多大本事,如果不依靠党组织,他所追求的祖国强盛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他回国不久就萌生了入党的愿望。1958年初,他向党组织郑重提出入党要求。

一天晚上,钱学森到当时的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家,郑重提出入党请求。张劲夫对钱学森要求进步的动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之后,钱学森向党组织写了长达7页的“思想检查”,对自己的历史作了详细交代,还深挖了回国以后的思想。比如,他说自己对思想改造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一回国就急着要把杭州老家的房产交给国家,以为把那点东西一交自己就成为“无产阶级”了,“思想就轻松了”,可国家偏偏不接收,弄得他很不愉快。他说,这其实是自己“资产阶级思想的一种幼稚病”,还“没有下决心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由于钱学森认识深刻,这份“思想检查”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力学所党支部召开了支部大会,征求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大家在会上都发了言,既肯定钱学森的进步,也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钱学森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并作了详细记录。钱学森在会议结束时表示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一定在行动中注意改正缺点错误。

一次,力学所组织全所人员到北京郊区农村去轰麻雀。钱学森觉得这是接触农民群众、改造自己的好机会,便一起参加了。这件事很快被中央领导同志知道了,立即批评力学所党组织的负责人,说不能这么简单化地理解知识分子要接触工农群众的口号,像...